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任職通知的那一刻,我正在資料室,手里正捧著你——《紅廣角》雜志,內(nèi)心沒有太多的喜悅和興奮,卻暗暗地滋生起一陣陣無名的失落。到別的部門工作,就意味著我和你再也不是零距離;我和你再也不能象現(xiàn)在這樣天天見面,想讀你就再也不是伸手可得的事了,唉……!一聲嘆惜便有感而發(fā)。
認識你
2001年5月,我從省檔案館技術部調(diào)到保管利用部,并兼管資料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全館圖書報刊資料的訂購、整理、編目,并提供給我局館人員借閱。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資料室有一本雜志叫《廣東黨史》(即《紅廣角》的前稱)。根據(jù)既定的整理方法,每年初我會把前一年雜志按期數(shù)先后排序整理裝盒,編目后移交庫房,作為館藏資料保存,以供查閱利用。在整理編目過程中我得知你最初名為《廣東黨史通訊》,創(chuàng)刊于1980年,由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主管,廣東中共黨史學會合辦,當時為內(nèi)部不定期刊物,1994年改名《廣東黨史》。
自接管資料室工作以來,我發(fā)現(xiàn)借閱《廣東黨史》者絕大多數(shù)是具備了專業(yè)技術職稱尤其是高級職稱的人員,一種怕“吃虧”的心理促使我在工作之余也翻閱起這本雜志。然而,只要我用心閱讀,就深感自己在黨史理論知識方面的欠缺,一種不甘于做“草根”的念想支撐著我要多看看那本散發(fā)著濃濃學術味的《廣東黨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閱讀,雖然自我感覺沒什么長進,但起碼收獲了閱讀的點滴認識,看小說或休閑娛樂類讀物可以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讀《廣東黨史》卻是黨員身份的需要,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了解黨的歷史、學習黨的知識、提高黨史理論水平的需要,是共產(chǎn)黨員不斷加強理想信念、不斷提高黨性修養(yǎng)的最好讀物之一。
2010年7月的一天中午,我從一樓查檔服務區(qū)回到了資料室。資料架上一本名為《紅廣角》雜志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原以為是新訂讀物,上前去翻閱,才知道原來是《廣東黨史》易名《紅廣角》。再仔細閱讀,才發(fā)現(xiàn)改變的不僅是名稱,還有版面,由原來的雙月刊,改為月刊,其中單月刊為紀實版,雙月刊為綜合版。與改版前相比,刊物除開設新欄目、可讀性大幅度提升外,文中插圖也明顯增多,一改過去主要由文字統(tǒng)領全版的單調(diào)版面。雜志的全新改版著實讓我當場精神振奮,我甚至認為這次改版使得這本昔日的內(nèi)部刊物,終于“飛入尋常百姓家”。
喜歡你
我很少關注其他雜志的“卷首篇”,因為篇中沒有太多具體內(nèi)容。但每期《紅廣角》的卷首篇卻能牢牢地鎖定我的目光,尤其是該欄目勵志篇更是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得不承認,讀畢《品味人生“三得”》,我那顆易受外界影響而浮燥的心漸漸得到內(nèi)在的平靜,“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的精神實質正慢慢滲透到我的血液和骨髓,必將成為我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必備素質?!叭宋锎呵铩?、“名人在粵”、“偉人風范”等欄目讓我從多角度多層面了解和認識偉人和名人,讓我覺得他們更真實、更親切,更具立體感。“史林擷英”、“解秘珍聞”等欄目文章常常是以廣為人知的事件為切入點,詳細講述和介紹鮮為人知的事實,讓我廣泛地吸取了館藏以外的重要信息,夯實了我的業(yè)務基礎。隨著閱讀的深入,也逐漸地培養(yǎng)了我的歷史眼光,關于歷史事件或人物,我終于有了自己的觀點,不再人云亦云。
我雖是高州人,卻不?;馗咧萑?,也不太曉得高州事。讀罷2011年第2期《“中華紅”荔枝樹》、《茂名市勝跡要覽——高州冼太廟》兩塊“豆腐塊”后,我居然萌生了要回老家去的強烈愿望,腦際里不僅制定好回鄉(xiāng)的線路,還不時閃現(xiàn)虛擬的旅途情景:先是沿著江總書記的足跡走上紅荔閣,親手撫摸偉人種下的那顆“中華紅”,好讓自己沾沾偉人的福氣。然后再去瀏覽冼太廟,并在廟里上炷香,祈求“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給粵西人民,尤其是高州的父老鄉(xiāng)親帶來平安吉祥,祈求風調(diào)雨順。以前若是有人問我:你老家都有啥特產(chǎn)?我會很自豪地告知他們:高州不僅盛產(chǎn)香蕉、龍眼和荔枝,還是“三個代表”發(fā)源地。如今,據(jù)《“三講”發(fā)源地——高州》,我還可以告知友人:流傳千古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為楊貴妃驛馬飛傳荔枝的唐代名宦高力士是高州良德人,而荔枝正來自高州根子鎮(zhèn)荔枝貢園。
一天中午,讀過苗體君、竇春芳的《中共“一大”代表李達一生三次入黨》后,被毛澤東在1948年初寫給李達的那封信中詼諧的語言逗得哈哈大笑起來,一個上午的勞累頓時消除了不少,大笑之后更加欣賞毛澤東的幽默與雋智,更加欽佩李達的學者氣節(jié)。
敬重你
館藏雜志多達上千種,但我對《紅廣角》卻始終保持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這份情感源于我對黨史工作的認識,源于我對黨史工作者深深的敬佩之情。我們檔案人深知編史修志是開發(fā)利用檔案的高級形式,編史工作的艱辛非親身經(jīng)歷者所不能表達的,而編寫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無疑是編史工作中之最難。我們的黨從1921年成立至今走過了九十年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我們的黨歷經(jīng)了多少艱難與曲折,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要客觀地闡述其中的是非曲直,客觀地分析事件和人物,編史人員不僅要“全面了解各種不同觀點及其根據(jù),還要盡量搜全有關史料,更要有相當高度的理論概括,特別是要表達出正確的觀點,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所以這是一件既艱辛又需要高水平的大工程?!保◤垎⑷A:談國史研究的黨性和立場問題)
所謂“文責自負”指的是作者對其發(fā)表的文章所引起的一切問題承擔全部責任。如果說黨史研究與一般的歷史研究有所區(qū)別的話,那么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在“責”。對于黨史研究人員而言,不僅要“自負”,更要對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高度負責。為了這份責任,他們自從事黨史研究的那一天開始就注定與檔案館、圖書館、文獻館等單位結緣,長時間地泡在各個館里廣泛搜集資料。為了積極配合做好黨史的編寫和研究工作,在不違反有關規(guī)定的前提下,我們館想方設法為黨史部門開通了多條查檔服務的綠色通道。盡管如此,但仍有相當部分檔案無法提供復制件,在這種情況下,黨史研究人員在表示理解的同時,他們打開了筆記本一字一句地摘抄。為了確保言之有物、言必有據(jù),即使是為了查證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地名或人名,黨史研究人員也不顧嚴寒酷暑,克服路途遙遠,來到檔案館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找相關的證據(jù)材料或背景信息以進行相互印證。我不敢說他們的文章或研究成果都是客觀真實的、都是科學的,但我卻親眼見證了他們的考證過程,他們嚴謹?shù)闹问肪窈土己玫穆殬I(yè)態(tài)度,深深地打動了我,影響了我。當我手捧雜志,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除了獲取文字信息外,我還能體味到文章背后的艱辛及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汗水,更深深地感受到編者、作者(黨史研究人員)對黨的熱愛與忠誠。
祝福你
我還是用“緣分”來形容和比喻我和你之間的關系和感情,雖然有點落俗,但卻是真情。你是一株黨史人員用心血和智慧澆灌的鮮花,對你長期給予的精神“給養(yǎng)”,我無以回報,只有化作深深的祝福:衷心祝愿《紅廣角》雜志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