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春 唐明玉
(九江市中心血站,江西 九江 332000)
血液流變學是專門研究血液流動及血球變形規(guī)律的一門新的醫(yī)學分析學科。通常人們所說的血流變檢查,其主要內(nèi)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動性和黏滯性以及血液中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變形性等。血液流變學檢查近十幾年來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疾病的預防、診斷、預后判斷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人體幾乎每個器官、每個系統(tǒng)的疾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變學的改變[1],特別是對人類死亡率及致殘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的預測、早期診斷,病情監(jiān)測、指導治療及預后判斷。以往對血液流變學的研究,只注重在已出現(xiàn)臨床癥狀的人,對一般無癥狀人群的監(jiān)測,對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與血脂的關(guān)系研究得較少,本文對不同年齡血脂正常人群及血脂升高人群做了血液流變學的觀察,發(fā)現(xiàn)青年人血脂增高方面明顯低于中老年人,但血液流變學方面青年男性的紅細胞比容、血黏度低切、中切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高于老年人,女性則相差不大,血脂升高的青年血液流變學結(jié)果明顯高于血脂正常者,現(xiàn)報道如下。
選自某市醫(yī)院年度健康體檢的人群,血脂正常的青年男女各50名(20~39歲,平均32歲),血脂正常的中年男女各50名(40~59歲,平均52歲)及血脂正常的老年男女各50名(60~89歲,平均68歲)。血脂升高的人分為膽固醇(TC)單項升高、三酰甘油(TG)單項升高、TC、TG同時升高3種類型,每種類型青年、中年、老年男女各50名,年齡范圍與血脂正常者大致相同。
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EDTA二鉀抗凝,檢測紅細胞比容(HCT)、全血黏度、血漿黏度(PV)、計算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A1、A2、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VR)、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TK),同時抽肝素鈉抗凝血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
瑞士產(chǎn)Low Shear30多功能流變儀;美國貝克曼儀器公司CX7生化分析儀(正常血脂參考范圍為膽固醇<5.17mmol/L,三酰甘油<1.70mmol/L)。
全部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2.1 血脂正常的青年組紅細胞比容、血黏度及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均比血脂正常的中、老年人高,0.01<P<0.05。
2.2 血脂升高的青年組與血脂正常組血黏度檢測結(jié)果差異有顯著性,P<0.01。
2.3 血脂升高的青、中、老年人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差異無顯著性,0.05<P<0.01。
2.4 血脂正常的各年齡組血流變結(jié)果:男性血液黏度的各項指標均高于女性。在血脂正常的人群中,中、老年人的血脂水平都明顯高于青年人,老年人的血黏度高切、紅細胞變形能力比青年人差,但男青年的紅細胞比積較老年組高,血黏度中切、低切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A2都比老年組高;除紅細胞比容外,青年人中三種類型的血脂升高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都明顯高于血脂正常者,TC、TG同時增高者,較TC、TG單項增高者血黏度增加明顯;血液黏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增高率男、女都是中年人最高,青年人次之,老年人最低,男性都高于女性;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TK、VR異常率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明顯比中、青年人高。
血漿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臨床血漿黏度增高可見于遺傳性球型紅細胞增多癥、一些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癥等。
紅細胞比容是指將不改變紅細胞體積的抗凝血放置于溫氏管或毛細管中,經(jīng)一定離心力離心一段時間后,被壓緊的紅細胞層占血液容積的比例。
通過近年來的健康體檢,發(fā)現(xiàn)心腦血管病及高黏滯血癥等的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其年齡差別也在明顯縮小[2]。本試驗血脂升高的各年齡組之間血液流變的各項指標差異都無顯著性,血脂正常的男性青年組的血黏度和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都比老年組高,這可能和年輕人紅細胞比容的生理性增高比老年人旺盛有關(guān),也可能和中、青年人社會交往廣泛,有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guān),老年人社會活動減少,注意飲食和鍛煉,所以黏度較青年人低。但由于年齡增大,老年人的紅細胞代謝減慢,紅細胞膜的黏彈性降低,隨著切變率增加細胞表觀黏度加大,使得老年人的紅細胞變形能力比中、青年人差。
血脂、血黏度、紅細胞的聚集能力增加,導致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發(fā)心腦血管病。血液流變異常者,大多無任何不適感,這是由于機體腦血流自身調(diào)節(jié)的結(jié)果,如果血液長時間處于高凝狀態(tài),機體自身調(diào)節(jié)功能不斷降低,當?shù)陀谙孪迺r,可形成血栓。因此,應定期對“健康的”中青年進行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血脂的檢測,尤其要注意男性青年,可望通過改變飲食結(jié)構(gòu)或藥物控制,降低血脂濃度和血液的黏度、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提高組織的血液灌流量和供氧量,這對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有重要的意義[3]。
[1]俞純山.血液流變學研究進展及其臨床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2,18(5):449-451.
[2]杜美華,黃本成,王秀麗,等.不同年齡體檢者血液流變學幾項指標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0,10(1):62-63.
[3]常永超,楊旭明,簡雪峰,等.高脂血癥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改變[J].臨床薈萃,2002,17(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