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文
專訪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項目主任沈大偉
■ 本刊記者/文
記者:沈大偉先生是美國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非常了解。我們知道長期研究一項事物,研究者會對研究對象帶有一些奇特的感情色彩,那么在研究之外,您對中國是否也有這種情感,是怎樣的感情呢?
沈大偉:是的,我對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有特殊的情感。自從1979年開始,作為學生,我在中國生活過,作為訪問學者,我每年都會來中國幾次。我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我大概已經(jīng)去過22個了。我對中國的地理、人民、民族、文化、食物和其他方面的多樣性印象非常深刻。另外,我發(fā)現(xiàn)中國人民生性樂觀快樂,他們總在笑,微笑,大笑,非常友好。因此,我對中國的個人情感是隨著我的學術研究興趣一起逐步深入和增加的。
當然,中國有些現(xiàn)象我也不喜歡,恕我直言。比如,不僅是外國人中國人自己也會發(fā)現(xiàn),官僚主義普遍存在,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專業(yè)研究都因此飽受困擾。官僚行為和對外國人倍加防范的傳統(tǒng)使外國人在中國進行學術研究很不容易。在與外國人進行交往合作時,中國需要變得更加開放,涉及外國學者的學術研究,按照國際慣例操作就好。不過,總體而言,比起過去,情況已經(jīng)大有改善了。
記者:彭定康先生在《聯(lián)合早報》上發(fā)表過題為《上帝美好的一年》的文章,在其中比較了幾種宗教原教旨主義,并贊揚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中國文化,您最喜歡和贊賞的部分是什么?
沈大偉:我并非中國文化的專家,不過我很高興看到近些年來中國傳統(tǒng)宗教和文化的復興(比如孔子學院的興起),在過去,這些活動曾被禁止或攻擊。你還記得“文革”時期的“破四舊”吧,那個時候孔子和林彪一起被打倒。但是,非常幸運,中國在過去30年中開始逐步重新與自己的歷史連接,并且傳統(tǒng)宗教及文化活動已經(jīng)重新煥發(fā)了活力。一個想要從自身歷史中抽離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反之,一個誠實地接納并理解自身歷史的社會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來。
記者:您知道不論美國國內(nèi)還是世界范圍內(nèi)有許多觀點都將美國視為一個帝國,而在美國國內(nèi)出現(xiàn)的這種觀點更帶有一絲驕傲和自豪感。包括希拉里國務卿在內(nèi)的眾多政治人物和學界人士都曾有過表述,認為美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名副其實的帝國。對此,您怎樣看待?
沈大偉:我并不認為美國是一個帝國,我覺得很少有美國人愿意接受這種觀點。事實上,我覺得世界上同意這種觀點的人不會太多。帝國有殖民地,要控制該地區(qū)的人民,也不承認他們擁有自己的主權(quán)?;蛟S,對美國而言,僅有波多黎各是個例外。因此,我不同意上述關于帝國的這個看法。
記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5月27日在“亞洲未來”年會上說他認為美國完全可以再次恢復其活力。美國在歷史上已多次度過危機,但自從此次金融危機以來,在美國國內(nèi)及全球范圍內(nèi)都在爭論“美國是否已經(jīng)衰落了?”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沈大偉:美國深陷金融危機,并且這種狀況會持續(xù)一些時候,美國一直在努力擺脫困境。不僅僅要將美國的公共及私人債務置于有效控制之下,除此之外還要做出許多結(jié)構(gòu)性的調(diào)整。但是我非常贊同李光耀的看法,美國強大的生命力會把自身從經(jīng)濟危機和下滑的困境中抽離。美國是一個適應性和創(chuàng)新性都很強的國家,在美國面對挑戰(zhàn)時,那些小視美國的恢復和適應能力的人都大錯特錯了。
記者:基辛格博士在其新書《論中國》中認為美中兩國雖然有基本的文化分歧,但提議美國和中國應該共同合作,共建新的“太平洋共同體”,您認為這是可能的嗎?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觀點是,中美兩國既合作又競爭,不是敵人,但也絕不會變成朋友。您怎樣看待這一觀點?
沈大偉:我非常喜歡讀基辛格博士關于中國的新書,我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了許多有趣的事實和深刻的見解。但我并不同意他關于中美可以合作共建“太平洋共同體”的觀點。中美之間的基本價值觀和政治體系差異巨大,此外,亞洲是一個奇妙的多元文化區(qū)域,這一特性不允許出現(xiàn)由兩個大國之間的伙伴關系控制該地區(qū)的情況,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雖說如此,不過,除非中美關系保持穩(wěn)定否則亞洲就不會穩(wěn)定??上е忻狸P系目前僅僅是部分的穩(wěn)定。正如你所指出的,這其中混合了合作與競爭。然而,對于國家而言這是正常的,也在預料之中。我們兩個國家必須在這種動態(tài)中生存——但我們也需要努力擴大合作層面,縮小競爭面。我已經(jīng)將我的職業(yè)生涯全部投入其中——和中國人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穩(wěn)定和更具合作性的未來。
記者: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利堅民族由共同的信仰和價值觀組合而成,但是另一方面,很多族群之間的融合又是不夠充分的。這種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如何理解?您是否贊同美國也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
沈大偉:我恐怕不能同意美國是一個想象中的共同體。美國社會是一個包含了多樣性的、非常真實的社會。美國人共享許多基本的共有價值觀念——這些都根植于美國的憲法和獨立宣言。是的,美國由許多族群和來自許多國家的移民構(gòu)成——他們是被美國的價值觀念、自由和美國所提供的機會所吸引。
美國人在歷史上沒有處理好種族關系,這確有其事——對于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日本裔美國人(在二戰(zhàn)期間)和非洲裔美國人(直到民權(quán)運動和20世紀70年代美國立法保障他們的各項權(quán)利)。在這些領域我們?nèi)杂性S多困難,這點和中國的漢族與藏族人、維吾爾族人、蒙古族人及其他民族之間的問題類似。我們兩國都必須做出更多努力,以真正尊重和平等的態(tài)度處理民族問題。
記者:2011年1月8日加布里埃爾·吉福茲議員遭到槍擊的事件讓有些學者提出了“美國極化政黨政治”的問題。您怎樣看待這次事件,美國政治是否存在兩極分化趨向?如果存在,這種趨向?qū)γ绹鴩椅磥淼恼巫呦蛴惺裁礃拥挠绊懀?/p>
沈大偉:我不確定吉福茲眾議員遭到槍擊的悲劇性事件能準確地揭示美國政治的極化現(xiàn)象?;蛟S目前兩黨在預算和削減赤字問題上的膠著更能說明問題。雖然我感到很悲哀,但無法否認,美國的政黨政治的確已經(jīng)嚴重極化。這個問題使政府在做出決定和執(zhí)行政策時變得非常困難。但是國家仍在前進,問題終會解決。
記者:2010年,美國政黨政治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力量——“茶黨”,總體而言代表著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而且在美國政治中已經(jīng)發(fā)揮了一些作用,您怎樣看待茶黨和共和黨的關系,您覺得茶黨對共和黨的走向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是您期望看到的嗎?
沈大偉:茶黨運動正在使共和黨在政治上進一步轉(zhuǎn)向右傾——使美國政治極化日益加劇。茶黨運動同時也使共和黨走向分裂,因為許多溫和派共和黨人非常不贊同茶黨的極端保守主義,而與之保持相當?shù)木嚯x。這也是前駐華大使洪博培競選總統(tǒng)的一個原因——希望能夠?qū)⒐埠忘h拉回到中間立場上來。我們將會在2012年總統(tǒng)選舉中看到茶黨運動到底已經(jīng)有了多大的影響——但是看風向倒是民主黨受益更多。
記者:2011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您如何評價中國共產(chǎn)黨?您認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過90年的中國共產(chǎn)黨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您對中國共產(chǎn)黨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沈大偉:在過去90年中,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也走了一些彎路。我個人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應當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歷史。一個執(zhí)政黨如果不能充分認識過去,也很難有效地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1982年中國共產(chǎn)黨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開始解決某些歷史性問題,但是《決議》不能涵蓋所有問題。與此相似,對于1949—1978年這段較近的歷史時期,中共黨史研究室出版了許多文獻,盡管在許多領域比1982年的《決議》探索更深,但也不能涵蓋所有問題。展望未來,我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面臨兩個主要的挑戰(zhàn):反對腐敗與擴大民主。當然,同時還存在許多其他挑戰(zhàn),但我認為這兩個是最緊迫的。
記者:我們知道您的新書《中國共產(chǎn)黨:萎縮與適應》的中文版將于今年底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首先恭喜您。關于這本書,從您對其他媒體的回答中我們知道了一些關于這本書的情況,在客觀評價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作用的同時,您也提到中國軟實力的有限性,您能結(jié)合對中國文化及社會的了解對中國軟實力建設提出一些建議嗎?
沈大偉:中國在構(gòu)建自身軟實力方面面臨許多挑戰(zhàn)。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個是要理解軟實力的根源和對外宣傳工作之間的區(qū)別。約瑟夫·奈教授在其著作中明確表述,軟實力本質(zhì)上來源于社會和文化而非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政府試圖對社會和文化事務包管太多,這種行為對軟實力也是一種損害。
在我看來,中國政府應當給藝術家、作家和知識分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更加自由地在國際舞臺上表達和展示自己,這將增強中國的軟實力。中國在公共外交方面也有許多工作要做,外交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在牽頭進行這項工作,并且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前方機遇與挑戰(zhàn)同在。我認為其中有一項工作非常重要:中國應當加強與海外中國問題專家的合作,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外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了解得越多,他們就能夠更好地對國外的媒體和觀眾(聽眾、讀者)傳達和解釋真實的中國,減少誤解和曲解。
在這方面有一個非常好的事例,最近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與外國專家共同主辦了一個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討論會,我參與其中并聯(lián)合主持。這是前所未有的事,同時也提供了一個中國官方與外國專家就一些重大主題交換專業(yè)視點的機會,而這些主題中國共產(chǎn)黨從前從未與外國人討論過。我覺得需要舉辦更多的同類活動,因為這類活動將會增加海外對中國的理解并進而增加中國的軟實力。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