敢說“不行”,愛說“不行”,是鄧小平工作中的一大特點。翻開他的著作,“不行”一詞用得非常多。如《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共有60篇文稿,其中36篇文稿100多處用了“不行”。該卷中最短的文稿《民主和法制兩手都不能削弱》,全篇只有370多字,用了4個“不行”。“不行”二字看似簡單,卻不是輕易能說出口的。它體現(xiàn)的不僅是一種語言風格,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一種實事求是、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而現(xiàn)在很多領導干部熱衷于圓滑融通、曲意逢迎的做人做事原則:有的辦事拖泥帶水,說話拐彎抹角,不敢直截了當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能委婉地說,讓人有時摸不著頭腦,如墜云里霧里;有的生怕因不同意見得罪于人,不敢也不愿說“不行”,一味附和他人的意見,于是漸漸地磨去了自己的棱角,逐漸變得油滑起來;更有甚者以八面玲瓏作為自己的處事方法,變得是非不分,毫無原則,甚至不惜以身試法,越過了法律的紅線。
說“不行”是一種態(tài)度。鄧小平曾經(jīng)說過:“含糊其詞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辦事要快,不要拖?!?980年6月27日,他同胡耀邦、胡喬木、姚依林、鄧力群等談對《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稿的意見,開門見山:“決議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來?!睂κ虑橹苯亓水斦f“不行”,明確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工作風格,也是一種工作方法。如果連自己的態(tài)度都不敢表明,何談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更何談工作實績和工作效果。
說“不行”是一種勇氣。有些領導干部之所以不敢說“不行”,更多的是缺乏一種勇氣。敢說“不行”,敢于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敢于表明態(tài)度,這需要我們擯棄很多陳規(guī)陋習,以求實的態(tài)度、無畏的勇氣堅持科學,堅持真理,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鄧小平就不僅對下面不對的東西敢于說“不行”,對上面不對的東西也敢于說“不行”。1977年5月,鄧小平尚未復出,就針對當時中央領導同志的一些說法,明確表示:“兩個凡是”不行。按照“兩個凡是”,就說不通為我平反的問題,也說不通肯定1976年廣大群眾在天安門廣場的活動“合乎情理”的問題。
說“不行”是一種原則。1977年9月10日,針對臺灣問題,鄧小平會見濱野清吾為團長的日中友好議員聯(lián)盟訪華團時,毫不客氣地說:美國人想用這樣的手法來騙人,怎么行?不行!這是政治問題。1978年11月28日,在會見美國友好人士斯蒂爾時,鄧小平再次明確指出:“美國方面要中國承擔不使用武力解放臺灣的義務,這不行?!闭f“不行”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態(tài)度,更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原則。有些事情是可以回旋可以商量的,但有些原則問題是不能商量不能動搖的,在這時敢于說“不行”,就體現(xiàn)出了一個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是非分明的原則立場。
只有敢于說“不行”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直面現(xiàn)實,勇于進取,讓我們更好地堅持原則和真理,才能創(chuàng)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越走越遠。讓我們勇于說“不行”!
(來源:中國共產(chǎn)新聞網(wǎng),作者:指點江山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