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的出現(xiàn)讓讀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他們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夠賦予作品意義的創(chuàng)作者。一部作品的完成并不代表其終極意義的產(chǎn)生,許多作品留有意義的“空白”,等待解讀。當我們閱讀文字、聆聽音樂、欣賞圖片并為之動容、深思的時候,其實就是以創(chuàng)作者的姿態(tài)填補這一個極富魅力的未知空間……
迷失城市
——jacob Fetlander
Jacob Fellander是瑞典的風光攝影師,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合成照片。一個改造過的相機,加上他自創(chuàng)的技術(shù),使他能夠一邊曝光,一邊纏繞膠片一厘米,也就是一邊拍,一邊過卷。使用這種拍攝方式,Jacob可以捕獲到碎片式的時間空間和構(gòu)圖。他的照片看起來混亂無章,但卻創(chuàng)造出一種多維度的風光攝影表達方式。
黑白街頭攝影
——Rui Pallha
葡萄牙攝影師Rui Palha拍攝了很多美麗的街頭黑白攝影作品,他的照片讓人聯(lián)想到布列松,雖然風格不盡相同,但是帶給觀賞者的感受是一樣的。對Rui PaIha來說,攝影是種發(fā)現(xiàn),一種捕捉特定時候“心”所見所感的方式。在街頭體驗理解,學習,并自由地活著、思考著……
水性
——Mark Mawson
澳大利亞攝影師Mark Mawson的這組作品名為Aqueous(《水性》),他將各種色彩的水溶性顏料放入水中,捕捉溶解過程中美麗的瞬間,畫面中絢麗的色彩使觀賞者獲得獨特的視覺享受,沉浸于欣喜的情緒之中。
塵與雪
——Greqory C0fbert
Ashes and Snow(《塵與雪》)是Gregorycolbert最為著名的一組作品,旨在探求人與動物之間的神秘聯(lián)系。攝影師從1992年開始拍攝,先后前往印度,斯里蘭卡等10多個國家取景。整組作品于2002年首次展出,后于世界各地巡展,現(xiàn)保存在“游牧美術(shù)館”(Nomadlc Museum),目前《塵與雪》已吸引超過一千萬人次的參觀。
如詩般人文,如畫般自然
——arinclra Prakarsa
攝影師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是一位資深的平面設(shè)計師,他自稱半專業(yè)的攝影師。在他的眼中,印尼到處充滿令人興奮的拍攝景地和拍攝對象,他用自己的相機紀錄身邊的人和環(huán)境。逆光中、樹陰下小提琴手的身影,晨曦中、磷光間拋撤的漁網(wǎng)。還有那些天真的笑聲,鄉(xiāng)間的小徑……很多看似尋常的場景,在Rarindra鏡頭中變成了不尋常的畫面,一切都是那么寧靜,悠遠。
站在時間的兩端
——Pentti Sammallahti
彭蒂·薩馬拉提(Pentti SammaIlahti)出生于赫爾辛基,他的攝影作品留給人們的印象,要么是洪荒世界剛剛開始,要么是世界末日即將來臨。那只水中的蟾蜍,正在靜靜地等待著落日,日落之后,整個世界又將陷入蠻荒之中。攝影家對這些與人類文明相關(guān)的話題特別感興趣,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成為他作品的一系列主題。
褪色的童話
——Anka Zhuravleva
記憶中總是有些女孩揮之不去,特別是兒時天真無憂的玩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們的形象變得格外模糊,只是有些動人的瞬間被偶然定格并保存下來,證明她們的存在,也讓自己回憶起她們在你生命中的意義。
The Center of mt world
——Jona5 Fornerod
空曠的田野,寂靜的城市,個體的孤獨與世界的遼遠飄渺形成鮮明的對比,瑞士攝影師Jonas Fornerod通過鏡頭讓我們沉浸于光影與空間引起的心緒變動之中,并感受攝影師帶給我們的藝術(shù)氛圍,思考個體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