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學,參觀圖書館幾乎是我的必修課。這次在哈佛,也不例外。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一參觀,竟然花了一天時間,還有很多圖書館沒去。
到哈佛之前,我知道哈佛的圖書館很多,但卻沒有想到這么多。連帶領我參觀的哈佛教育學院博士生安德魯·斯科特也不清楚哈佛究竟有多少圖書館。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是,學校有綜合圖書館,有專業(yè)圖書館,每個學院有圖書館,甚至學生宿舍里也有圖書館,大致有100座。
哈佛的圖書館當然不是以數(shù)量取勝的,其藏書的豐富以及環(huán)境的舒適、服務的到位,都讓我大開眼界。在燕京圖書館,多位在這里做交換生、訪問學者的中國學者告訴我,在這里,找到了很多國內圖書館根本查不到的資料。
圖書館里隨處有免費上網的電腦,可自由使用。安德魯·斯科特還特別帶我去看了圖書館里的一件設備——掃描儀,學生也可免費使用,只需花一些時間,就可以把一本書全部掃描存進自己的U盤,然后帶回去慢慢看。掃描儀根本沒人看管,就是學生自己用。這在國內大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國內大學的圖書館,近年來也有一些大的變化,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大”。“大圖書館”很氣派,可學生們使用起來卻不方便,從宿舍或教學樓到圖書館要走很遠不說,查找自己需要的圖書也頗費神,還有好多圖書找不到。
哈佛的圖書館散布在學校之中,圖書館所在的建筑物也不高,學生們走進自己想去的圖書館,十分方便。哈佛法學院的圖書館令我印象尤其深刻,每個座位都十分寬敞,相當于國內大學圖書館中三到四個位置。我問安德魯·斯科特,這里是不是只有法學院學生才可使用,他告訴我,所有其他院系的學生都可使用,沒有限制。
另外,國內大學圖書館的功能已經悄然變化,不是借閱圖書的地方,倒成了學生們的自修室。去年,某高校圖書館對館藏資源的利用率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新購買圖書的零借閱率為40%~60%。新購圖書的借閱情況都如此不樂觀,可以想見整體借閱情況是多么不堪。而在哈佛,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則成為學習的必需。
這是與哈佛的教學要求相關聯(lián)的。哈佛十分重視教學,不管教授的學術水平多高,哪怕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必須給本科生上課。教育學院的一位留學生給我看了幾門課程的學習要求,每一門課老師都布置學生閱讀至少10本以上的圖書。學生們需老老實實把書借來,認真閱讀,否則就跟不上課程,在討論課上插不上嘴,也難以完成課程論文的撰寫(有的課程要求學生完成3篇論文)。在圖書館里通宵讀書,是不少哈佛學生都曾有過的經歷。
人們常說,大學的教授和圖書館是最重要的兩大資源,哈佛將這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由此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學習氛圍特別濃郁的大學景象。雖然哈佛沒有校門,公交車就在學校教學樓、圖書館門前???,間或還有汽車喇叭聲,但你不覺得這里嘈雜、浮躁,走進圖書館,就走進了學習的圣殿。
有哈佛學生告訴我,有這100座圖書館在,哈佛就會一直在。我想,他所指的是哈佛的精神。
(摘自《羊城晚報》2011年7月11日,有刪改,標題有改動)
熊丙奇,教育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新聞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