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會訓導為中心的考察"/>
周蘭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100872)
論梵二會議后天主教婚姻觀的發(fā)展
——以教會訓導為中心的考察
周蘭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100872)
梵二會議是天主教神學的分水嶺,天主教會的婚姻觀自梵二會議以來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天主教的教會訓導是天主教會官方思想的代表,因而探討天主教婚姻觀在梵二會議之后的新發(fā)展則必須要關注教會訓導中相關的闡述。比較和分析梵二會議前后天主教的官方文件,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在對婚姻的性質、目的及婚姻中夫妻關系的表述上均有了看似細微卻意義重大的調整和改變,這正是天主教婚姻觀發(fā)展的表現(xiàn),而天主教婚姻觀的這些發(fā)展既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又是教會倫理神學轉向的一部分。
天主教;梵二會議;天主教婚姻觀;教會訓導;盟約;神學
1962年10月,羅馬天主教會召開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會議歷時三年多,至1965年12月閉幕。梵二會議既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二十一次大公會議,也是羅馬天主教在現(xiàn)代召開的第一次大公會議,它開啟了天主教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新紀元。憑借大公會議的權威性及其與世人懇談的真誠態(tài)度,梵二會議的成果得到空前的認可,其影響深入到世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
梵二會議以“教會的自我革新”和“基督徒的合一”為主題,提出“適應時代形勢”的口號,掀起了羅馬天主教在當代的革新運動,被稱為“天主教現(xiàn)代史上的轉折點和里程碑”。梵二會議的革新涉及到天主教神學的革新、禮儀的革新、教會自身組織機構的革新及教會對其他宗教態(tài)度的革新等諸多方面。梵二會議使得天主教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世事變遷,對于許多問題都作出了全新的闡釋,對于婚姻倫理問題即是如此,梵二會議對婚姻的性質、目的、意義和價值都作出了適應新時代需要的論述和強調,與之前教會對婚姻問題的訓導有明顯的不同,而且梵二會議奠定了之后教會婚姻觀發(fā)展的基調。
梵二會議之前,教宗庇護十二世在《圣潔婚姻》通諭中,根據奧古斯丁所講的婚姻的三項好處:子女、信實、圣事,言簡意賅的闡述了教會對婚姻的所有主要觀點,可謂是教會對婚姻道理的大全,代表了梵二會議之前教會的婚姻觀。本文也將從圣事、子女、信實三方面入手,系統(tǒng)闡述天主教會在梵二會議之前的婚姻觀。
(一) 圣事——婚姻的性質
天主教舊的教會法典(1917年頒布)第1012條第一項這樣闡述婚姻的圣事性:“吾主基督把領洗教友間的婚姻契約提升到圣事的尊位?!盵1]婚姻的這種圣事性體現(xiàn)在婚姻的締結、婚姻的永久性和婚姻的象征意義上。首先,對于婚姻的由來與締結,天主教傳統(tǒng)的婚姻神學主張婚姻是天主創(chuàng)立的,認為天主親自結合一男一女以傳生人類。教會訓導一直強調婚姻是主基督所建立的圣事,將之視為教會關于婚姻道理的基礎,《圣潔婚姻》通諭在論及婚姻的成立時指出:“真正的婚姻是由天主和人的意志共同成立的?;橐龅慕?、宗旨、律令與好處出自天主;……”(圣潔婚姻通諭10)[2]可見,教會訓導不但強調婚姻是天主的創(chuàng)造,亦重視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在締結婚姻時強調男女二人的合意,認為婚姻是男女二人訂立的契約,這種契約具有在良心上給與某種權利或履行某種義務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除了源于天主賦予的神圣性外,亦來自當事人的同意。
其次,對于婚姻的永久性,教會訓導遵循圣經的傳統(tǒng),堅持婚姻的不可拆散性。婚姻作為天主締結的神圣契約,雖以當事人的同意而產生,卻不能以當事人的同意而拆散,教會傳統(tǒng)強調婚姻是男女雙方互相授予的對對方身體的永久占有權。教會認為,婚姻的不可拆散制可以帶來許多美善的果效:首先,有助于夫妻的和樂;其次,有利于保護婦女和子女;第三,有利于社會國家的發(fā)展。因而,教會傳統(tǒng)以福音的光照為指導,以其積累的處理社會問題的豐富經驗為依據,鄭重宣布婚姻的不可拆散性是婚姻的永久定制?!妒嵒橐觥吠ㄖI中教宗引述奧古斯丁的話論說道:“在基督和教會中間,這點是永存不變的:雙方皆永遠生活,永不為任何離異所分散……”(圣潔婚姻通諭36)[2]。
第三,對于婚姻的象征意義,婚姻在天主教內的圣事地位有著深刻的救恩意義,天主教會把婚姻稱為圣事,根本原因就在于認為婚姻是天主與教會結合的標志,是天主救贖工程的一部分。教會訓導依據圣經中保祿用男女婚姻的結合象征基督與教會的結合,將婚姻提升到圣事的尊位,作為天主救恩和忠信的標記?!缎钅獪y》通諭中明確闡明:“婚姻之所以為圣事,就因為它是表現(xiàn)并賦予圣寵的標記,是基督同教會奧秘婚姻的象征。這奧秘婚姻的形式和圖案,恰好表現(xiàn)在男女的親密結合上,而這種結合正好是所謂婚姻?!?玄妙莫測通諭24)[2]《圣潔婚姻》通諭也強調“倘吾人有意對天主這種意旨的內在理由,敬謹?shù)丶右宰肪?,則這理由在信友婚姻的奧秘意義里不難找到……信友的婚姻將基督與教會的結合表現(xiàn)得極其完全……”(圣潔婚姻通諭36)[2]婚姻因其象征意義而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不可拆散的特性。
(二) 子女——婚姻的首要目的
天主教會歷來注重婚姻中子女的生育及教育,梵二會議前教會訓導更將生育子女看成婚姻的首要目的和宗旨,認為婚姻中的其他一切關系都是從屬這個首要目的的,尤其強調婚姻是為生命服務的,重視對子女的神學教育和培養(yǎng)。教會舊的法典(1917年頒布)曾明確闡釋生育子女是婚姻的首要目的,“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生育子女和教育他們,次要目的是彼此互助和治療情欲。”(第1013條第1項)教會傳統(tǒng)非常重視生育與傳生人類,圣經中的“生育繁殖,充滿大地”,向來被視作天主對婚姻的啟示和祝福。梵二會議之前教會一直延續(xù)著這個傳統(tǒng),將生育子女擺在婚姻的首要宗旨地位。
近代的幾大教宗在其頒布的教會訓導文件中,對生育子女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都有明確的論述,代表著教會訓導在這一問題上的主張和觀點。教宗良十三世在《玄妙莫測》通諭中,論述到婚姻應有的美滿效果時,將傳生人類作為首要的考慮:“……婚姻除保證人類綿綿不絕外,又使夫妻生活因了急難中彼此的援助,……而更行美滿。”(玄妙莫測通諭26)[2]教宗庇護十一世在《圣潔婚姻》通諭中指出“子女在婚姻好處中居首席”(圣潔婚姻通諭12)[2]。教宗庇護十二世非常關注婚姻問題,尤其是婚姻中生育及教育子女的問題,他在1941年10月3日的演講中說:“有二種趨勢,應當避免:一,……二,將婚姻次要宗旨與首要宗旨等量齊觀;抹殺次要宗旨對首要宗旨本質上的附屬性?!盵3]這是教會訓導第一次明確闡述婚姻的次要目的從屬于婚姻的首要目的。庇護十二世明確提出“婚姻為生育服務”的響亮而干脆的口號,他多次在演講中強調這點,例如,他在《致公教產科醫(yī)師講詞》中說道:“不獨夫妻外在的共同生活,而且其人格的充實,其理智和意志的成熟,甚至夫妻愛里最深邃的一切,按造物主及本性的意旨,都應為人類的繁衍而服務?!?致公教產科醫(yī)生講詞54)[2]教廷圣職部在1944年4月1日頒布的通告中,也明確指出:“否認生育子女為婚姻的首要宗旨,倡言次要宗旨,(指夫妻幸福)并不附屬于首要宗旨,而是與首要宗旨同樣重要而自行獨立的,這種意見不得接受之?!盵3]
(三) 信實——婚姻中的夫妻關系
信實是奧古斯丁總結的婚姻的三項好處之一,奧古斯丁指出:“信實使人不與婚姻以外的男或女結合?!?圣潔婚姻通諭11)[2]可見,信實是對婚姻內夫妻關系的約束,它要求夫妻之間互相忠實地履行婚約,嚴格地遵循天主所立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并推崇夫妻之間愛的結合與贈與。
信實要求婚姻的絕對單一性。教會舊的法典指出:“婚姻是男女二人訂定的合法契約,因此契約,雙方互相授受其身體的永久而除外的占有權,以便舉行本質上適宜于生育子女的行為?!?第1081條第2項)[3]這里所謂的男女互相授予的身體的除外而永久的占有權,是指只有妻子才擁有丈夫的身體占有權,也只有丈夫才擁有妻子的身體占有權,雙方均不得允許讓對方以外的任何人占有自己,這就將婚姻嚴格限制在一夫一妻之內。教會訓導將這種絕對的一夫一妻制看作一條鐵的法令,沒有任何通融的余地。信實“因了卓越的夫妻愛便一變而為比較容易,比較甜美,比較崇高的責任?!?圣潔婚姻通諭23)[2]教會傳統(tǒng)雖然強調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生育和教養(yǎng)子女,但是仍然重視夫妻之間的愛情。教會訓導強調夫妻應以某種特殊的、神圣的和純真的愛相互結合,正如基督與教會之間的結合,夫妻之間的這種愛情應是由衷的情感和以事實為依據的愛,并且指向夫妻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促進內修進而成全自己和對方。同時,婚姻包括的其他權利義務亦應以夫妻之間的愛情為標準,且成為婚姻內愛德的規(guī)律。
教會訓導還強調夫妻之間愛的秩序,發(fā)揮使徒保祿 “婦女應服從丈夫,如同服從天主一樣;因為丈夫是婦女的頭,猶如基督是教會的頭一樣”(厄弗所書 5:22~23)的囑咐,訂立夫妻之間愛的秩序:“丈夫如果是頭,女人則是心;丈夫在治理國家政治上固然執(zhí)牛耳,女人可能亦應當在愛情上居鰲頭?!?圣潔婚姻通諭27)[2]這樣就闡明了男女之間在感情上的平等,充分肯定二者在婚姻中各自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梵二大公會議之前,教會訓導對婚姻問題的主要觀點為:認為婚姻是天主所創(chuàng)立的,是具有深刻救恩意義的圣事——婚姻中男女的結合象征著基督與教會的結合,婚姻是基督救恩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婚姻的締結必須以當事人的合意為準,天主的佑助和當事人主觀意愿上的同意共同構成真正有效的婚姻契約;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生育和教養(yǎng)子女,次要目的是彼此互助和治療情欲,并且強調婚姻的次要目的從屬于婚姻的首要目的;婚姻必須堅持絕對的一夫一妻制,夫妻二人分別享有對彼此身體的除外而永久的占有權,婚姻內夫妻二人之間的愛情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維護婚姻的美滿幸福至關重要。
梵二會議頒布的《論教會在現(xiàn)代世界牧職憲章》中,在保持天主教會婚姻倫理最基本的傳統(tǒng)下,結合現(xiàn)代世界的實際,對天主教的婚姻觀進行了全新的闡釋,補充或修正了梵二會議前教會的婚姻教義,從而確立并引領其后的教會訓導對婚姻觀的發(fā)展。梵二會議以來教會訓導對天主教婚姻觀的新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婚姻分享基督與教會相愛的盟約、子女是婚姻極其卓越的成果、婚姻是組成人的團體。
(一) 婚姻分享基督與教會相愛的盟約
梵二會議以來,教會繼續(xù)堅持信友的婚姻是圣事的信條,同時肯定婚姻仍然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只是對婚姻的圣事性有了新的闡述:“由造物主所建立、并為造物主的法律所約束的婚姻生活及恩愛的密切結合,憑借婚姻盟約,即當事人無可挽回的同意而成立”,“所以,信友家庭既出源于婚姻,而婚姻不僅象征,而且還分享基督與教會相愛的盟約?!?論教會在現(xiàn)代世界牧職憲章,以下簡稱牧職憲章,48)[4]比較梵二會議之前教會訓導對婚姻的闡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之前沒有的新的詞語,即“盟約”和“分享”。之前的教會訓導將男女二人婚姻的結合表述為契約,并且只強調婚姻象征基督與教會的結合,沒提過“分享”一詞,這看似只是兩個詞語的表述的不同,卻有著神學意義上的重大差別。
“契約”一詞的拉丁文原文為“contractus”,意為“在法律上或經濟上達成的合意或合同”[5](434),作為一個法律名詞,它更側重強調婚姻中男女二人通過合意達成的某種協(xié)議及應當履行的某種義務,不能表達婚姻豐富的內涵和神圣的象征意義,也不利于信友領悟婚姻的真諦。故而梵二會議時,教會訓導把契約的表述改為盟約,可謂是還了婚姻的本來面目。“盟約”的拉丁文原文為“foedus”,它強調“個體的人之間的一致和同意,以及人們同意遵守、許諾或履行的事情”[5](719),盟約作為圣經名詞,使人想起天主與以色列民訂立的盟約,體現(xiàn)著天主對以色列民的忠信和愛護,真正揭示了婚姻的神圣性質。同時,盟約一詞仍舊保留契約一詞的原有意思,即婚姻因二人的合意而成立,教會訓導繼續(xù)堅持人的意志是締結婚姻過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指出夫妻的密切結合“憑借婚姻盟約,即當事人無可挽回的同意而成立”。(牧職憲章48)[4]
梵二會議之后修訂的《天主教教理》以教理的權威確立了婚姻神學的這一發(fā)展,《天主教教理》中每論婚姻必稱盟約,“男女雙方是藉婚姻盟約結合為終身伴侶”(天主教教理,以下簡稱教理,1601)[6],“婚姻盟約的主角是受過洗的一男一女”(教理1625)[6],“透過婚姻盟約,一男一女組成一個共同生活及互愛的親密共融團體;……(教理1660)”[6]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其頒布的《家庭團體》勸諭中也明確宣稱婚姻是盟約:“……婚姻——自由而有意識地選擇的夫妻之愛的盟約,在婚姻里男人和女人接受天主所愿的親密的生活和愛的團體,……”(家庭團體勸諭11)[7],可見,教會的權威肯定婚姻是盟約的定位,同時又堅持婚姻因男女二人的合意成立,即婚姻盟約既有契約之意,又蘊含更豐富深奧的象征意義?;橐龅亩ㄎ挥善跫s到盟約的發(fā)展,是天主教神學自身的進步與發(fā)展,這種轉變?yōu)榻虝氖ナ禄橐稣业搅烁N切真意的表達,更能契合天主教神學的核心——主基督對人類的愛和救贖。
梵二會議之前,教會訓導在闡明婚姻的象征意義時,只是強調婚姻象征基督與教會的結合,而在《論教會在現(xiàn)代世界牧職憲章》中,這種表述新增加了一個詞語,就是“分享”?!靶庞鸭彝ゼ瘸鲈从诨橐觯橐霾粌H象征,而且還分享基督與教會相愛的盟約?!?牧職憲章48)[4]這一變化也有著深刻的神學意義?!胺窒怼币辉~側重于強調本體意義上的參與,并且這種參與具有客觀實在性。用“分享”來修飾婚姻的圣事性,使人更能真切感受這種圣事的恩寵,切身地觸摸天主與人同在的事實,增強人對天主全身心的朝拜,避免對于圣事理解和實踐的偏差,同時也是對人的主體性對實踐天主救恩的重要性予以強調?!都彝F體》勸諭中也多次強調這種分享:人的自由能“分享天主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家庭團體勸諭11)[7],“夫婦讓教會不斷地記得在十字架上所發(fā)生的事: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的兒女,都是救恩的見證,是圣事使他們分享此救恩?!?家庭團體勸諭13)[7]總之,梵二會議之后,教會訓導更注重婚姻圣事中天主與教友夫婦的親切共融,強調天主在教友婚姻生活中的臨在以及教友夫婦對基督救恩工程的積極而真實的參與。
(二) 子女是婚姻卓越的成果
梵二會議之前,教會訓導對于婚姻中的生育問題堅持的主要觀點即:婚姻的首要目的是生育并教養(yǎng)子女,婚姻必須為生育服務,婚姻中的其他關系和其他效果都是從屬于生育的。梵二會議雖然仍然認為生育教養(yǎng)子女在婚姻中占有重要地位,卻不再提首要目的與次要目的,而指出“子女是婚姻極其卓越的成果”(牧職憲章50)[4]。
梵二會議后,教會訓導一改之前強調生育是婚姻的首要目的的說法,而將子女看作是婚姻卓越的果實?!墩摻虝诂F(xiàn)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有這樣的表述:“婚姻制度及夫妻之愛,本質上便是為生育并教養(yǎng)子女的,二者形同婚姻的極峰與冠冕?!?牧職憲章48)[4]“但婚姻并不只是為傳生而設立的?!?牧職憲章50)[4]可見,大公會議不再采用婚姻的“首要次要目的”及婚姻的“價值次序”這樣的專有名詞,卻仍然重視子女的生育和教養(yǎng),將之形容為婚姻的極峰和冠冕。教宗保祿六世在《人類生命》通諭中指出:婚姻行為的兩種意義為“結合的意義和生育的意義”,(人類生命通諭12)[8]也不再提首要次要的區(qū)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家庭團體》勸諭中亦將兒女看成是婚姻的寶貴禮物,但婚姻中的其他價值卻不是從屬于生育子女的,強調“即使無法生育,夫婦的生活并不因此就失去其價值。”(家庭團體勸諭14)[7]總之,這種轉變體現(xiàn)了天主教會與現(xiàn)代人懇談的精神,使現(xiàn)代人更能領悟教會的婚姻神學,同時突出了人主觀意識上的恩愛契合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人不是天主無意識的工具,而是自由追隨天主的有意識的人。
(三) 婚姻是組成人的團體
梵二會議以來,教會訓導很重視男女之間的愛情對婚姻的重要意義。盡管圣經乃至教會的傳統(tǒng)一直都注重夫妻愛的培育,但是只有梵二會議才真正將夫妻愛的人格價值闡述出來。教會訓導將婚姻看作是一個“人的團體”,男女之間的愛情對于組建、維護這一團體至關重要,同時,教會訓導肯定了婚姻作為一個團體的本有的、真正的、整體的價值。
梵二會議前的教會訓導也重視婚姻中的夫妻愛,只是這種夫妻愛作為婚姻的次要目的是從屬于生育子女這一首要目的的,并且這種夫妻愛建立的基礎是男女二人對對方身體的永久占有權。這樣就將夫妻愛置于一種從屬地位,并且受限于肉體的結合,實質上是有損于人作為主體的尊嚴的。梵二會議為改變這種狀況,賦予夫妻之愛以崇高的地位和全新的內容?!墩摻虝诂F(xiàn)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指出:“這種愛情是由一個人指向另一人、出自意志及情感的行為,是特別屬于人性的,包括著整個人格價值,因而使肉體及心靈的表現(xiàn)能擁有特殊的尊嚴,并使之成為夫妻之愛的特殊因素及記號,主耶穌曾以特寵及愛德治療、玉成并升華這愛情?!?牧職憲章49)[4]教會訓導強調夫妻愛是人性健全的表征,認為這種愛情能使人的身心都達到一種完全的狀態(tài)。同時教會訓導還重視夫妻愛對于婚姻完滿的重要作用,指出:“這兼有人的和天主的成分的夫妻之愛,導引夫妻,以自由意志并已為事實所證明的溫情,互相授受其自身,并滲透二人的整個生活,且因其慷慨豪爽的行動而更為完成和增進。”(牧職憲章49)[4]梵二會議之后,教會訓導在論及夫妻之愛的時候,將其詮釋為二人全身心的共融,并且點明這種共融彰顯著人格價值,維護了人作為婚姻主體的尊嚴和榮耀,充分體現(xiàn)了婚姻象征基督與教會之間愛情的奧秘意義。
梵二會議之前的教會訓導在闡述婚姻問題時,多是只強調婚姻某一方面的價值及意義,例如婚姻的圣事性、婚姻的目的、婚姻的美滿效果、婚姻的象征意義等等,甚少將婚姻看作是一個整體,尤其是看作一個人的團體,更是忽略了婚姻作為一個人的團體的整體意義。梵二會議后,教會將婚姻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并強調維護其尊嚴和固有價值,指出 “在真正夫妻之愛的交織中,要尊重互相授與及傳生人類的整個意義?!?牧職憲章51)[4]可見,婚姻作為一個整體即包括夫妻之愛,又包括傳生人類,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婚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家庭團體》勸諭中亦指出婚姻是組成一個人的團體,并且在這一團體中,夫妻之間的愛是融合的原則和動力?!橐鲎鳛橐粋€人的團體,就具有了整體的價值和意義,并且是不可取代、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7]。教會訓導對婚姻整體價值和意義的強調,實質上是對于人性尊嚴的維護和對婚姻中人的活動和價值的肯定,代表了當代天主教倫理神學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梵二會議以來,教會訓導在保持教會傳統(tǒng)對婚姻的最基本的定位不變的同時,對某些原則性的問題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對于教會的婚姻神學的發(fā)展可謂是巨大的,主要表現(xiàn)在:將教友締結的婚姻定位為具有神圣救恩意義的盟約,并指出教友的婚姻不僅象征而且分享基督與教會間的這種盟約,強調作為婚姻盟約主角的人對教會的圣事性婚姻的主體性和客觀性的參與和實踐;在論及婚姻目的時,不再采用過去的“首要次要目的”及婚姻的“價值次序”的提法,而將夫妻之間的愛和生育子女置于同樣重要的位置,指出二者都是婚姻的美善效果;注重夫妻之間的愛的共融,指出這種共融是全身心的融合,包括肉體的和精神的,強調這種全身心的共融對于婚姻的完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肯定婚姻作為一個“人的團體”的整體意義和價值。
婚姻家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天主教倫理神學關注的重點。天主教的神學傳統(tǒng)歷來擁有自己獨特而穩(wěn)定的婚姻倫理,只是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經濟、科技的進步,思想的發(fā)展和人的解放,教會的婚姻觀遭受了各種沖擊和挑戰(zhàn),不得不做出調整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維護自身的發(fā)展,因此,對于梵二會議以來的天主教婚姻觀而言,社會歷史的進步是其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適應現(xiàn)代人的需要、維護其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是其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教會的倫理神學轉向是其發(fā)展的標準和方向。
首先,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天主教婚姻觀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天主教的婚姻觀作為宗教神學的一部分,必須要符合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本質而言,天主教的婚姻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其存在和發(fā)展必須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發(fā)展。梵二會議以來,教會對婚姻觀做出的調整,根本原因是因為社會歷史的進步與發(fā)展要求教會的婚姻觀隨之發(fā)展變化。歷史發(fā)展到近代,從經濟領域到政治、文化領域的劇烈變遷,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對于教會傳統(tǒng)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教徒們已不再采取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奉之若金科玉律,隨著個人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個人價值的提升,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重視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主體良知的作用,尤其對于婚姻這種極其私人化的問題。近代以來,西方社會性解放浪潮的大范圍蔓延,離婚率的不斷增長,婦女地位的顯著提升以及傳統(tǒng)家庭模式的逐漸解體,使得教徒們對于教會刻板教條且法律味十足的訓導產生質疑,并紛紛棄用這些原則,天主教傳統(tǒng)的婚姻價值觀受到嚴重挑戰(zhàn)。面對著時代的需要和呼聲,教會要在現(xiàn)代社會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對自身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作出新的闡釋與發(fā)展。因此,梵二會議以來天主教對婚姻觀的調整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天主教婚姻觀的發(fā)展是教會倫理神學轉向的一部分,它既以這種倫理轉向為發(fā)展方向,同時又加強了這種轉向。梵二會議以來,教會的倫理神學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轉向,表現(xiàn)在對梅瑟律法精神的回歸,尊重人的主體性和道德良知以及實施寬容的訓導原則等方面。教會對婚姻問題的新觀點即是以其這種倫理神學轉向為標準和方向的。梵二會議以來教會對婚姻性質的表述從契約到盟約的變化,以及強調婚姻作為人的團體的整體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教會拋棄了之前的法律味十足的訓導原則,而轉向法律的精神,強調婚姻是天主愛與忠信的象征;同時,梵二會議注重夫妻二人在婚姻中主體性的參與,重視婚姻內夫妻之間的愛情,并且不再將子女的生養(yǎng)作為婚姻的首要目的而肯定婚姻固有的價值和尊嚴,這些顯著的變化都是以教會倫理神學重視人的主體性尊嚴和道德良知為標準和依據的。最后,教會對于婚姻的訓導原則的一系列調整與革新,也彰顯了教會正在力圖實現(xiàn)寬容的倫理訓導,肯定具體倫理規(guī)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fā)展,具有暫時性的特征。梵二會議以來,教會訓導對于婚姻問題的新觀點不但以倫理神學的轉向為方向,也是倫理神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fā)展在客觀上則是對于倫理神學深刻轉向的加強與推廣。教會的婚姻觀不似其他的社會訓導那樣,也許只能引起特定人群的興趣和關注,它作為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其發(fā)展變化具有廣泛傳播的力量,因而更有助于將教會神學的發(fā)展與變化傳揚開來。
總之,我們考察梵二會議以來教會訓導對天主教婚姻觀的發(fā)展,應將之置于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大背景中,置于天主教會倫理神學乃至天主教神學發(fā)展的整個體系中來綜合地分析和考量,認識到其發(fā)展是社會歷史發(fā)展和人們切實需要的必然要求,同時亦是天主教倫理神學發(fā)展的組成部分。天主教婚姻神學的發(fā)展對天主教倫理神學的發(fā)展有重要的神學價值,同時也對世俗婚姻家庭倫理的豐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吳智勛. 基督徒婚姻的神學反省[J]. 神思, 香港思維出版社,1990(5), 1.
[2] 韓山城編譯. 近代教宗文獻論婚姻與家庭[C]. 臺北:安道社會學社, 1964.
[3] 韓山城. 家庭[M]. 臺北: 安道社會學研究社出版, 1963.
[4] 天主教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C]. 上海: 天主教上海教區(qū)光啟社, 2001.
[5]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Z].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6] 天主教教理(1601)[Z]. 石家莊: 天主教河北信德編輯室出版,1992.
[7] 家庭團體勸諭.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出版, 1982.
[8] 人類生命通諭. 王愈榮譯, 臺北: 鐸聲, 1970.
Abstract:Vatican II was the watershed of the Catholic Theology. The Catholic views on marriage have made tremendous advances since Vatican II. The documents of Doctrines of the Church represented the official ideolog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t was easy to find out some tiny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docum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ncil, which reflect on the presentations of the essence of marriage, the aim of the marri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ple. These were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Catholic views on marriage, which conforms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ogress and is a part of the developments of contemporary Catholic Theology.
Key Words:Catholicism; Vatican II; Catholic views on marriage; Church Doctrines; Covenant; The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holic Views on Marriage after Vatican II——A Study Focusing on the Doctrines of the Church
ZHOU Lanlan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B976.1;B823.2
A
1672-3104(2011)01?0018?06
2010?04?13;
2010?11?30
周蘭蘭(1983?),女,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督教思想.
[編輯:汪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