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相
高校教師培訓制度改革中各利益主體的關系分析
王中相
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制度改革正在由“在教育部領導下,以兩個國家級培訓中心為核心,六大區(qū)培訓中心參與組織協(xié)調,省級中心、重點高校和一些重點學科為培訓基地的高校教師培訓網(wǎng)絡體系”的體制模式向“政府宏觀調控,高校自主組織培訓”的模式轉變;其運行機制從主要依靠政府行為逐步轉變?yōu)檎袨?、學校行為和教師個人行為相結合。由于教師培訓活動過程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主體,這些利益主體目標各異,教師培訓制度的轉型,各利益主體間關系相應產生變化,協(xié)調好各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對實現(xiàn)教師培訓制度改革至關重要。
在我國高校教師培訓中,所涉及的利益主體主要有國家(政府)、高校和教師。三方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從國家的角度看,就是要保證高校教師整體的基本素質,以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從高校的角度看,主要是保證學校教師的基本素質,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專門人才、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從教師的角度看,主要是基于其本人履行教學科研崗位職責和自身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滿足作為“組織人”、“教學人”和“個體人”的多重角色。
各主體的利益互動關系是影響培訓績效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師培訓制度改革中,三方的關系為:政府充分利用市場競爭機制有效配置資源,以保證培訓的供給和追求社會效益為前提,通過法律的、經濟的、計劃的、行政的和信息的手段,對高校教師培訓宏觀管理,正確導向,并予以強有力的支持;高校作為依法自主辦學的實體,是教師培訓的第一責任者。高校依法規(guī)劃、組織、管理本校教師培訓,為教師參加培訓提供便利條件,落實培訓經費,保障教師參加培訓的權利;高校教師是培訓學習的主體,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享有參加進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訓的權利及履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yè)務水平的義務。教師參加培訓具有自主性,不再主要依靠政府、學校來安排。
我國《教師法》第二章規(guī)定“教師享有參加進修或其它培訓方式的權利”;第四章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制定培訓規(guī)劃,對教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業(yè)務培訓”。然而,在三個利益主體中,教師的社會地位最低,教師的合法權益也最容易受到侵害。據(jù)調查,我國高校教師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反映比較突出的是缺少進修機會。也就是說國家關于教師培訓的宏觀運行機制與高等學校的微觀運行機制沒有協(xié)調好,在高校教師培訓宏觀管理中,缺少對教師培訓權利維護,導致了教師參加培訓的權利受到侵害。
培訓經費是教師培訓的一種重要資源,沒有一定經費的投入則教師培訓很難開展。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的主體是國家,高等學校辦學的經費主要依靠國家。從國家的情況看,2001年全國高校投入的培訓經費占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總額的0.9% -1.1%,而現(xiàn)代大中型企業(yè)投入的人員培訓費一般都占其總營業(yè)額的3%-5%。前者的比例遠低于后者,這與前者肩負的人才培養(yǎng)、知識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的歷史使命很不相稱。公立高校尚如此,其他類型高校更談不上。在教師參加培訓的經費中,由學校和教師個人按比例分擔,學校承擔,以及政府和教師個人按比例分擔相結合,三項比例分別為48.45%、37.53%和4.57%。數(shù)據(jù)表明,教師培訓經費主要由學校承擔。但同時調查顯示,59.4%的高校把“經費短缺”列為本校教師培訓工作中遇到的居第一位的困難,41.2%的教師也認為學?!敖涃M短缺”是自己在進修提高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難。因此,經費投入不足制約高校履行保障教師進修的權責。
我國《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工作規(guī)程》規(guī)定“派出學校應該留出一定比例的‘輪空’編制數(shù),以保證教師培訓工作的正常進行”;“根據(jù)需要或計劃安排參加培訓的教師,學習及差旅費用應由學校支付”;學?!案鶕?jù)需要或計劃安排參加培訓的教師,在培訓期間已符合條件的,其職務任職資格評審不應受到影響”;“在校內或校外培訓的教師,其工資、津貼、福利、住房等待遇,各高等學校應有明確規(guī)定,原則上不應受到影響”。但在對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32.81%的院校其教師在培訓期間工資、津貼等方面的待遇會受到一定影響,0.28%的院校有很大影響;職稱聘任方面,9.81%的院校有一定影響,0.37%的院校有很大影響;由于高校普遍反映教師編制比較緊,因此,有47.71%的學校沒有留出“輪空”編制為教師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教師參加培訓缺少機會,同時參加培訓相應的工資、獎金、福利等物質報酬有所損失,待遇得不到保障,已影響了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也造成了教師培訓績效不高。
實現(xiàn)高校教師培訓效益最大化,我們應考慮三方的利益訴求,設計出更加合適的培訓制度及運行機制?;谝陨戏治觯岢鋈缦聦Σ呓ㄗh。
當前教師培訓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部分教師希望參加在職培訓的欲望非常強烈,但缺少進修機會,“瓶頸”因素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保障經費投入,國家和高校必須完善多元經費投入體制,建立培訓經費支撐體系。
首先,改革經費負擔方式,建立政府、學校、教師個人三者相結合分擔培訓成本的新機制。高校教師培訓是永恒話題,不僅是社會和高校需要,也是教師個人發(fā)展需要,它是國家、高校和教師個人三方都受益的行為。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政府稅收、高校辦學經費和教師的經濟待遇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高校教師培訓中各利益主體為教師培訓的付費意愿和付費能力較以前都有較大的提高。但大眾化以來,我國高校教師數(shù)量規(guī)??焖僭鲩L,為保證教育質量,需要加強對教師培訓,相應地培訓經費需求迅速膨脹起來,在這種情形下,僅僅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已遠不能滿足高校教師培訓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建立成本分擔機制,合理分擔經費不僅可行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選擇。培訓運行機制的轉變,也為由依靠財政撥款向政府、學校、教師個人三者相結合分擔培訓成本的新機制轉變奠定基礎。
其次,加大教育投入,建立經費保障機制,使培訓經費有一個固定的渠道。我國高校教師培訓目前缺少有關固定的經費來源渠道的政策規(guī)定??山⑷缥覈秶鴦赵宏P于大力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2]16號)中關于企業(yè)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專門規(guī)定,對經費渠道予以保證,也就保障了高校教師培訓經費的穩(wěn)定和增長。即“一般企業(yè)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yè)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yè),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與此同時,可采取如法國政府規(guī)定的行政手段,加強依法行政,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法國政府規(guī)定:“凡雇傭10名以上工作人員的企業(yè),每年要付出工資總額的1.1%的金額作為繼續(xù)教育經費,??顚S谩H羝髽I(yè)不按法規(guī)開支培訓費,政府將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沒收培訓費或處之培訓費50%的罰款,上交國庫?!?/p>
第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拓寬培訓經費籌措渠道。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投資體制下,政府財政和私人支付是主渠道,但進一步拓展政府與個人兩個主渠道比重的潛力已不大。因此,高校拓寬培訓經費籌措渠道,應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加速高??蒲谐晒D化,出讓專利產品等獲得經濟回報,或完善和規(guī)范高校社會人士捐、集資制度,吸納社會資金等途徑和方式,從而拓寬培訓經費籌措渠道。
在“高校自主組織培訓,政府宏觀調控”新體制的轉變中,兼顧高校、國家和教師在教師培訓中的利益,必須協(xié)調好宏觀運行機制和微觀運行機制。
從國家的角度看,國家實行宏觀管理,原來在教師培訓中的核心地位被高校取代,在運行上,除繼續(xù)予以強有力的支持外,針對培訓中的主要困難之一——保障教師培訓的權利,可以在制度導向上更加明晰,突出抓手,如加強對高校自主組織教師培訓工作落實的監(jiān)督和檢查,把高校自主組織教師培訓和培訓經費的落實列入高校評估重要內容等,作為促進高校教師培訓工作發(fā)展的政策措施。
從高校的角度看,高校原來在教師培訓中的從屬地位被推向了核心地位,相應的制度和運行機制需要進行轉變,才能積極承擔起新體制下教師培訓第一責任者職責,才能依法充分落實教師參加培訓的保障和待遇。在當前教學資源和經費緊缺條件下,教師參加培訓的保障和待遇,需要高校轉變觀念,即將傳統(tǒng)的人事管理觀念向現(xiàn)代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fā)觀念轉變,教師培訓向教師發(fā)展轉變,從而主動為教師服務;其次,高校要加強科學規(guī)劃、組織本校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培訓經費的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學校教師培訓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再次,高校要落實教師參加培訓方面的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和追逐渠道,讓教師參加培訓前后的利益訴求得以表達。
從教師個人角度看,教師參加培訓,43.73%的是由所在學校根據(jù)需要或計劃安排選派,46.93%的是通過個人爭取,學校同意;有9.34%的純粹是個人自主行為。也就是說,教師參加培訓主要依靠政府、學校來安排。因此,在教師培訓工作面臨學校經費短缺和人員編制緊的情況下,在教師培訓運行機制向政府、學校和教師個人三者相結合轉變下,教師個體需要從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適應知識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競爭需要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提高培訓的自主性和自覺性,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培訓機會,而不是由于制度的約束被動地參加培訓。
王中向(1974—),男,廣東湛江人,華南師范大學廣東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小華,二月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