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蘭英,錢小雪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072)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新的戰(zhàn)略任務,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提出,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是新時期新階段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需要,也是更好的武裝和引領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獲得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就必須使之通俗化、藝術化和大眾化。本文從加強語言藝術性的角度思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可行路徑,增強其理論通俗化的可行性和實踐性,這不僅需要從語言藝術性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加以凝練,而且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內容必須因材施教,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要多種多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尺度的把握要科學規(guī)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走近群眾,貼近群眾,被群眾真正掌握,并且能夠用通俗化的理論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語言是一門藝術,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語言藝術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fā)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公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運用語言是一種深內涵、高層次的學問。
所謂語言藝術,是指在應用語言的傳播活動中,在使用語言的一般原則和理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語言產生使人愉悅的感受并帶來良好的接受效果的方法和技巧[1]。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則旨在從語言藝術的方面從更細微的角度來參透馬克思主義,從更深入的層面來雕琢馬克思主義,從更具體的方面體現(xiàn)語言藝術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要在當代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交融中穩(wěn)居主流高地,就必須要借助廣播、電影、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渠道來擴大影響力,以形象化、生動化、藝術化的方式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開辟廣闊的途徑??梢哉f,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并沒有嚴格的概念性的定義,只要是有助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群眾,容易被群眾理解接受和運用的話語體系都屬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都稱得上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我們在這里大力倡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不是為了給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硬的再加上一個“語言藝術”的光環(huán),讓這一理論或者這一工作更具神秘色彩,更讓人以某種崇拜或者仰視的姿態(tài)來對待它,相反,我們的真正目的在于去掉神秘色彩、使馬克思主義真理通俗易懂以便更好地為大眾所接受。
毫無疑問,理論大眾化是實踐大眾化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可行的,這根源于一種文化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化,植根于西方文化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之中,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比,是一種異質形態(tài)的文化。從19世紀晚期至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主要內容側重于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主要途徑來自于日文的翻譯和轉譯,主要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完成。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貧窮落后、農民占絕大多數(shù)的國度取得指導地位,并成為國家的價值理念和民族理想,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用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大眾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用中國大眾認同的形式傳播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用當代中國語言表述的馬克思主義,他也必將成為對人民大眾具有強大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的一面旗幟,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xiàn)大眾化的關鍵。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從改革開放至今,各種各樣的思潮和理論爭相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理論也經受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這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時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差異化,如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廣大群眾中占據(jù)指導地位,就成為了一個亟需得到重視的問題。對于中國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去占領,那么其他的理論便必然會趁虛而入,導致不可預料的后果,可以說,馬克思主義與精英文化的結合固然重要,但相比于大眾文化,還是后者來的更廣泛、更迫切,所以,做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尤其是以一種語言的藝術作為切入點來使之更好的普及化和大眾化是十分必要的。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要講究語言藝術,但是,站在一定高度俯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語言藝術是面向人民群眾的,而人民群眾是分階層的,拋除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差異,僅從文化角度進行劃分的話,還是會出現(xiàn)參差不齊的狀況。同樣的一段理論表述,可能有的人理解起來就相對容易,而有的人可能就存在很大困難,這也正是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時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從對漢語的掌握程度入手,有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之分,雖然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民族都可以比較輕松的用漢語進行交流,但是,還是不排除一些民族和地區(qū)存在著對漢語理解能力的問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和語言角度來說,人們理解起來相對較容易,但是,如果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或理論的話,它本身就是由外文翻譯過來的,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語言的細微差異,再加上理論的博大精奧和一些語言的晦澀艱深,如果漢語程度較低理解起來相對較為困難。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民族的差異性。
從階層分化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各階層的貧富分化和文化落差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偏離了共同富裕的目標導向,大大降低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在共同理想的問題上逐漸顯得認識模糊不清甚至背道而馳,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一定要對各個社會階層的認知特點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長期奮斗在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由于工作的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肯定要更深入更透徹一些,在對這一群體進行大眾化的時候,語言上要盡量規(guī)范化,正式化,內容上也可以多集中在政治、思想和組織方面的教育;生活學習在各高校的老師學生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理解能力和接受理論、消化理論的能力也相對強一些,再細分,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的師生與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的師生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如何對待也要有細微的區(qū)別;同時,在社會占最大比例的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這是一個為社會創(chuàng)造主要財富的階層,包括大部分的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在對其進行“化”的工作中也要有針對性,選取一些更適合廣大工人階級易于接受易于消化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文字進行概括總結;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人是我們不能忽視但也是容易忽視的,那就是那些沒條件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比較典型的代表就是廣大農民群眾,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成為了弱勢群體,也正因這樣,我們才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照顧與重視,才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傳播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將大眾化的對象具體到普通老百姓,他們在我國人口中占據(jù)著不可小覷的比例,把他們的工作做好了,做精了,做細了,那么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我們將邁出不小一步。
雖然說“看人下菜碟兒”從道德角度看并不是我們所提倡的,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上什么“菜”,這個“菜”要怎么上,還真就得看桌上是什么“人”,要充分掌握他們的喜好,不要認為樸實的語言、群眾的語言就是沒有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于廣大群眾就像家常話一樣明了,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菜”。
毛澤東在踐行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保?]他在論證軍隊與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時指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鼓舞士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國民黨大舉進攻面前,毛澤東安定自若堅定地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他將黨的指導思想概括為實事求是;黨的領導方法概括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概括為一分為二。像這樣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概括,進行形象生動的描繪和闡釋,使之具有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得老百姓對馬克思主義心領神會,自覺地選擇跟隨黨投入到革命和建設潮流中,使馬克思主義真正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
鄧小平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發(fā)展是硬道理”;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八榮八恥”以及他在2008年底的一次報告中使用的“不折騰”等,這樣的語言表現(xiàn)生動活潑,淺顯直白,寓意深刻,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用大眾生活中的口語表達出來,為普通民眾所接受。
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衍生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要對其進行科學總結、批判繼承,把馬克思主義深奧復雜的道理變得簡明淺顯,貼近群眾,進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這些燦爛的文化中,一些成語、修辭、甚至諺語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素材,因為這些東西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會顯得輕松省力,而且理解的更加深刻,可謂事半功倍。
比如關于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的關系,毛澤東說:“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3],這個比喻生動、貼切,一聽就懂,以致現(xiàn)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會用這個比喻講解。又如毛澤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288來告訴人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艾思奇在其代表作《大眾哲學》中告訴讀者:“我們大家都是俗人,耳朵最聽得順的是日常的俗話。所以最妙無過于用一句俗話來開始。這一次的標題‘天曉得’,不就是一句很熟的俗話嗎?由這樣平常的一句俗話談起來,大概總不至于像大學教室里的哲學講義那樣令人想睡覺了吧?!保?]
這些成功的范例都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令人回味無窮,很多都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政治用語,大大增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與說服力。
口頭語言雖然比書面語言給人的沖擊力更大一些,但是書面語言給人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刻,屬于細水長流型,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不管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有些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章或書籍,雖然主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殊不知其文字晦澀難懂、佶屈聱牙,讓人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有故弄玄虛的嫌疑,明明是要“大眾化”,結果寫出來的東西讓大眾都看不懂,那這些文字的羅列又有什么意義呢?人們接受一種理論,無非是因為覺得這種理論適合自己的價值需求,但前提是真正弄懂了這種理論,如果馬克思主義文本深奧難懂,人們不得其門而入,那就根本談不上價值性了。通過文本的可讀性和易懂性來彰顯理論的價值,從而促進理論的傳播發(fā)展,這就是通俗讀物的功能所在。
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過:“缺乏通俗性是人們對我的著作所提出的一個公正的指責,因為事實上任何哲學著作都必須是能夠通俗化的,否則,就有可能是在貌似高深的煙幕下,掩蓋著連篇廢話。”[5]
當然,優(yōu)秀的通俗讀物偏少并不代表沒有,多年來,在廣大學者的努力下,還是涌現(xiàn)了一批耐人品讀的文章和書籍,如《六個“為什么”》(學習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語言通俗明快,定價8塊錢,而且只有106頁,讓老百姓既買得起又有信心看完、看懂,便是一個極佳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講究語言藝術,但是大眾化并不等于庸俗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是馬克思主義泛化,因此對語言表達的分寸掌握要有很高的要求,不能為了通俗而通俗,通俗一旦走向極端便是庸俗,這樣也就失去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本應有的雅趣,而更接近于自由閑散,缺乏莊嚴,缺少深刻性和心靈沖擊力的市井文化。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對語言藝術尺度的科學規(guī)范把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雖以藝術落腳,但是仍屬科學,不能為了藝術而藝術卻不顧表達的科學性。有相聲說“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沒錯,相聲可以大尺度地極盡其幽默搞笑夸張的成分,但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是一件莊重而嚴肅的事情,可以有幽默,但是來不得半點搞笑和夸張,否則就失去了理論原有的氣質和魅力,如果一種蘊藏著巨大力量的理論在經過了“語言藝術”這道橋梁以后連最起碼的科學性都談不上了,那么真正是舍本逐末了。
向普通老百姓宣傳馬克思主義,切忌長篇累牘,且不說此“大論”的質量如何,即便真是鴻篇巨制,群眾也沒有勇氣接近,這也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六個“為什么”》取得如此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短小精悍的表達式最受歡迎也是最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言簡意賅,淺顯直白,最適合大眾的口味,也最容易被記住。
雖然“濃縮的都是精華”,但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并不是越濃縮越好,因為極端的濃縮就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是斷章取義,導致只見其一而不見其二,因此還需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的全面性,用最簡短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意思,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的高境界。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沒有規(guī)定的框架、結構或者是公式,它只是我們傳播弘揚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手段和方式,而不是內容。但是,只有稱得上是“藝術”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才能更好的走近群眾,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得以更好的完善和發(fā)展,使理論真正深入人心,活學活用,從精神到物質再到精神,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
[1] 朱瀟瀟,左皓劼.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語言藝術特點[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3):69.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
[4] 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83-284.
[5] 康 德.彼岸星空:康德書信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