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湖沼》2011年第4期論文導讀
分析了2006年6月和2007年1月用LISST-100對黃、東海懸浮物的觀測數(shù)據(jù), 研究了黃、東海的懸浮物粒徑和體積濃度分布情況, 并從動力學角度對其進行解釋。
黃、東海懸浮細顆粒物的體積濃度分布為近岸高, 遠岸低; 上層懸浮物的沉降和底層沉積物的再懸浮, 使近底層的懸浮物濃度比上層高。冬季由于大風的影響, 懸浮物濃度比夏季高。粒徑分布則為表層近岸細, 遠岸粗; 臺灣暖流、東海黑潮流經(jīng)區(qū)域的底層粒徑比近岸粗。由于懸浮物物源的影響, 夏季上層粒徑比下層大, 并且比冬季大。
受強臺風“艾云尼”的影響, 長江口至濟州島連線, 以及 35oN斷面的懸浮物濃度夏季大于冬季。位于濟州島西南泥質區(qū)的 124.0oE, 32.1oN處, 底層懸浮物濃度很高。35oN斷面位于海州灣及其外圍, 夏季粒徑比冬季細, 懸浮物濃度比冬季高。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數(shù)值模式建立渤、黃、東海冬季三維環(huán)流動力學區(qū)域模型。模型在海-氣邊界使用包括風應力、氣壓和熱通量的大氣驅動, 海洋邊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環(huán)流和潮位驅動, 綜合模擬潮波運動、溫度、鹽度、環(huán)流變化和水位低頻波動。
研究發(fā)現(xiàn), 冬季強勁的北風和西北風都可以通過抽吸振蕩在渤、黃海誘發(fā)水位的低頻波動, 東北風則由于地形影響不能誘發(fā)渤、黃海的低頻波動。氣壓和降溫只是在波動幅度上有一定的影響。波動發(fā)源于渤海和北黃海, 最大波幅可以達到0.6 m。波動進入南黃海后有沿黃海深槽西側傳播的傾向, 波動幅度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減小。
應用光學和電子顯微成像技術對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鰓的表面形態(tài)特征、鰓小片血管分布及其內(nèi)部超微結構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 黃顙魚鰓耙呈長錐形, 鰓弓表面具棘狀小刺, 鰓小片呈褶皺狀, 鑲嵌排列在長條形鰓絲兩側。光鏡可觀察到鰓小片兩側紅色的入鰓和出鰓動脈以及中部片狀毛細血管網(wǎng)。鰓耙、鰓弓、鰓絲及鰓小片表面均被扁平上皮細胞覆蓋, 其表面微嵴形態(tài)結構各異。鰓弓和鰓絲表面有線粒體密集細胞和黏液細胞開口, 鰓小片表面未發(fā)現(xiàn)分泌細胞開口但附著大量黏液。鰓小片主要由單層或數(shù)層上皮細胞和由支持細胞包裹的血管腔構成。線粒體密集細胞分布于鰓小片邊緣和血管周圍, 可分為兩個亞型。黃顙魚鰓上皮細胞和線粒體密集細胞的超微結構特征與其相應的呼吸功能和體內(nèi)離子轉運、能量代謝生理功能相適應。
通過室內(nèi)模擬實驗, 研究了光照和鹽度對海水介質中磷化氫轉化的影響。結果表明, 不同光照條件下磷化氫轉化率有明顯差異, 按對磷化氫轉化促進作用由大到小排列依次為: UVC>UVB>日光>UVA>避光條件, 單位輻照強度的UVC比UVB更能促進磷化氫的轉化。在實驗體系中加入臭氧、過碳酸鈉的實驗進一步驗證自由基反應對磷化氫轉化有促進作用。另外, 天然海水與人工海水鹽度變化對磷化氫轉化影響呈相反趨勢, 通過考察幾種過渡金屬對磷化氫轉化的影響, 初步驗證了天然海水中的過渡金屬等物質對磷化氫的轉化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利用基于電子探針的耳石Sr : 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長江口水域魚類的生活履歷及生活史型。結果證實魚類耳石內(nèi) Sr含量水平基本遵從海水>河口>淡水生活履歷這一特征。受魚類所經(jīng)歷的水溫、鹽度等環(huán)境史變化及魚類自身的生理發(fā)育狀況等因素的影響, 耳石內(nèi) Sr的沉積量水平存在顯著的種間或種內(nèi)差異。
采用 3×3因子方法, 進行了飼料中不同蛋白質和脂肪水平對克氏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生長性能、體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蛋白質和脂肪水平對成活率無顯著影響, 增質量率和特定生長率顯著受脂肪水平影響。飼料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別顯著影響腸道及肝胰臟中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
采用相關分析、通徑分析、決定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 對不同年齡組梭魚(Liza haematocheila)外部形態(tài)性狀對體質量的影響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體長、體高是影響各年齡組梭魚體質量的共同性狀。頭長、尾柄長對體質量直接作用相對較小, 主要通過體長、體高、尾柄高對體質量發(fā)揮間接作用。
采用 ISSR-PCR技術對曼氏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基因組DNA進行擴增, 篩選分析了ISSR-PCR擴增時的主要影響因子, 用8條 ISSR引物對舟山養(yǎng)殖群體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 舟山曼氏無針烏賊養(yǎng)殖群體遺傳多樣性較豐富, 養(yǎng)殖群體有較高的適應生存的能力, 蘊藏著較大的進化潛能及比較豐富的育種潛力。
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擴增(RACE)方法, 克隆了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中GnRHR全長cDNA。利用 PHYLIP 3.5c鄰位相連法以及 DNAstar中的CLUSTAL W方法對相應的氨基酸序列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半滑舌鰨 GnRHR與鱸魚(Dicentrarchus labrax))等魚類的親緣關系較近, 與高等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較遠。GnRHR廣泛表達于各個組織, 表達量差異較大。
利用 LC-MS/MS方法研究鄰苯二甲酸酯類在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臟器中的代謝規(guī)律。結果表明,鄰苯二甲酸酯類在肝細胞中未見明顯代謝, 但在血清、肝胰臟勻漿液和小腸勻漿液中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代謝。在草魚臟器中主要被組織水解酶所水解, 血液和小腸是此類化合物經(jīng)鰓和口染毒的第一代謝轉化場所。
利用特異性引物擴增出了分離自患病羅非魚(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強毒株Sip基因, 利用多種生物信息學軟件對Sip基因進行分子特性分析。結果顯示,Sip編碼氨基酸序列具有極高保守性, 與人源、哺乳動物源菌的親緣性達100%。Sip基因密碼子使用頻率差異較大, 密碼子偏愛性與真核生物較為接近。
采用顯微觀察、拍照、測量的方法, 對綠鰭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早期生活史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0~2日齡為卵黃囊仔魚; 3~18日齡為前彎曲期仔魚; 19~24日齡為彎曲期仔魚, 25~31日齡為后彎曲期仔魚; 32日齡后各鰭的鰭條和鱗被基本發(fā)育健全。描述了在早期發(fā)育過程中體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態(tài)變化過程, 并測定了生長參數(shù)。
采用cDNA文庫、RACE、熒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術, 克隆了南移養(yǎng)殖仿刺參(Stichopus japonicus)鐵蛋白基因的全長序列, 并對其表達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 仿刺參鐵蛋白cDNA全長1222bp, 本研究獲得的鐵蛋白多克隆抗體不僅與重組蛋白起強的特異性反應, 而且還特異性識別肌肉中的天然蛋白, 可用于仿刺參鐵蛋白功能的后續(xù)研究。
采用生理生化、激光拉曼和電鏡掃描等方法進行添加不同濃度β-胡蘿卜素對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早期珍珠色澤形成的研究。結果顯示, 當β-胡蘿卜素的添加濃度為0.000625%時, SOD、POD的比活力均下降, 而CAT的比活力升高。添加0.000625%濃度的β-胡蘿卜素, 能夠有效提高三角帆蚌早期珍珠的色澤度。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將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熱穩(wěn)定直接溶血素基因tdh2和鰻弧菌(V. anguillarum)外膜蛋白基因ompU進行融合, 利用該融合基因構建二聯(lián)DNA疫苗pEGFP-N1/tdh2-ompU, 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抵抗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和鰻弧菌的免疫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DNA疫苗免疫的大菱鲆對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最高保護率為 100%, 對鰻弧菌感染的保護率為35%。
以青島文昌魚(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e)的晚期囊胚和早期原腸胚的胚胎細胞為實驗材料, 利用低滲處理、空氣干燥法制備染色體玻片標本。采用片齡、蛋白酶 K和胰蛋白酶顯帶技術對青島文昌魚的染色體進行了初步研究, 繪制了青島文昌魚染色體的G類帶型模式圖,對3種G類帶型作了比較, 提出文昌魚染色體的G帶帶型與片齡的相互關系。
采用實驗生態(tài)學方法, 對 3種規(guī)格的合浦珠母貝(Pinctada fucata)在不同鹽度和pH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 在鹽度 21~36的范圍內(nèi), 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隨鹽度的升高而降低; pH對合浦珠母貝的耗氧率有極顯著影響, 對排氨率有顯著影響。單位體質量耗氧率、排氨率也隨其個體的增大而變小。
選取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5月齡同生群雌、雄蝦各90尾, 分別測量其體質量、體長等13個表型性狀, 并采用相關分析、通徑分析和偏回歸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雌、雄個體形態(tài)性狀對體質量的影響效應。結果表明: 雌、雄測定群體各形態(tài)性狀測量值間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雄性被保留的3個形態(tài)性狀與體質量的復相關指數(shù)為0.952。
利用ND1、ITS1序列差異對采自太湖、在形態(tài)上被認為是不同種的背角無齒蚌(Anodonta woodiana)的3種個體進行鑒定, 并與從NCBI中下載到的ND1、ITS1序列進行對比, 分析了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參數(shù)得到的遺傳距離, 并構建了NJ樹。結果表明, 本研究支持將背角無齒蚌、圓背角無齒蚌 (Anodonta woodiana pacifica)、橢圓背角無齒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歸為同種的觀點。
(文/《海洋與湖沼》; 編輯: 譚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