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風險社會中的集群行為
        ——法社會學視閾中的群體性事件及其解決機制

        2011-04-11 12:57:22郭星華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1年2期
        關鍵詞:機制

        秦 強,郭星華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風險社會中的集群行為
        ——法社會學視閾中的群體性事件及其解決機制

        秦 強,郭星華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轉型社會的過渡性、階段性和不穩(wěn)定性特征導致了群體性事件的頻頻發(fā)生。從法社會學的視角來看,群體性事件的本質是發(fā)生在風險社會中的一種集群行為。風險社會是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根源,集群行為是群體性事件的本質特征。我們應當明確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和特點,從而確定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原則和解決機制。

        社會轉型;群體性事件;風險社會;集群行為

        一、社會轉型時期的群體性事件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余年,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的三十余年。在這段時期中,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深刻改變,主要體現為我國正在由一個傳統(tǒng)的人治社會向一個現代化的法治社會轉變。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歷程表明,我國現在正處于一個革故鼎新、激蕩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轉型時期的社會一般都具有過渡性、階段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特征。一方面,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已經逐漸解體,對社會成員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就會出現“規(guī)范真空”或“控制失靈”現象[1]405;而另一方面,新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正在形成過程之中,還沒有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接受和充分認可。在這個過渡過程中,作為一個社會有機體,傳統(tǒng)社會的各個組成要素與現代社會的各個組成要素之間必然會產生種種沖突和矛盾,這樣,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系統(tǒng)內部自然也會產生種種沖突,從而造成轉型社會的不穩(wěn)定特征。這種社會沖突的集中體現就是轉型時期的突發(fā)性群體事件。

        對于群體性事件的概念,學術界眾說紛紜、定義繁多。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一般認為,所謂“群體性事件”是指由社會原因而引起的,有眾多人參加的,并且嚴重破壞正常社會秩序,必須及時采取緊急措施予以處置的重大社會性事件[2]。近年來,我國比較有影響力的群體性事件有貴州甕安事件、云南孟連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實際上是社會轉型時期由于新舊社會秩序的交替和社會結構的變革而引發(fā)的社會沖突的一種集中反映。群體性事件的頻頻發(fā)生既有社會結構自身不斷發(fā)生變革、社會利益不斷發(fā)生分化的原因,也有當地政府部門處理類似問題經驗不足、能力不夠,致使問題不斷發(fā)生擴大的因素。在現階段,群體性事件的頻繁發(fā)生是我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必須正視的焦點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各種社會利益在不斷分化,各種社會矛盾也不斷產生,如何在發(fā)展的同時及時有效地處理好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事關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群體性事件的本質:風險社會中的集群行為

        從根源上看,群體性事件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法社會學中,群體性事件的產生主要與風險社會理論和集群行為理論密切相關。群體性事件實際上是風險社會理論和集群行為理論在特定條件下的集中體現,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在某種意義上也印證了風險社會理論和集群行為理論的預見性。

        (一)風險社會:群體性事件的社會根源

        風險社會理論(Risk Society)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他在 1986年出版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集中探討了有關風險社會的問題,使得風險社會的概念和理論成為全世界都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貝克認為,風險是現代性的產物,具有現代性的特征。之所以說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主要理由在于:其一,產生于晚期現代性的風險,在本質上是與財富不同的。如水、空氣中的毒素和污染等,它們會引致系統(tǒng)的、常常是不可逆的傷害,而且這些傷害一般是不可預見的。其二,風險具有完全不同的分配邏輯,或早或晚現代化的風險同樣會沖擊那些生產它們和得益于它們的人。例如,生態(tài)災難和核泄漏是不分國家和邊界的,即使是富裕和有權勢的人也在所難免。其三,雖然風險的擴散和商業(yè)化并沒有完全摒棄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邏輯,但它使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意味著,隨著對它自己釋放的風險的經濟發(fā)掘,工業(yè)社會產生了風險社會的危險和政治可能性。其四,你可以擁有財富,但必定會受到風險的折磨,因為風險是文明強加的。其五,風險社會的風險具有政治性,原來認為非政治性的風險,如自然和人類健康、市場崩潰、資本貶值、對工業(yè)決策的官僚化審查、新市場的開辟、巨額浪費、法律程序和威信的喪失,在風險社會中出現的是一種災難的政治可能性。風險社會是一個災難社會。在其中,異常的情況有成為屢見不鮮的情況的危險[3]。

        由于現代化是一個自我創(chuàng)新的過程,因而工業(yè)社會也會被淘汰,這就意味著風險社會的出現。風險社會其實是指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發(fā)展階段。貝克認為,風險社會的產生是“由于工業(yè)社會的自信主導著工業(yè)社會中的人民和制度的思想和行動。風險社會不是政治爭論中的可以選擇或拒斥的選項,它出現在對其自身的影響和威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自主性現代化過程的延續(xù)性中。后者暗中累積并產生威脅,對現代社會的根基產生異議并最終破壞現代社會的根基”[4]。

        從貝克對風險社會的論述可以看出,風險社會是社會發(fā)展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風險社會本身是社會形態(tài)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現代社會所不可避免的一種形態(tài)。在轉型時期的中國,體現著風險社會的特征,也存在著巨大的社會風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得到快速發(fā)展,已經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社會轉向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社會,但是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社會也開始具備風險社會的特征,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風險,例如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是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社會生態(tài)急劇惡化,因此,中國社會在急劇發(fā)展的同時,也給自身帶來許多不可預料也無法避免的社會風險,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高風險社會,存在著自然風險、結構性風險、制度性風險、技術性風險等諸多類型。對此,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群體性事件增多,這些群體性事件具有突發(fā)性、不可預測性和破壞性的特征,正符合風險社會的特征。所以,轉型時期的中國具有風險社會的特征,而群體性事件正是中國進入風險社會的一個突出表現。

        (二)集群行為:群體性事件的本質特征

        集群行為 (Collective Behavior),也稱為“集體行為”、“集合行為”。在社會學上,一般將各種人數眾多、無組織的群體行為,稱為集群行為[1]140。從社會規(guī)范的角度而言,社會主體的行為一般都處于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之下,服從社會規(guī)范的指引,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有些行為可能不受通常的社會規(guī)范所指導,這些自發(fā)的、無序的、無結構的、難以預測的群體行為就可以稱為集群行為。集群行為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群眾騷亂、集會、游行、罷工、種族沖突,這些行為之間可能相互影響,也可能互不相關。

        從大眾心理角度對集群行為進行開創(chuàng)性研究的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 (Gustave Le Bon)。他認為,集群是一個組織化的心理群體,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受群體精神統(tǒng)一定律的支配。在集群情況下,有些特點是為群體所獨有,孤立的個人并不具備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即使從數量上考慮,形成群體的個人也會感覺到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這使他敢于發(fā)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獨自一人時,他是必須對這些欲望加以克制的。他很難約束自己不產生這樣的念頭: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第二個原因是傳染的現象,它也對群體的特點起決定作用,同時還決定著它所接受的傾向。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傳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這是一種與他的天性極為對立的傾向,如果不是成為群體的一員,他很少具備這樣的能力。第三個原因指的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現,它也是上面所說的相互傳染所造成的結果。所以,群體中的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個有教養(yǎng)的個人,但在群體中他卻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5]49-52。

        繼勒龐之后,對集群行為做出系統(tǒng)性研究的是美國社會學家斯梅爾塞 (Neil Smelser)。作為結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斯梅爾塞受到了經濟學的啟發(fā):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對最終結果都有不同的貢獻,都是必需的。任何一個階段的失敗都會導致生產過程本身的終止,因此,每一個階段都在最終產品上增加了價值。斯梅爾塞將這種價值累加(value added)的觀念引入,提出了產生集群行為或社會運動必須依次出現的六個要素。他的價值累加理論假定,只有當六個特定要素在特定情況下結合起來或相互作用時才能導致集群行為的產生。這六個條件分別是環(huán)境條件、結構性壓力、普遍情緒的產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誘發(fā)因素、行為動員以及社會控制能力[6]。只有當這六個特定條件在特定情況下結合起來或相互作用才能導致集群行為的產生,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社會控制能力,集群行為最終是否發(fā)生取決于社會控制能力的強弱。

        集群行為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條件,一般認為,以下因素對于集群行為的產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一,環(huán)境因素。作為一種群體性的行為,集群行為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場所,能夠使人們的行為產生積極的互動和交流。比較常見的場所如廣場、大街、體育場等容易聚集的場所,在這些特殊場合之下,行為人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從而刺激了集群行為的產生。其二,社會角色的改變與行為的失范。集群行為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是對社會規(guī)范的一種破壞。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分工和社會角色,都有自己需要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但是,當很多人集合在一起的時候,個人的角色與規(guī)范就會湮滅在群體之中,個人的身份和角色就不再明顯,取而代之的群體身份,個人就感覺不到社會規(guī)范對個人的約束,這就容易導致集群行為的產生。其三,利益的相對剝奪。群體性事件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挑戰(zhàn),原因在于人們認為現有的社會秩序不能滿足其社會需求,其自身利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這種利益有可能是經濟上的利益,也有可能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歸屬感。當人們認為其應該擁有的利益而沒有完全擁有時,就會產生一種自身利益被“相對剝奪”的感覺,就會在集體行為中將自己的不滿發(fā)泄出來,從而導致集群行為的產生和急劇發(fā)酵擴大。

        集群行為理論有效地解釋了群體性事件中參與者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在群體性事件中,事態(tài)發(fā)展總是很突然,短時間內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這個時候集群行為效應就會顯現出來。本來在現實中溫文爾雅的個人,在集群行為效應的刺激下,往往會趨于暴力和狂熱,所謂“集體無意識”、“集體無理性”描述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在群體性事件中,個人的力量湮滅于群體中,個人的身份也隱藏于群體之中,行為的匿名性和情緒的傳染性致使群體性中的個人會呈現出急劇的狂熱狀態(tài),這種力量聚集起來就會對社會秩序造成極大的破壞。

        三、群體性事件的成因與基本特點

        風險社會理論與集群行為理論僅僅為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其并不能直接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產生。作為一種具體性的行為,在現實中,每一個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自身的特定條件,也有其特有的刺激因素,這些不同的因素聚合起來,在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之下,很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從整體上看,在現階段導致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社會控制機制的轉化。我們現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轉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原來的制度結構趨于解體,而新型的社會制度還處于建構和完善之中,社會制度的變化造成了社會控制機制的轉化。在社會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社會控制機制轉化就意味著社會控制的弱化。鄭杭生先生認為,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產生變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必須建立相應的社會控制機制與之相適應,并有效發(fā)揮調整作用。但是,由于轉型期社會結構的耦合性不強,容易發(fā)生結構性失衡,而社會整合與社會控制機制尚不穩(wěn)定,社會控制機制相對滯后,社會整合與控制能力下降,社會秩序出現規(guī)范真空與控制失靈的狀況。當各種問題和矛盾相互交錯、相互影響、日趨激化,社會運行機制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調整和控制,就必然會導致大量社會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嚴重時引發(fā)群體性事件[7]。

        社會控制機制的弱化對于社會發(fā)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從積極的方面來說,社會控制機制的弱化意味著社會自由的增加和社會活力的增強。因為在原來的社會控制機制之下,人民的自由和利益會受到舊有社會格局的限制,傳統(tǒng)社會中的既得利益群體會僅僅看護既有的社會格局,使得社會缺乏變革和創(chuàng)新。在這種舊有的社會格局或利益分配機制之下,社會資源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社會的生機和活力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而一旦這種舊有的社會控制機制弱化,那么對利益的訴求和新秩序的渴望就會使得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因素活躍起來,使社會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社會控制機制的弱化在給社會帶來變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這個風險主要體現在社會控制機制的弱化所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上。在舊有的社會秩序下,由于社會控制機制的存在,使得一切試圖破壞現有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的行為都會遭到強制性的鎮(zhèn)壓,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當這種社會控制機制趨于弱化的時候,社會體系對個人的約束就比較困難,個人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歸屬感就有可能采取一些對現有制度構成挑戰(zhàn)的行為,而這種挑戰(zhàn)制度的行為獲得較多人的響應的時候,群體性事件就有可能爆發(fā)。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如何在舊有社會控制機制弱化的同時,盡快建立起有效的新型社會控制機制就成為我們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第二,利益群體、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加劇。按照功利主義學說,每個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的動物,都具有趨利避害的天性。在以往的社會結構中,在整體的利益、全局利益的名義下,各個利益群體、社會階層的利益被掩蓋和湮滅了,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還處在朦朧的未覺醒狀態(tài)。所以,盡管舊有的社會結構只是在維護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社會控制機制的存在以及個人利益訴求的未覺醒,使得利益群體和社會階層之間因為利益的沖突并不明顯[8]。而在社會轉型時期,原來的社會結構即將打破,原來的利益分配格局自然也將打破。所謂改革,事實上就是利益格局的調整,就是按照新的原則來重新分配利益格局。在這種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過程中,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是利益格局調整的原動力。通過思想解放,人們的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得以彰顯,權利意識和利益意識得以覺醒。不同階層的人開始為了爭取不同的利益而起來抗爭。從法律層面講,為自己或為所屬的群體爭取合法利益,是現代社會賦予人們的權利。但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完善,并不是所有的合法的利益訴求都能通過協商等方式得到充分滿足[9]。在社會利益訴求機制不通暢以及社會糾紛解決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爭取利益的行為一旦受阻,或者這種行為超出了一定的度量界限,就有可能演變?yōu)橥话l(fā)性的群體事件。因此,利益群體和利益階層之間的沖突加劇,是誘發(fā)群體性事件的潛在原因。

        作為一種群體性、突發(fā)性、破壞性的集群行為,群體性事件具有自己的典型性的行為特征。從來源上說,群體性事件的行為特征源于集群行為的行為特征。一般認為,集群行為具有以下典型性特征:(1)自發(fā)性。集群行為的產生一般都是自發(fā),盡管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可能會受到某些人或某些集團的挑動或者教唆,但通常情況下參加者都是自愿加入并實施集群行為的。(2)不穩(wěn)定性。集群行為發(fā)生往往是因為突發(fā)事件而起,也往往會因為事件的解決或其他原因而停止,因而,集群行為通常是一種短暫的現象。(3)無組織性。集群行為通常是一哄而起,缺乏明確的領導和組織架構。(4)情緒性。集群行為通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缺乏理智的思考,容易受到群體或者其他人行為的影響。集群行為的特征實際上也就是群體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因為群體性事件實際上是集群行為的一個特殊表現形態(tài)而已。

        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集群行為,群體性事件又有自己的特殊之處。從整體上看,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其一,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通常是突然的,具有不可預測性。群體性事件之所以成為一個“突發(fā)事件”,是因為它是突然之間爆發(fā)的,具有不可預測性。這也是群體性事件為何具有巨大社會破壞性的原因之一。由于政府和社會對于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缺乏足夠的經驗和應對機制,因而,一旦這種突發(fā)事件爆發(fā),往往不易控制局勢的發(fā)展,造成事態(tài)的惡化。當然,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盡管是突然的,但是,在群體性事件爆發(fā)之前,也不是毫無征兆的,肯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糾紛,只是我們通常沒有從群體性事件的高度去認識和重視這些矛盾和糾紛,致使這些問題逐漸加劇。例如,在湖北石首事件中,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廚師自殺會導致一起幾萬人參與的惡性事件的發(fā)生。群體性事件的不可預測性使得這類事件構成社會秩序的潛在威脅,因為在風險社會中,一個很小的事件可能引發(fā)連鎖的反應,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災難。

        其二,群體性事件通常由一個導火索事件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盡管通常是缺乏嚴密組織領導、突然之間爆發(fā)的事件,但是,事件爆發(fā)往往都由一個特定事件予以引發(fā),這個事件可以稱作是導火索事件。通常情況下,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是伴隨著事態(tài)的逐步發(fā)展和一定程度的加深才逐漸得以爆發(fā)的。在事件的積累過程中,矛盾和糾紛在逐漸加劇,為日后事件的爆發(fā)遺留了隱患。

        其三,群體性事件的參加者情緒色彩強烈,非理性情緒強烈。在群體性事件中,個人的不滿和積怨可以憑借群體的聲音表達出來,這就使得群體性事件具有濃重的情緒化色彩和非理性化傾向。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理性的個人在狂熱的群體面前也會逐漸喪失其內在的理性,成為狂熱的集群主義者。對此,勒龐有過精彩的論述:“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盵5]56

        四、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原則與解決機制

        最近幾年來,群體性事件之所以頻頻發(fā)生,一方面固然與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一種風險狀態(tài)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當地政府對待群體性事件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有關。由于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是轉型社會時期出現的新事物,因此,當地政府在處理這類事件時明顯缺乏經驗,缺乏應對措施和應急機制,從而造成事態(tài)的激化。所以,盡管從根源上看,群體性事件的產生是社會發(fā)展到風險社會這一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但是由于群體性事件具有較大的破壞性,會對現有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造成較大沖擊,因此,在現階段,必須正視群體性事件,認清我們在處理群體性事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原則,建立起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機制,最終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從根源上消解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一)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原則

        不論在任何社會,良好的社會秩序總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前提,而社會控制則是社會秩序形成的必要手段。隨著社會的急劇發(fā)展和社會利益的沖突日益加劇,社會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趨嚴密,越來越趨向于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從而使得法律成為社會控制的基本形式。正如美國法社會學家龐德所言:“在近代世界,法律成了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盵10]因此,在法治社會中應對群體性事件,也必須以法律為主要手段。

        從法律層面來看,我國已經制定了專門針對突發(fā)事件、群體性事件的法律,依法處理突發(fā)性群體事件也具有法律依據,這個法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锻话l(fā)事件應對法》主要著眼于應對突發(fā)危機行政措施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針對我國以前規(guī)定的應急措施較多地考慮有效性,在合法性保障上重視不足的問題,《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法律能力,使政府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處理突發(fā)事件?!锻话l(fā)事件應對法》的公布實施,對于規(guī)范突發(fā)事件應對活動,預防和減少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fā)事件引起的嚴重危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突發(fā)性群體性事件作為突發(fā)事件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政府在處理時也必須依照《突發(fā)事件應對法》來進行。

        因此,在法治社會中,群體性事件應對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合法性原則。合法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政府處理群體性事件時必須要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采用行政措施和實施行政管理,不能濫用警力、違法行政。群體性事件的激化往往與政府權力的濫用和違法行使有著重大關系,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化解群體性事件,必須要求政府的行為符合合法性要求。其二,在對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進行處理的時候也要堅持合法性原則。對于參與者的合法利益訴求要給予支持,對于參與者的雖然過激但是合法的行為要予以理解,不能動輒就訴諸武力予以強制鎮(zhèn)壓。但是,對于一些明顯違法的行為,如殺人放火、顛覆國家政權等犯罪行為,應當主動、果斷地根據法律采取緊急處理措施,防止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和擴大。

        (二)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機制

        群體性事件是社會轉型的一個必然產物,也是風險社會的風險體現。要想從根源上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必須針對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建立相應的應對解決機制。

        首先,針對社會轉型時期的利益紛爭,需要建立健全利益訴求機制。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大多與利益有關,社會轉型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舊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中,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其實就是一個利益博弈、利益均衡的過程[11]。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協商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使得社會成員的利益要求都能通過正常的渠道表達出來,使得社會成員都能分享到社會發(fā)展的利益,使得社會成員合法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其次,針對社會轉型中的各種社會沖突和社會矛盾,需要建立健全糾紛解決機制。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社會沖突和社會矛盾,這是任何社會都無法避免的。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利益沖突隨著社會控制機制的減弱都會展現出來,這些利益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就會破壞社會的“自發(fā)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導致社會沖突的產生[12]。一般的沖突可以通過社會糾紛解決機制予以解決,如通過調解機制、仲裁機制或者訴訟機制[13]。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糾紛解決機制不健全,或者這個沖突非常尖銳無法通過現有的糾紛解決機制予以解決,那么就會導致一些新的社會沖突,如大規(guī)模的信訪、聚集等行為,如果事件進一步激化,就有可能導致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第三,針對群體性事件中的信息傳播不暢,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開機制。群體性事件爆發(fā)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各種各樣的謠言的傳播,而謠言之所以會起到煽風點火的作用,原因在于我們信息公開機制的不完善。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已經成為每個社會成員必不可少的社會資源,尤其是在網絡社會,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遍布全國。由于政府和網民信息掌握之間的不對稱,大量的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如果在缺乏信息公開機制的情況下,網民就無法從正常的渠道獲取信息,這時謠言就代替了政府信息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就會加劇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和激化。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公開機制對于化解群體性事件顯得尤為必要。

        第四,針對群體性事件產生中的社會不滿情緒,需要建立社會危險疏導機制。群體性事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社會中存在不安定因素,因而,如何疏導社會的不滿與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就成為解決群體性事件的關鍵。我們必須把對官員腐敗問題、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的治理,提升到維護社會安全運行的高度來對待[14]。不論是在任何社會或任何時間,或多或少的都會存在著社會不滿情緒,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如何根除社會不滿情緒,而是在于如何疏導這些社會不滿,使之不至于產生社會危害。社會不滿和社會沖突一樣,對于社會發(fā)展具有雙重功能。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科塞所指出的那樣,社會沖突也是有正功能的,對社會運行也是有益的。但是,社會沖突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當社會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時,應該有一個釋放社會沖突的渠道,即要建立“社會安全閥機制”[15]。對待社會不滿情緒問題,同樣需要建立一個“社會安全閥機制”,使得社會不滿情緒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予以疏導、宣泄,從而成為促使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因素。否則的話,社會不滿情緒日積月累,社會不安定因素也就越來越多,這種社會不滿情緒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直接刺激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1]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閆紀建.社會學視閾下的群體性事件分析[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3).

        [3] [德 ]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 [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20-22.

        [4] [德 ]烏爾里?!へ惪?等.自反性現代化——現代社會秩序中政治、傳統(tǒng)和美學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10.

        [5] [法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美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 [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97-598.

        [7] 鄭杭生,郭星華.中國社會的轉型與轉型中的中國社會[J].浙江學刊,2004,(2).

        [8] 郭星華.健全公共安全應急反應機制勢在必行[J].人民論壇,2005,(12).

        [9] [德 ]托馬斯·萊塞爾.法社會學導論 [M].高旭軍,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9.

        [10] [美 ]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 [M].沈宗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

        [11] 孫立平.博弈——斷裂社會的利益沖突與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5.

        [12] [美 ]杰弗里·亞歷山大.社會學二十講 [M].賈春增,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18.

        [13] 朱景文.法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69.

        [14] 郭星華.“無直接利益相關者”新解[J].人民論壇,2009,(18).

        [15] [美 ]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 [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48.

        C4

        A

        1007-4937(2011)02-0117-06

        2010-12-03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民間糾紛解決模式的法社會學研究”(08jjd840186)

        秦強 (1978-),男,山東濟寧人,博士后研究人員,從事法律社會學研究;郭星華 (1957-),男,湖南湘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法律社會學及農民工問題研究。

        〔責任編輯:楊大威〕

        猜你喜歡
        機制
        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三項機制”為追趕超越蓄力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1:00
        丹鳳“四個強化”從嚴落實“三項機制”
        當代陜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33
        保留和突破:TPP協定ISDS機制中的平衡
        定向培養(yǎng) 還需完善安置機制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氫氣對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的可能機制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人妻少妇出轨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青青草小视频在线播放| 天堂资源中文网|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精品制服|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 日韩av高清无码| 91国际视频| 无码熟妇人妻AV不卡| 色av色婷婷18人妻久久久|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被粗大爽.9797pw| 日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台湾佬综合网| 在线观看无码一区二区台湾| 国产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看黄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无码成年性午夜免费网站蜜蜂| 国产精品午夜高潮呻吟久久av|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色| 中文字幕乱码高清完整版| 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 日韩高清无码中文字幕综合一二三区|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下载| 中文字幕文字幕视频在线| 亚洲av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午夜丰满少妇性开放视频| 动漫在线无码一区| 麻豆国产精品伦理视频| 日韩人妻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伊人一道本| 97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