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晶
現代社會愛的危機與拯救
吳 晶
愛作為一種原體驗,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核心,是人的真智慧。然而,在物質文明空前繁榮、現代化極大地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人們的幸福指數卻在下降,幸福感漸去漸遠。愛被“唯理化”的生活形態(tài)扭曲,愛的本源被異化;愛被狹隘、變態(tài)的思想情感囚禁,愛的本質遭到踐踏?,F代社會面臨著“愛”的危機。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可以通過愛的教育,培育愛的信念;營造愛的氛圍,豐富愛的實踐;弘揚愛的精神,提高愛的能力。只要人們能夠打碎自身精神上的枷鎖、突破外界的層層障礙、享受深厚的情感交融的協調、不斷升華精神境界,現代社會就能處處感受到愛的存在。
愛;愛的危機;異化;拯救
愛作為一種原體驗,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核心,是人的真智慧?!皭邸奔劝ㄈ祟悓ψ陨砑捌渖媸澜绲囊环N普遍關懷的思想情操,又包括其相應的實踐行為。愛是人性的構成性要素,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向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世界就失去了光彩。一個公正、和諧的共同體,必定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充滿愛的社會。然而,在物質文明繁榮、現代化極大地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過度膨脹的欲望卻綁架了人的靈魂,有些人不再敬畏道德和規(guī)則、不再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再關心自己的靈魂,人的良知、情操和人格日益貶值和失落,現代社會面臨著愛的匱乏。這種愛的缺乏和異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筑起層層藩籬,人與人之間日益冷漠、虛偽,人的精神生活陷入焦慮與失衡狀態(tài),如若不能很好地、及時地加以解決,就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激化等現象,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社會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現代中國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經濟利益成了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重要砝碼。隨著商品貨幣對人性的奴役,愛隨之發(fā)生蛻變。
1.愛逐漸被掩埋。經濟高速發(fā)展給社會生活帶來極大物質滿足的同時,也將現代人卷入到越來越“唯理化”的生活形態(tài),不少人陷入到追求技術方法之中,失去了賦予這些方法以意義的人的本身,導致精神生活危機四伏。在人的精神出現危機的同時,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情感也日漸冷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越來越快的現代生活節(jié)奏,使人們陷入一種困境,處于一種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分離的焦慮之中。正是由于游離于社會群體之外的極度孤獨感,傷害并扭曲著人們的心靈,逐漸將人的真愛埋沒?,F實生活中,愛的失衡與異化日漸凸顯,正在成為一種邊際現象。逐漸失去理智與智慧的愛,已經不是本源的愛,愛慢慢被異化為一種虛假的愛、自私的愛、潮流的愛、畸形的愛。
2.愛被物欲取代?,F代社會生活方式的一個典型特征是消費,當消費成為人的動因時,人逐漸成為貪婪、被動的消費者,在不知不覺間淪為了物的奴隸,成為社會這個龐大的消費和生產機器上的齒輪,失去了人的個性、豐富性與完整性。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人為了金錢淪為經濟動物,生活的重心突出在對金錢、權力和榮譽無休止地占有上。有些人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錢可以買到一切,甚至包括愛與幸福。
關于愛的本質,費洛姆是這樣界定的:“愛是對某一對象的強烈肯定欲望,愛并非一種情感,而是一種積極的驅動力和內在的相聯狀態(tài),其目的是對象的幸福、發(fā)展與自由。”①在弗洛姆眼里,愛意味著關心對象的福祉,促進其幸福。亞米契斯在他的《愛的教育》中,也揭示了“愛”這一社會情感“給予性”的理想品質。但在現代社會,很多時候,愛的“給予性”被淡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愛或者被當做商品進行交易,或者被當做滿足性欲和逃避孤獨的避風港被偽愛所取代。究其緣由,一方面是因為,現代社會在自動機械力量的驅使下,人的生活趨向機械化,人成為了機器的附庸,人的獨立性幾乎喪失殆盡,被動生活的過程使人缺乏活力和感情。人們熱衷追逐物質財富、迷戀感情享受,在面對自己和他人時,常常放大自我、忽視他人、忽視社會對自我的意義,使自我陷入精神上、心理上的混沌狀態(tài),忍受著不堪的孤獨與不安。另一方面是因為,工具理性關注的是對象的價值性,人被世俗社會的價值要求和目標浸潤著,愛被僵化成一種權利和義務,使人間美好的情感變得機械和呆板。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既不局限于一種情感,又不局限于愛的對象,愛是一種能力。人類理性最偉大的力量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暗诂F代社會中,“冷冰冰的機器和類機器的體制包圍了人,對于人及生活進行殖民化,時刻冷卻著人所獨有的愛”,“愛成了有礙獲勝的累贅”②。
1.愛的能力急劇衰退。物質財富的極度繁榮和增值,極大地刺激了人類社會各種畸形欲望的膨脹和惡德敗行的泛濫,人們過分追求自己的得與失,心靈中沉淀了太多的私欲和邪念,其愛的能力開始出現衰變和退化。在感情方面只求他人關心、照顧自己,對他人的感受和困難卻麻木不仁,甚至無視他人的人格,踐踏他人的感情,對社會問題也漠不關心。
2.愛成了奢侈品。由于現代新技術的應用、經濟體制的變遷、收入分配的多元化和社會保障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一部分社會群體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處于弱小狀態(tài),他們不但生活困難、經濟拮據,而且對表達與追求自身權利的能力欠缺,呼吁社會關注的聲音虛弱,最終被社會邊緣化。長期的剝奪感,使得這部分人不斷衍生出敵視與仇恨情緒。愛對于他們來說成了一種奢侈品。
縱覽古今中外對愛的概念的闡釋,無論是西方遠古時代表現的友情、愛情、性欲或生命力的象征,還是中世紀的神愛,或者現代社會把愛理解為一種情感活動、一種心理活動、一種人實現自我完善的有效方法,以及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仁愛”、道家的“道愛”、墨家的“兼愛”和“佛愛”,在人性基礎、道德修養(yǎng)方式、思想政治和愛的最高境界的歷練等方面,對現代社會愛的理論與實踐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弗洛姆認為的,現代社會要克服人自身的異化現象,實現人性的拯救,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培育具有生產性性格的人,讓人人都學會愛。因為,唯有愛,能夠維護“人類需要的物質和精神情感的平衡,而我們現在探討的愛,正是實現人類這種平衡最為強大和最為積極的力量”③。唯有愛,能夠把人從現代生活實踐中自我設置的機械性防護和障礙中解救出來。唯有愛,能夠化解沖突、彌合社會裂痕。因此,拯救愛,成為了現代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美國學者歐文·辛格曾說過,人類可以生存在沒有戲曲藝術、沒有繪畫藝術、沒有文學藝術或者音樂藝術,但人成為其人的根本在于相互之間具有愛的藝術。可見,社會發(fā)展離不開經濟、政治等諸多客觀因素,也離不開文化建設,更離不開社會成員所具有的愛的品質,因為愛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互相信任的紐帶,使社會成員之間互相認同與接納,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尊重、關心、寬容、謙讓、奉獻的社會公共道德。
當前我國正處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愛的危機成為和諧社會的最大障礙,拯救愛成為當務之急。但拯救愛必須首先注重加強愛的教育,通過提高人對愛的認識,培育愛的信念,激勵與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在實現認知、情感和意志有機統一的基礎上,確立對愛的堅信不疑與身體力行。并通過愛的信念的確立,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擁有愛心、學會愛、用心愛,成為親近寬容、良善心謙、心懷感激、行懷感恩、滌蕩污穢、遠離邪惡,追求正義,自覺按照社會標準要求與規(guī)范自我,不斷達到完善。
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是社會成員和睦相處的社會。因此,在和諧社會發(fā)展與構建中,發(fā)展市場經濟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建設,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健全社會信用、培育愛的信念,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健康的人力資源保障。
人類自從誕生時起,為了克服由于脫離自然根基而孤獨無依的處境,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不倦的尋根歷程,以此滿足人與自身、他人及外部世界融合的需要,從而實現人格的完整與精神的健全。愛是解決人類融合問題的最佳選擇。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現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合乎人的本性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種愛就是不幸?!雹?/p>
愛表現為一種對所有人而非一個人的傾向性,并且不僅僅是一種內在的積極力量,是自我情感的行為表達及其實現,而這種行動又是基于對自我價值感悟和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人自身存在的價值正在于給予行為,愿意將自我生命力的一切東西奉獻出來與別人分享,并在給予過程中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生命的真諦。
1.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敬畏觀。創(chuàng)造愛、給予愛的行為,以及獲得存在價值的體驗過程,強調的都是愛的實踐,也是哲學中的原體驗。這種體驗作為人類進化的源動力,伴隨并滋潤著人的成長。所以,愛的拯救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長期系統的、有利于現代人進行愛的實踐的氛圍,并且在愛的實踐中,既要注重教育與引導現代人把感覺與理性、意志與感情、義務(責任)與欲望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社會行為規(guī)范、健全社會信用,培養(yǎng)人們的敬畏意識,樹立正確的敬畏觀,堅決摒棄完全不顧道德和社會責任、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和物欲滿足的錯誤傾向,控制和約束追求不正當需求欲望的思想和行為,保障社會對善給予“善報”,對惡給予“惡報”,使社會不同利益群體既各盡所能,又各得其所,保障愛的實踐健康、和諧發(fā)展。鄧小平曾講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2.整合與創(chuàng)新愛的資源。在愛的實踐中,要注重正確處理革新與低俗、抱殘守缺與弘揚優(yōu)良傳統的相互關系,重視挖掘和利用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中豐富的愛的資源,不斷創(chuàng)新愛的實踐。如在汶川大地震后“大愛”的概念風靡神州,無論從老子的《道德經》提到過的“大愛”,還是楊福家院士2002年在成都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年會上講的“大愛”,足以說明“愛”的文化長期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在我們國家的不同時期也涌現出如孔繁森、焦裕祿、大學生張華、汶川抗震救災英雄武文斌等等大愛精神的實踐者。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大愛”這個使用頻率高而實際內容模糊的概念被全社會接納、認同、重視和深入人心,以致成為普遍的社會現實還較多的處于理論層面,所以,基于社會發(fā)展對愛的理想期盼,必須加強對愛的內涵的深層次挖掘研究,制定科學、系統、可行的方略,使一切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愛的愿望得到尊重、愛的活動得到支持、愛的才能得到發(fā)揮、愛的成果得到肯定。
愛的精神是愛的實踐的心理基礎和內在驅動力,是人對自身的價值、前途和命運的自覺關愛、高度負責的精神,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意識,是實現個體與社會實體有機統一的意志努力,是履行道德責任、實現道德自律的駕馭能力。所以說,“人身上只有一種情感能滿足人與世界結合的需要,同時還能使人獲得完整感和個性感,這種感情就是愛。愛是在保持自我的獨立與完整的情況下,與自身之外的他人或他物結為一體。愛就是體驗共享與交流,它使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內在能動性?!雹莠F代社會對愛的拯救,首先應當引起重視的就是創(chuàng)新與改革教育方法,教育目的不再追求培養(yǎng)對現代社會有“用”的人,而是注重培養(yǎng)人性及其健全的人格,不斷提高現代人愛的能力。
1.培育自愛能力,學會珍惜。自愛,是人愛自己的感情和意識,是人對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自由的確定,根植于其愛的能力,是人的品德結構中最具有源發(fā)性和動力性的基礎美德。自愛包括自知、自主、自衛(wèi)、自尊、自立、自強、自超、自善、自控、自由等豐富的內涵。自愛思想在我國古代非常豐富,在西方社會非常受重視。亞里士多德強調自愛是愛人的基礎,因為愛既不是外界強加的權利,也不是外界強加的責任,人們依靠這一人自身內涵的權利,在保持自身完整性與個性的基礎上,實現與外界的融合。所以,在現代多元社會主體中,人類不能只依靠社會道德底線來維持社會秩序,而是應當加強社會規(guī)范和制度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發(fā)揮美德的追求對人性的提升作用,使人學會自愛、珍視自己的名譽、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并以此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礎,才有可能、有能力提高抵御種種“現代病”的侵蝕,珍惜生命,享受現代生活的樂趣和精彩。
2.提高關愛能力,學會感恩。關愛是對人性本身的愛惜。關愛是對他人的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實現雙方人格的完全平等。關愛是對他人的理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達爾文的研究認為:“無論是從長期還是從短期看,人類更強烈的推動力可以是——并且是——一般是——對別人的態(tài)度和愛?!雹廾绹鴮W者尼布爾也曾講,“共同的社會性生存既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需求,因為個體若要實現他自己,只能通過與他的同伴的親密的有機聯系才有可能。所以,愛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屬性,而相互的關愛則是人的社會性生存的基本要求?!雹哧P愛是對他人的信任,誠實守信是人際交往中最應當和最有價值的原則。關愛是對他人的寬容,寬寬容意味著與人為善。關愛是對他人的關系和幫助,是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主動的關注他人心靈的成功、喜悅和憂愁。在現代生活中,不但要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關愛能力,還要注重感恩教育,讓每一個社會人都學會感恩。人的實踐本質決定人必須依賴自然,感謝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的社會性決定人必須依賴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人的精神屬性使人能將感恩這種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行為廣泛傳播。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只有通過相互間的理解、尊重、信任、關懷、幫助、支持與感恩,才能使人感受做人的價值和尊嚴,享受人生的幸福,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毋庸置疑,愛是人類永恒追求的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人類的精神支柱和價值目標。但是,在人類的生產生活、意識被現代文明全面操縱的現代社會里,愛逐漸被異化、蛻變,愛在一步步走向深淵,社會現實中因缺乏愛而有悖道德常理的現象比比皆是,令人不寒而栗。所以,拯救愛刻不容緩。
不可否認,在目前形勢下拯救愛,是艱難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蛟S我們沒有能力從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實現全面而又理想的改革,并以此刻畫拯救愛的策略,但是,不管摒棄為愛附加的條件和限制多么繁雜,不管打碎阻止人類愛的精神和人性枷鎖多么艱難,只要我們認清社會發(fā)展形勢,使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發(fā)展愿望不脫離人性道德軌跡,就可以阻止社會秩序沿著惡性循環(huán)的線路演化下去。只要能夠深刻認識愛是一種普遍的人性品質,是社會發(fā)展的催化劑,能夠有效化解沖突、彌合社會裂痕,就會積極地去創(chuàng)造愛,學會愛,并以愛為基礎,喚醒人們的良知,充分發(fā)揮現代人對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理想追求,永遠保持對人類自身價值、人類生存環(huán)境、人類的勞動創(chuàng)造與文明,及其一切的真善美持續(xù)的情感關懷和行為關懷。愛就會重新回歸自然、回歸人類,人們便能夠重新共享更深厚愛的真諦,感受自身洋溢的一種更偉大的特質。
一個有大愛的民族才能夠恒久地繁衍生息,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繁榮富強,才能夠讓一個家庭永葆和睦,才能夠讓一個人的人生和順平安。當愛成為人類走向幸福與神圣的通行證時,用愛來療救現代社會,絕不會再是烏托邦構想。
注釋
①[美]弗洛姆:《愛的藝術》,趙正國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第82頁。②高德勝:《論愛與教育愛》,《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第3期。③郭衛(wèi)華:《“愛”的合理性辨析》,《青海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④[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96頁。⑤[德]弗洛姆:《健全的社會》,孫愷詳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頁。⑥[美]大衛(wèi)·洛耶·達爾文:《愛的理論》,單繼剛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33頁。⑦[美]R·尼布爾:《人的本性與命運》下冊,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5頁。
D648
A
1003—0751(2011)06—0136—04
2011—07—16
吳晶,女,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責任編輯:白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