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楊楊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510640)
彌合城鄉(xiāng)“數字鴻溝”,提高農民信息能力
——基于信息化建設對廣東農村社會影響度的調查研究
陳英 楊楊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510640)
廣東農民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協調。農民信息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信息意識不強、信息需求不強、現代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不強;其主要原因是農民實踐活動簡單、農村生活環(huán)境簡單、青年農民流向城市。要通過現代和傳統的手段,把有用的信息傳達給農民,促進農民不斷提高信息能力。
農民;信息能力;對策
2010年4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2009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fā)展狀況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農村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10681萬人,雖然網民規(guī)模保持增長,但從普及率、網民結構、網絡應用三方面來看,城鄉(xiāng)互聯網差距持續(xù)拉大?;ヂ摼W的出現,在城鄉(xiāng)間形成的“數字鴻溝”,不僅沒有彌合,反倒有擴大的趨勢。因此,彌合“數字鴻溝”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
從技術層面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如“三網融合”等措施對于彌合鴻溝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基于一項我們在廣東省農村進行的調查研究表明,廣東農民的信息能力和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協調。所以,在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注重農民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重視。
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我們課題組在廣東省十一個村開展了關于“信息化建設對廣東農村社會影響度的調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20份,回收620份;在村民中隨機抽取了69戶進行訪談。通過此次調查,發(fā)現廣東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好,農民信息裝備較強,信息需求簡單,信息能力較弱。廣東農民的信息能力與廣東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不協調。
1、廣東農村信息化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在我們調查的十一個村中,村村有電視,村村通電話,村村接網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科技廳于2003年3月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了“廣東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目前,該工程現已建成大型三農公共信息數據庫和公共服務平臺,以及覆蓋廣東全省、輻射全國的農村基層信息服務體系。公共信息數據庫集農業(yè)生產、農產品流通、文化教育、勞動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和新農村建設等大型專業(yè)信息數據庫和地方特色信息數據庫于一體;公共服務平臺涵蓋三農信息服務平臺、農業(yè)科技服務平臺、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農業(yè)企業(yè)信息化服務平臺等共享服務平臺;基層信息服務站、信息員、移動信息終端構成“三位一體”的農村基層信息服務體系,引導信息和服務進村入戶。廣東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的官方網站“三農直通車”,以“為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速”為己任,關注三農領域的科技與市場、時政與民生,業(yè)已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三農綜合門戶。
2、廣東農民的個人信息裝備比較強。在被訪對象當中有71.8%的村民家中有固定電話,62.3%的村民擁有普通手機,48.4%的村民有能上網的手機,43.7%的村民擁有電腦。還有11.2%的村民有小靈通。大多數農民都使用過電腦,只有29.1%人從來沒有使用過電腦。由此可見,廣東農村的信息化普及面廣,村民們基本擁有現代的通訊工具。這些個人信息裝備為加大和刺激廣東農村群體的信息消費提供了保障。如果使用得當,信息直通車工程當中的各種信息就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農民的手中??墒?,這些先進的設施在信息運用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卻相當有限。
在信息時代,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誰的信息能力強,誰就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誰就將在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我們的調查反映出廣東農民的信息能力仍比較弱。
1、農民信息意識不強。調查顯示,廣東農民的信息意識與廣東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不相適應,顯得比較薄弱。他們使用電視、網絡等現代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娛樂生活,了解世界,而不是獲取有用信息。如對于現代農村生活中最廣泛使用的電視的使用,74.2%的村民選擇“看電視劇”,67.8%的村民選擇“看新聞”,選擇看“農業(yè)信息”的只占18.3%??梢姀V大的農民習慣從電視獲取娛樂節(jié)目和接收新聞,而與其生存發(fā)展密切相關的農業(yè)信息關注的人反倒不多。對于網絡的使用顯示了同樣的結果。我們設計了“你知道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可以干什么?”,結果有65.5%的農民選擇可以看新聞,64.3%的農民選擇可以了解自己關心的信息,62%的農民選擇可以向別人發(fā)電子郵件或QQ,45.4%的農民可以了解農業(yè)信息,還有12.7%的農民選擇不知道。以上材料反映出廣東農民信息意識不強,他們生活在現代信息社會,浸泡在各種信息中,卻還是習慣被動地接受信息,不善于運用現代手段主動獲取需要的信息,對于各種農業(yè)信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2、廣東農民對農業(yè)信息需求不強。從農業(yè)、農村和農民的發(fā)展來講,農民都應該需要大量的相關信息。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卻發(fā)現與此相矛盾的情況:農民對農業(yè)信息需求不強?!稗r民需要哪些信息?”24.7%選擇日常生活,21.9%選擇“社會新聞”,16.8%選擇“技術培訓”,12.5%選擇“招工信息”,而選擇“農業(yè)政策信息”、“農業(yè)技術信息”、“農業(yè)原材料信息”的分別是9.8%、9.3%、5.1%。選擇運用電腦查詢“查詢農資信息”和“在網上進行農產品交易”的比例也相當低,只分別占總被訪人的9.6%和2.9%,農民主要運用電腦看新聞、玩游戲、看電影。可見,廣東農民在農業(yè)發(fā)展方面的信息需求不強,更不用說維權和參與政治的信息需求了。
3、農民使用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不強。一是農民學習使用現代信息工具有困難。調查中反映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53.1%的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自學能力相當有限。在對學習使用電腦時,25%的認為很難,自己根本掌握不了;45.5%認為一般,大概需要一段時間學習;有29.3%認為很容易,一學就會。甚至有25.4%的人買得起電腦但不會用,所以至今不買電腦。二是農民不清楚現代信息工具的功能。在絕大多數農民的視野里,這些工具往往只是一個聯系人、娛樂生活的工具,而看不到這些工具在致富、維權、政治參與等方面的作用。以網絡為例,我們的調查和CNNIC《報告》都反映出農民對網絡的認識局限在娛樂生活上。CNNIC《報告》顯示:農村網民商務應用遠落后城鎮(zhèn),娛樂應用比例持平。甚至在網絡游戲的使用率上,農村地區(qū)甚至高出城鎮(zhèn)1.3個百分點。我們調查的結果也顯示:廣東農民對娛樂信息的需求遠遠高于對農業(yè)信息的需求。這在多選題“使用電腦或手機上網可以干什么”的回答上有所體現,12.7%選“不知道”,45.4%選“可以了解農業(yè)信息”,對于利用網絡常用的功能“看新聞”、“可以了解自己關心的信息”、“可以向別人發(fā)電子郵件或QQ”有所了解的人分別占65.6%、64.3%、62%。相比于城鎮(zhèn)相當多的人運用網絡開網店、求職、發(fā)布信息和尋找生活、發(fā)展的相關信息而言,農民對網絡的使用更主要停留在填補日常生活的閑暇日子。81.8%的農民認為使用網絡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是“娛樂生活”。網絡在他們的眼里更像是一個集電視、電話和游戲機于一體的新家伙,而不太清楚網絡作為第四媒介的其他作用。只有22.7%的人選擇利用網絡查詢農資信息,6.7%的人選擇在網上進行農產品交易。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信息能力強的農村青年離開農村涌入城鎮(zhèn),使得農村人口年齡結構和文化結構不均衡。農村常住人口不是老年就是少年兒童,青年和壯年留在農村的實屬罕見。我們調查時恰逢春節(jié),很多人回到了家鄉(xiāng),即使這樣,調查的數據仍能反映這一問題。46歲以上和25歲以下的人口占了絕大多數:46歲以上的人占了30%;16-25歲的占了33.2%。留在農村的人口文化水平偏低,53.1%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中專的有28.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8.4%。農村青年自身發(fā)展需求的變化,使得信息能力強的農村人才大都離開了農村。即使在農村上學的青少年有較強的信息檢索能力,但他們的心已不在農村,所以,他們非常關心、關注、學習非農業(yè)的事物和知識,而不愿意在農業(yè)上費心思。這是為什么我們調查當中有25%的人希望用電腦來學習,但只有9%多的人用它來查詢農業(yè)政策信息和農業(yè)技術信息。
廣東農民和我國絕大多數農民一樣,年復一年重復著同樣辛苦但卻簡單的工作,就可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在他們幾十年的勞作經歷中,一切的工作流程都還和以前一樣,并不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更新,對于農業(yè)新技術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基本沒有,他們想不到種地還要學習新的東西,還需要新信息。因此,在這種簡單的實踐活動中,他們不會產生太多的信息需求,從而制約了其信息能力的提高。
信息能力與信息需求相互制約。一個人信息能力越強,其信息需求越旺盛,運用的有益信息越多,反過來又越有益于其信息能力的提高。農民信息能力弱,在于其受到學識和以往農村現實環(huán)境相對閉塞的現狀制約,缺乏對現代信息手段的了解,不清楚現代信息手段可以提供什么信息,所以,往往只會被動地接受信息,而不會積極主動地尋找信息,也就不容易產生新的信息需要。沒有新的信息需求,也就不想去摸透新的信息手段,信息能力也就難以提高。
相比城市社會生活環(huán)境而言,農村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非常簡單。簡單的生活,使得這些農民眼光狹隘,胸無大志,盲目樂觀,安于現狀。在這里,家家戶戶的生存方式都大體相同:基本都是靠著自家的土地,順天而作,靠天吃飯。都有自己的田地,不需要去和別人搶生存的資源,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復雜的利益關系。人與人在物質資料的占有上沒太大的差距,產生不了強烈的競爭,難以產生改變現狀的沖動,即便偶有所想,也在這樣的生活當中消磨殆盡。這尤其在中老年農民身上表現特別明顯。他們過去的生活環(huán)境比現在的更簡單,這種簡單的生活已經把他們塑造定型了,并且,他們自身年紀也大了,在他們的眼中,求變這種想法是年青人的事情,和自己無關。因此,絕大多數中老年農民缺乏信息意識。
一方面,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自學能力較弱,自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要么由于學習起來有困難只掌握最常用、最容易的內容,甚至干脆放棄不學、不用;要么只圖安逸享受,只是上網娛樂、游戲等,難以掌握網絡作為現代信息傳播工具的富貴用途。另一方面,農村相關的免費培訓不能滿足農民學習使用現代信息工具的需要。
提高農民的信息能力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要改變現階段農村勞動者的信息能力,應該從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實踐入手,進而影響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
目前廣東省三農直通車網做得相當全面,但是,農民主動上這個網站去找信息的人并不多。要想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必須針對農民被動接受信息的特點,通過現代和傳統傳媒手段,如網絡、電視、報紙、板報、簡報、手冊等方式把信息“灌輸”給他們,尤其要通過傳統方式介紹現代傳播手段。這些“灌輸”給農民的信息,必須要針對農民的特點和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需要來精挑細選。因此,信息準備者要熟悉農村、農業(yè),更要了解農民,知道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信息。當農民一旦發(fā)現這些網絡、電視、報紙、板報簡報、手冊等上面的信息有用,甚至能夠轉化為經濟等方面的效益時,那么,他就會關注這些信息的來源了,就會增強在遇到問題時,通過各種媒體提供的信息來解決的意識。
把信息“灌輸”給農民時,還可以采用農村典型現身說法的方式。如可以把農村政策、農村基層的典型人物、典型做法及一些先進的農業(yè)技術信息等編成精練的信息,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如通過“村村通”移動信息服務網,把信息發(fā)送給手機用戶;通過在村里張貼宣傳材料或相關報紙把信息傳達給農民;通過本地電臺、電視臺進行宣傳等等方式,讓農民隨時能聽到、看到這些信息。通過典型宣傳的方式,讓農民從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感受到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農民渴望能夠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如果開辦培訓班,不參加的人只有11.8%,其他的人都選擇參加或讓孩子參加,甚至有30.1%的人即使要學費都會積極參加??梢娹r民信息能力弱,但是卻渴望通過培訓學習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現代信息能力,趕上時代的步伐。針對農民自學能力弱和這種渴求,在農村開展專門的農村信息技術培訓是現實而可行的。通過這種方式在農村普及信息技術,提高農民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可能的。
廣東省這些年一直在進行農村信息員的培訓,已經培訓了一批農村信息人員。接下來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員培訓,同時更要充分發(fā)揮這些信息員的作用。讓這些信息員不僅是做好信息維護工作,更應該深入到各村充當信息技術宣講員,把最新的農業(yè)信息和信息技術傳達到村里,把農民最常用的網站及網站動態(tài)介紹給村民。
農村要發(fā)展,必須要有人才,因此要改變讓農村人員一味流向城市的局面。政府應該想辦法加強農村青年的培養(yǎng),從政策的傾斜、信息的提供、資金技術的幫扶等方面來鼓勵農村青年立足自己熟悉的農村,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展農副業(yè)。從農村青年里選拔村干部和農業(yè)致富的后備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的保證。
責任編輯:黃克亮
F49
A
1003—8744(2011)01—0043—04
*本文系2009年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課題“信息化建設對廣東農村社會的影響度研究”(批準號:2009B070300012)的階段性成果。
2010—11—21
陳 英(1972—),女,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思政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和網絡文化;楊 楊(1963—),女,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和網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