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2009年臨江正處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關鍵時期,全市經濟實現大發(fā)展、快發(fā)展,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的全面支持,“科技列車長白山行”邀請到鋼鐵冶煉、非金屬、輕合金、農業(yè)特產、醫(yī)療衛(wèi)生等行業(yè)和領域內的權威專家和學科帶頭人,為緩解臨江市科學技術旱情送去了五月春雨。
白山地處長白山腹地,素有“立體資源寶庫”之稱。礦泉水、人參、中草藥、森林和農產品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5月17日,“科技列車長白山行”的專家們分成幾組,深入白山地區(qū)的靖宇、撫松、臨江、長白等地,開展一系列科技咨詢服務活動,為農民傳授科技致富經。
在長白山,人參、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藥材資源豐富,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研究員李寶聚告訴農戶,藥材規(guī)?;N植肯定會遭遇病蟲害困擾,一般農戶使用農藥存在多種誤區(qū),或者過量使用,或者不科學使用,這樣不僅不能防治害蟲,還會導致農藥殘留量超標。
“使用農藥要講究科學,要針對不同的作物,科學使用低殘留農藥,另外還要根據土壤、水、空氣和苗本身的情況防治病蟲害?!眹诶顚毦凵磉叺娜嗽絹碓蕉?,他索性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喇叭開始給農戶講課。
針對農民亂用農藥的問題,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張志斌也甚是焦慮。他發(fā)現,在白山地區(qū),菜農老是在請教什么病用什么藥。“打這么多藥,浪費人力、物力不說,最重要的問題是造成‘公害菜’。我們一定要讓農民更新理念!對于蔬菜的病害,重點在預防!”他說,要保證可持續(xù)發(fā)展,一定要大力宣傳科學使用農藥。
減少蔬菜病害,除了打藥,還有很多其他辦法。張志斌舉例說,讓大白菜根子爛的軟腐病就有很簡單的辦法預防——把平畦栽培改成高畦栽培,讓水灌到溝里,淹不到根,病害就傳染不了;個別的發(fā)病,拔了就行。還有夏天蔬菜的“癌癥”——病毒病,不用打藥也能預防,這就是用遮陽網防高溫,加上防蚜蟲的措施,病毒病就不會擴散甚至能消失。張志斌還說,溫室大棚的濕度是病害增減的一個關鍵,荷蘭把溫室的濕度降低到85%以下,蔬菜病害就很少發(fā)生;而我們很多大棚的濕度達到100%,棚里滴滴答答,雜菌孢子當然容易萌發(fā)!
在“科技列車”隨行的農業(yè)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的同時,工業(yè)領域專家也來到地處白山市的企業(yè)天安金屬鎂業(yè)公司,為其排憂解難。
天安金屬鎂業(yè)公司是利用當地豐富的鎂礦資源,投資1.76億元成立的一家鎂及鎂制品公司,2008年開始建設。然而,由于市場形勢變幻莫測,工廠還未建成就遇到了困難。
該廠董事長沈世捷告訴專家:“市場上鎂價格的持續(xù)下跌給工廠帶來了巨大壓力,原先擬采用的煉鎂原料——高熱量的山西煤,由于高昂的運輸費用不得不被替換。而采用本地的煤不僅熱量不夠,還難以找到匹配的鍋爐,利用助燃劑雖然可以增加煤的熱量,但長期使用又會損壞鍋爐?!贝送猓具€要面對產品市場定位、廢料處理以及工人勞動強度過大等問題。
東北大學教授馮乃祥和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念奎對該工廠進行考察后給出了建議。馮乃祥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設備、原料和工藝等多個角度以及產學研結合等方面綜合考慮,其中原料的應用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否則工廠就無法開工,即使勉強開工,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產品也沒有競爭力?!?/p>
“生產1萬噸鎂,要產生6萬~7萬噸廢渣,要解決廢渣和廢氣問題,就需要很好地延長產業(yè)鏈,利用廢渣生產水泥,利用廢熱供暖,至于產品則要好好地分析市場,了解市場需求,進行可行性論證。”李念奎說。
聽到專家們的針對性建議,沈世捷茅塞頓開,表示要和專家深入溝通,“我們可以在這方面展開深入的產學研合作?!?/p>
在“科技列車長白山行”的另一個活動現場——臨江市,同一時間也開展了專家授課、實用技術培訓、工農業(yè)現場技術指導及專家義診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服務活動。
臨江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習慶表示,2009年臨江正處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關鍵時期,全市經濟實現大發(fā)展、快發(fā)展,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的全面支持,“科技列車長白山行”邀請到鋼鐵冶煉、非金屬、輕合金、農業(yè)特產、醫(yī)療衛(wèi)生等行業(yè)和領域內的權威專家和學科帶頭人,是有效緩解臨江市科學技術旱情的五月春雨,各鄉(xiāng)鎮(zhèn)、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緊緊抓住這次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良機,全力組織好企業(yè)技術咨詢、專家授課、專家門診等各項活動的開展和銜接,確保這次“振興東北、服務三農、科技列車長白山行”活動成為全面推動臨江市經濟發(fā)展的驅動力和社會進步的催化劑。
在吉林省利生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隨行記者了解到,企業(yè)與吉林農業(yè)大學、吉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聯手七年研究長白山野生刺五加葉的藥性,運用傳統制茶工藝與現代加工方法研制出“五加葉茶”。這個被吉林省食品專家譽為“北方第一茶”的保健產品,在研制過程中經歷了風風雨雨。
“回顧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離開科技的支撐都不行?!痹撈髽I(yè)董事長柳志潤在談到科技創(chuàng)新對企業(yè)發(fā)展的作用時這樣說道。
該公司利用長白山野生中草藥資源生產的綠色保健產品行銷海內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企業(yè)將利用仿生栽培技術,讓這一科技成果轉化惠及臨江農民。
據臨江市科技局局長姜永久介紹,吉林農大植物專家胡全德教授幾乎全程參與了五加葉茶的開發(fā)和研制,為該企業(yè)提供了寶貴的智力支持。
“科技列車”的專家聽取了該公司領導對產品的介紹后,對刺五加的栽培、管理及病害的預防提出了寶貴意見。
第二天,九位農業(yè)專家又來到臨江市葦沙河鎮(zhèn)葦沙河村進行現場技術講座。臨江市各鄉(xiāng)鎮(zhèn)的農科技術人員、五味子及葡萄種植專業(yè)戶、種植戶共計50余人參加了培訓。
在五味子基地,中國農科院左家特產研究所宋潤剛研究員,對五味子早期病蟲害防治、玉米、大豆除草劑對五味子苗木的影響,如何提高開花授粉坐果率等技術問題進行現場指導。
宋潤剛研究員在山葡萄基地著重講述了葡萄的修剪技術,以達到葡萄連年豐產的目的。中國農科院李寶聚教授重點講述葡萄霜霉病、白腐病、黑豆病的防治及安全用藥技術。在田間還發(fā)放了病蟲害防治圖譜、安全用藥、養(yǎng)牛技術等技術資料。通過現場技術指導,臨江市的五味子、葡萄的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