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寧夏地區(qū)為主"/>
易軍
(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阿訇調解糾紛機制研究
——以寧夏地區(qū)為主
易軍
(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阿訇調解糾紛是回族社區(qū)中重要的機制,作為適合于本民族的資源,自有其特色之處。阿訇調解糾紛的程序不確定,具有靈活、多樣式的特點,結果以“和”與妥協(xié)為主。實體方面較為多元,但各個規(guī)則的淵源地位不同,在調解中形成差序性適用的格局。國家對待阿訇調解的態(tài)度較為寬容,除不明確反對之外,還積極與之合作,吸納阿訇參與到正式制度之中以解決糾紛。民間個人調解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和法治價值,應把其作為法治資源的一部分加以吸收利用。
阿訇調解糾紛機制;程序要素;實體要素;雙重合法化
在伊斯蘭教中,阿訇(Akhond)的職責主要宣講伊斯蘭教義,主持宗教儀式,調解回族社區(qū)糾紛等。阿訇調解糾紛機制是回族社區(qū)中的一項重要的非正式制度,相比其他民間個人調解機制,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 典型的宗教風格
阿訇調解從調解的起始、過程、結果、理由、主體、履行都與伊斯蘭教密切相關,宗教中的信仰、真主、穆圣、禁忌等事項也一并融合到糾紛解決之中。阿訇以宗教權威的身份主持調解,因此其調解權主要來自于他作為宗教權威身份的正當性,而不是世俗的權力。在糾紛調解過程中,阿訇勸和的道理論證主要以伊斯蘭經典和宗教為理由?!豆盘m經》、“圣訓”上的規(guī)定是糾紛解決所引用的重要淵源;糾紛解決僅是形式和程序的表達,事件的背后隱藏著當事人與阿訇的宗教價值觀,并以這種觀念為糾紛解決的基本原則和歸宿;借助先知、圣人之口吻降威于當事人,是通常使用的解決方式。阿訇調解糾紛主要以穆斯林為主,只有少數(shù)當事人為非穆斯林群眾。
(二) 濃厚的民族性
阿訇調解具有典型的回族文化風格。其一,由于當事人和調解都來自同一民族,因此調解本身就帶著濃厚的回族色彩。調解過程中摻雜著回族文化因素,有關回族的傳統(tǒng)、理念和價值觀等內涵于其中。事實上,阿訇調解本身就是回族傳統(tǒng)的一部分。其二,阿訇調解主要是在回族社會秩序中進行。大部分阿訇調解糾紛的案子都沒有脫離回族社會秩序,故調解的背景是一個龐大的回族社會圈子。其三,阿訇調解主要體現(xiàn)回族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事理。
(三) 式樣多元化
式樣多元指調解的方式不同,靈活多樣。根據(jù)不同的糾紛類型、不同類別的當事人而采取對應的糾紛解決方式。首先,阿訇調解沒有固定的格式,沒有明文的管轄空間,只要以化解爭議、解決糾紛為目的而采取的行動,都認為是可行的。比如老人之間的糾紛與年輕人之間糾紛的程序和選擇的道理就不同。有人民調解員、村支書等人在場的情況下的糾紛解決方式和適用依據(jù)也不一樣;地點方面,在人民調解委員會、在村委會、在田間地頭等地方的方式也有區(qū)別,前兩者較為嚴肅、嚴格,后者較為簡捷;針對糾紛利益之大小也有別,糾紛標的較大的程序嚴格、時間持久,糾紛利益小的糾紛的程序簡單任意。其次,阿訇會針對不同的糾紛類型采取不同的式樣。糾紛之類型劃分影響著解決手段。家事糾紛的調解程序、解說之道理、時空安排就不同于相鄰權糾紛。宗教活動的糾紛與世俗的糾紛也不同?;刈逯g的糾紛與回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糾紛雖然程序大同小異,但勸解的理由是有區(qū)別的。
(四) “受案率”與調控效果的高效性
這表現(xiàn)在阿訇接受調解的幾率高于其他權威。根據(jù)2009年3月對同心馬村和周村的田野調查,在選取的100份案件中,阿訇參與調解的就達43件。通過數(shù)十位村民的問卷分析發(fā)現(xiàn),有達80%的人更愿意選擇村支書和阿訇調解,剩余8%的人才選擇法院。再就是阿訇調解的成功率遠比其他權威調解的成功率高。當事人對調解結果的認同性強于其他世俗權威,執(zhí)行起來較為容易。當事人不認同雖然可反悔,但真正反悔或訴訟解決的并不多見,在調查的20份調解案中反悔者只有2起,調解成功率達90%
(一) 阿訇調解的范圍
調解范圍實際上屬于“管轄范圍”,即長期調解所形成的習慣規(guī)定早已定制為默契,依其經驗會自然地劃分調解對象、地域和類型。根據(jù)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調解范圍主要有“屬地性”“屬人性”“屬物性”三方面的局限。
“屬地性”指阿訇的社會控制范圍大致及于一個自然村,很少逾越至村落的邊界之外,其參與糾紛的調解之空間范圍大致與此相同。除此之外,阿訇的調解空間范圍還以清真寺為場域中心,向外輻射,吸引穆斯林糾紛當事人。寧夏回族地區(qū)的清真寺較多,不同影響力的清真寺的阿訇權威性也有區(qū)別,當然調解的威懾性、效力之位階也不一樣,調解范圍的空間半徑有大有小。一些清真大寺依其宗教輻射力,還可對村莊內調解不滿的糾紛再次進行調解?!皩偃诵浴敝笇θ说恼{解范圍。其一是同質性場域內的人,如跨村的社會組織,阿訇擁有調解的習慣法權。其二是對同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糾紛當事人的調解。阿訇在穆斯林“屬人性”方面的調控范圍遠大于世俗社會?!皩傥镄浴敝笇κ碌恼{解范圍,即糾紛類型的調處范圍。說具體一點,就是哪些糾紛阿訇可以調處,哪些糾紛阿訇不可以調處。這涉及到與正式制度的沖突與兼容等重要問題,如刑事案件、行政管理爭議、必須由官方處理的糾紛(離婚案)、未經委托的治安、刑事附帶民事糾紛等不能以民間個人的方式調解。
(二) 調解人的一般性組合
回族民間糾紛的一人調解居多。一般是德高望重的阿訇主持調解,在雙方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達成合意。這種情形可稱之為“獨立調解”。獨立調解的調解人的處斷權較大,對當事人的影響力強,調處時間短暫,程序簡便,方式較為隨意。再就是多位阿訇調解。若遇到糾紛復雜,當事人可隨時添加調解人參與調解,增加調解結果的正確性,也可避免社會的消極影響和社會關系的惡化。比如群體性的糾紛、時間延續(xù)長的糾紛、波及面廣的糾紛,獨立調解的威懾力、控制力都顯得勢單力薄。多位非正式權威調解,能大大提高解紛的效果。
最后是參與調解,即阿訇參與到有其他權威調解的糾紛之中。其中之一,是以半官方性質的權威為主,阿訇為輔的調解。村主任、村支書調解的那些涉及到宗教、回族等糾紛,阿訇一般會被邀請參與調解,但在糾紛解決中不具有主導權,但他的建議和意見是重要的參考,甚至成為糾紛解決的決定性因素;之二是與其他非正式權威共同調解。比如家族內部糾紛,阿訇被邀請與家族內權威一并參與糾紛解決,但其調解權限同樣受到限制。2009年3月同心馬村一位阿訇對一起家庭糾紛的調解中,阿訇就問當事人(夫婦),你們是否請求過家里老人的意見?男方說家里老人過世了,“女方家離這里較遠?!边@種情況他即可獨立調解。
(三) 調解糾紛的程式
由于民間個人調解注重實質的結果而不注重程序和過程,所以“民間調解優(yōu)先考慮結果的正當而非過程的正當,將結果正當建立在‘雙方自愿’、‘不服可以不從’之上”。[1]但這并非說調解是缺乏程序的,恰恰相反,任何糾紛解決結果都需要程式。
其一,選擇調解方式。糾紛的發(fā)生在前處理階段包括不滿與沖突兩個方面。[2](78)沖突階段的自力解決無法完成,則糾紛發(fā)展到尋求第三者來處理,此意味著社會關系和利益紛爭到了借助于公共力量和社會機制來維持利益格局和秩序的情況。糾紛解決方式之選擇內含著當事人的共識,雙方通過談判(合意),一致同意選擇把糾紛提交到特定的權威那里,請求權威調解。如阿訇同意或接受當事人的合意,則進入調解程序。當事人在選擇調解人時都有一定的情感偏向,比如與自己有一定親密關系的調解人是其首選,但對方也是基于同樣的感覺和經驗選擇,所以雙方與其說合意選擇,毋寧是博弈后妥協(xié)的結果,即雙方最后都折中處理,達成都能接受某位阿訇作為調解人的合意。當事人確定阿訇解決意味著同時也接受了調解糾紛時阿訇設定的程序。當事人很少設定糾紛調解程序,這種情況對阿訇是一種約束,無法發(fā)揮其調解的自主權和控制權。
其二,調解。當事人合意選擇阿訇作為調解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邀請,即要求阿訇調解糾紛的意思表示——“乜貼”。阿訇若收下“乜貼”,即接受并確定調解之后,就會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調解前的準備工作。如上述案例,阿訇答應調解夫婦的矛盾,但并不急于調解。第二天,阿訇直接到這對夫婦家中了解“案情”:
阿訇:“今天我來呢,要看看你們家里的情況,主要是她(妻子)為何不想再過了?!?/p>
妻子:“這個人(丈夫)經常賭博,上周把留著修圍欄的錢輸了。我問起來還想要打我。脾氣又不好,活得沒有意思?!?/p>
丈夫:“她每一點小事就吵著過不下去,我都認錯了,還不依不饒。如果你對我好點,我哪會走到這個地步?!?/p>
阿訇:“你們不想過就是他賭博,沒有其他原因。”
丈夫:“主要是她愛和我吵架?!?/p>
對“案情”的大概了解,對雙方當事人意見的聽取,摸清糾紛的前后原因和總體概況,然后與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確定調解的時間和地點。在時空安排的過程中,也是三者之間的關系磨合與組合的過程。
正因為時空安排的隨意性,調解的過程也就相當自在,沒有起訴詞的宣講,也沒有座位的固定編排,甚至調解過程是充斥著人情、道德、宗教等話語的勸解過程,而不談及糾紛的利益因素,在較為輕松的氣氛中把一套生活常識和道理融入到交談之中,尤其消散糾紛導致的關系緊張。比如調解人的開場白,嘮家常,對當事人的問候,說一些案外的事實;然后進行正題;還有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然后與調解人進行的相互交談,摸清各方的態(tài)度和想法,把握住調解的度。再如上例:
阿訇:“你們看,家里房子修得這么漂亮,孩子都讀小學了。不過了會傷害到孩子。穆斯林不允許賭的,你錯在先?!?/p>
丈夫低頭無言。阿訇:“你們來我這里,不找政府,說明你們并不想離婚,只解決問題。好,現(xiàn)在你們作個保證。來,男人勇敢點,保證不再賭了。女方呢,也心平氣和地對待家里的事情,這是一種磨合,不要把事情鬧大。真主安拉不允許離婚。有家就有一切啊?!?/p>
妻子:“我就是氣,要他改正,真要那樣,不就成笑話了?現(xiàn)在還得您說了算?!?/p>
上述諸因素都是調解人和當事人的主要用語,甚至這里可講的“道理”與擺事實一并聯(lián)系,構成了調解的策略。在這些言辭之中,規(guī)訓、協(xié)商、說服、教化、疏導都在調解人的調解過程中頻繁地交錯使用,使之與雙方當事人產生強烈的共鳴,營造一種良好的說理的氛圍。阿訇既是宗教領袖,從宗教角度規(guī)訓穆斯林當事人;又是非正式制度等知識的持有者,加上作為權威擁有的非正式權力產生強大的社會控制效果,使糾紛及其矛盾被消解;有時又是心理學家,通過心理的通融和德化,使糾紛在一種道德的、倫理的和非強制的情形下被當事人與調解人以合意的方式化解了。
(一) 調解的基本原則
阿訇通過實體要素之援引,在分清責任和權利義務關系之同時,又會以勸和的理由達成合意,責任和權利義務關系是手段,而勸和才是阿訇調解的真正目的與終極結果。調解方式、過程及其結果不簡單地以是非來確定和判別糾紛的結果,而是在考慮“和”為主題的基礎上分清是非和權責。所以,是非判別是調解的形式和過程,“和”是調解的依歸。“和”是阿訇調解糾紛的一項基本原則,是非判別和權益劃分是其中之一要素。由于通過規(guī)訓和勸和來達成使雙方都滿意的雙贏的結局,宗教、人情、面子、日常道理分解了嚴格的正義觀念和公平原則,“公平”“公正”這些法治產品的需求就不可能表現(xiàn)在解紛的程序上,即使在結果處理方面也會受到上述諸因素的影響,降低了公正性。權利、義務、責任在調解人的主持下被模糊化,甚至具體的證據(jù)支持也要讓位于社會關系和宗教感情。
(二) 援引依據(jù)
在以“和”為前提之情形下,考慮是非判別并進而進行權益劃分的依據(jù)便為具體的淵源。要注意的是,阿訇調解的援引淵源具有多元性。
1. 《古蘭經》
伊斯蘭法源音譯為“沙里阿”,意指“通往源泉之路”,教法之義為“真主安拉指明之路”?!豆盘m經》是“一致公認的立法淵源”,它在伊斯蘭教義中處于基礎的位置。“是伊斯蘭的經典,是整個穆斯林生活環(huán)繞轉動的樞軸,是對伊斯蘭社會與個人行為的法律性規(guī)范?!盵3]“是‘天啟’的法律,因而是伊斯蘭法中的最高法律淵源,具有最高權威性,其他任何法律規(guī)范和學說淵源都不得與之相抵觸,所有教派及所屬法學派也都把它奉為至上的權威,無人有對其懷疑和更改的權力?!盵4]由于《古蘭經》確立了伊斯蘭的信仰、規(guī)范和穆斯林的價值觀,因此,它在伊斯拉法源中的位階是最高的,也是調解糾紛時的優(yōu)先選擇依據(jù)。①
2. 回族習慣法
回族習慣法由于與世俗生活聯(lián)系密切,也成為糾紛解決中的主要淵源。阿訇調解中,大多把回族習慣法的原則、規(guī)則和慣例納入到糾紛解決中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要注意三項習慣法形式在糾紛解決中的重要作用。其一是村規(guī)民約;其二是習慣法諺語;其三是行動中的習慣法。村規(guī)民約是回族習慣法的成文法形式。在阿訇調解糾紛過程中,村規(guī)民約一般都是他援引的成文法依據(jù)。習慣法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習慣法諺語。以精煉的語言形式,凝結回族人的觀念、行為模式、社會控制功能的規(guī)范性話語范式,它構造了回族習慣法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則。回族諺語因各地的文化和地域色彩不同而表現(xiàn)地方性知識的特色。至于行動中的習慣法,主要是正在運作的那些習慣規(guī)范,包括民事、商事、信仰、生活、生產等與日常活動關聯(lián)的規(guī)范,會被阿訇和當事人援引來主張權利并解決矛盾。
3. 事理
在糾紛解決中,一位理性者若注重邏輯推導和因果關聯(lián),證明他/她是講事理的人,更易引起調解人的同情和支持。不明事理者則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無事實支撐而主觀妄斷,難以獲得調解人的支持。可見,通過事理在當事人之間的對比考量,“慎觀終始,審察事理”,調解人會做出是非、責任、權利義務的取舍和分化,進而裁決糾紛。阿訇調解糾紛中引用的事理包括穆斯林和回族兩部分內容。穆斯林的價值觀主要是和平、公正、中正、和諧、博愛、寬容、平等、自由、崇尚道德?;刈逋瑯影ㄅc其相連的上述宗教價值觀,像公平、行善、施濟等都表現(xiàn)出回族的優(yōu)秀品格。但很明顯,正義是穆斯林和回族共同價值觀的最高目標。在糾紛解決中,它們作為抽象的規(guī)范或最高原則來調控糾紛的利益關系,因而是重要的解紛淵源。
4. 阿訇積累的經驗
阿訇在調解糾紛的過程中獲得許多實踐知識和技能,并不斷加以提煉、概括和總結,形成獨特的調解技術。阿訇的調解經驗本身不具備規(guī)范性,但在遇到同類問題時,阿訇會自覺地用來作為參考的依據(jù)。當然,前案經驗的參考不是直接引用,而是大概的比照,畢竟沒有兩個案例是相同的。具體地看,阿訇調解經驗主要分為三類,其一是同類糾紛處理經驗;二是與糾紛當事人交往的經驗;三是有關具體調解技術的經驗。糾紛處理經驗在程序方面是阿訇在眾多調解過程中的心得和技巧的總結,引導當事人從開始到結束的控制技術。實體經驗主要是何種糾紛選擇何種規(guī)范處理,通過何種理由使雙方當事人都信服,如何做到中立和不偏私。具體的調解技術是阿訇調解過程中所獲得的細枝末節(jié)的“注意事項”。如言語表達、行為誘導、溝通技術、時空安排的技巧、操作方法、結果處理技術等,這些技術是阿訇實踐經歷的理性總結。
5. 官方規(guī)則
阿訇調解糾紛之援引除“民間社會規(guī)范”之外,還包括官方規(guī)則。官方規(guī)則并非僅指法律,國家政策、紅頭文件及重要領導人的講話都屬于官方規(guī)則系統(tǒng)。國家法律是阿訇調解過程中的重要裁定因素。為了使官方和民間兩方面的理由都站得住腳,避免失去一方而顯得蒼白無力,阿訇通常會引用國家法律作為裁定的根據(jù)來調解糾紛。
(三) 實體要素的非等階(差序)適用
在這方面,阿訇具體參考兩個層次:一是援引的先后次序;二是各援引因素的重要程度。優(yōu)先被援引,說明其解決糾紛的地位較高,比后援引要素的位階性強,它們對糾紛解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后援引要素則是先援引要素的補充、輔助要素。雖然諸要素都可能被援引,甚至一起被援引,但決定糾紛解決、劃分權益、達成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多元的,而是極少數(shù)的規(guī)則。規(guī)則在糾紛解決中越關鍵,其地位越重要,位階性越高。
在同心、銀川調莊、中衛(wèi)及賀蘭等地關于“您調解糾紛所依據(jù)的是什么?”問卷中,有20%選擇國家法律,有10%的人選擇村規(guī)民約,有20%的人選擇村落習慣法,有10%的人選擇伊斯蘭教的經典,剩余者選擇其他因素。依此,習慣法、官方規(guī)則中的國家法居第一位次,村規(guī)民約和《古蘭經》列居第二位次。這意味著上列規(guī)范被優(yōu)先選擇,在下列規(guī)范與之有沖突時,如習慣法與國家法沖突,則可能盡量調和,而不是選擇其一棄置不引。調查的結果顯示,這種情況雖然出現(xiàn),但阿訇會靈活地處理,盡量使糾紛解決的結果既符合習慣法、宗教教義的要求,又達到與官方規(guī)則一致。一方面能取得官方的支持,另一方面當事人想反悔也無法找到理由。當然,阿訇調解屬于當事人的合意選擇的結果,所以阿訇援引的因素要與當事人達成共識。故上述位階之位次排列還包括調解人和當事人的意愿。法理上如是說,但由于現(xiàn)實中的糾紛案件百態(tài)不一,針對實際的問題還得靈活處理,在少數(shù)具體的案件處理上,上述諸多實體規(guī)范并沒有以位階次序排列,而是被打亂、錯位甚至依照案情剪裁,然后重組,最后才對糾紛進行是非評判和利益劃分。阿訇甚至沒有強烈的意圖圍繞個案的處理建立一套旨在影響當事人和其他人的未來行為的規(guī)則體系,[5]依靠的大多是直覺判斷。從曉情動理的說辭中,把教義、經驗、習慣、事理、官方規(guī)則甚至領導人的話語等諸種因素糅合在一起,共同指向既是是非與利益,又是關系和日常生活緊密關聯(lián)的處斷,苦澀、精細、高度概括、明確的程式與規(guī)則被排除在外。阿訇通常會站在當事人立場設身處地考慮問題,做他們的知心人和貼心人,把人情世故、神圣的信仰、本民族的傳統(tǒng)等因素一并納入到他的問題意識之中,使道義上的論證比法律上的論證更為靈便。
雙重合法化是來自民間與國家兩方面的合法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基層法律實踐中的合作。即吸收阿訇的積極作用,輔助正式制度解決糾紛,形成國家主導下的與民間機制共同解決糾紛的合作局面。雙重合法化在獲得民間社會承認的基礎上,再次獲得官方的認可甚至接受,從而取得了來自民間與國家兩方面的認同。雙重合法化是阿訇調解糾紛機制進入官方系統(tǒng)的主要途徑。要注意的是,官方吸納或委托并不等于承認固定化和制度化,這些仍然是通過非正式承認(無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和認可(即特定案件的聯(lián)合關系)來達到雙重合法化的。雖然主要以吸納為主,但并未有“國有化”性質的傾向。雙重合法化有三類:其一是吸納阿訇進人民調解委員會。其二是民事委托調解。其三是吸納阿訇參與民事調解、行政調解、刑事附帶民事調解。
(一) 人民調解委員會吸納阿訇調解
根據(jù)《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guī)定》之第13~15條的規(guī)定,基層社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聘請社會人士參與糾紛的調解。阿訇作為回族社區(qū)中的宗教與世俗的雙重權威,具備上述條件,完全可以勝任糾紛調解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吸納阿訇的主要形式是聘任。作為回族社區(qū)非物質性的公共品的供給,被官方所接納和認同并吸收不但有助于矛盾的解決,也有助于少數(shù)民族秩序的和諧。
現(xiàn)在,吸納阿訇進入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寧夏已成為普遍的趨勢。吳忠市還專門作為典型來介紹。[6]阿訇參與到人民調解委員會,既可以是臨時的,即針對某一特定案件時,聘請與之有特殊關系的阿訇參與調解。也可以(大多數(shù)情形)是長期的聘請機制。《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調解委員會規(guī)范化建設標準》規(guī)定:經過群眾選舉的人民調解員或者接受聘任的專職調解員,一般任期三年。這種情況對阿訇的選用比較正式和嚴格,既要滿足實質條件,如“調解員必須為人正派,聯(lián)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知識和調解能力,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調解紀律和職業(yè)操守,堅持公平、公正、不循私情,無違法違紀現(xiàn)象發(fā)生”。也要滿足形式條件,如“人民調解員選舉聘任以后,要統(tǒng)一造冊登記建檔。組織培訓合格后,按照有關規(guī)定辦理人民調解員證(徽章)。調解員開展調解工作時,要持證上崗,并佩帶人民調解徽章”。實踐過程中,當阿訇進入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時,就要遵循人民調解委員會的程式安排、時空安排和規(guī)范確定來調解。
(二) 民事委托調解和協(xié)助調解
委托調解和協(xié)助調解是人民法院確定的兩種調解機制。但兩者有較大的區(qū)別,李浩先生認為:“與協(xié)助調解相比,委托調解是一種更為復雜也更為正規(guī)的借助社會力量解決民事糾紛的制度?!盵7]協(xié)助調解乃強調法官主導,協(xié)助調解人在法官的指導下進行調解。委托調解人則須受邀參與到糾紛解決中來,主持、獨立解決糾紛。
寧夏地區(qū)針對回族聚居的特點,以委托阿訇調解的方式,大大地緩解了法院在調解少數(shù)民族群眾糾紛時遇到的一些壓力。像西吉②、吳忠③、中衛(wèi)、賀蘭④的實踐就屬于范例。由于接受法院的委托,阿訇在其受托范圍的調解就具有官方的性質。若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xié)議,則對方可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法院委托調解參雜了正式權力的內容,受制于委托方,這使得阿訇擁有的權威具有正式約束。阿訇調解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一是當事人自主性原則。即糾紛解決是當事人雙方協(xié)商達成合意的結果,而不是強制的結果。其二是成本—效益原則。法院委托阿訇調解的目的就是為法院減輕負擔,節(jié)儉成本,以最低的代價獲取當事人都滿意的結果。因此之故,阿訇調解中不應收取費用,避免給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費用支耗;阿訇調解時應以就近原則為主,甚至調解的空間安排具有隨意性的特點,不必一定去法院調解。⑤
(三) 吸納阿訇參與刑事附帶民事調解
在寧夏地區(qū),一些法院聘請阿訇參與到刑事附帶民事的調解中來,運用符合回族民風民俗的靈活調處方式,形成以當事人為主、阿訇和法官引導為輔的調解模式。既做到使被告真誠悔罪,又使被害人通過賠償?shù)男问将@得心理安慰,達到緩解甚至化解矛盾的目的。比如2007年海原縣法院特邀調解員參與調解的14件案件,全部調解成功。⑥中衛(wèi)中院對于民族地區(qū)發(fā)生的刑事案件,充分發(fā)動當?shù)匕①甏偈闺p方在民事賠償?shù)幕A上清除舊怨,重歸于好;對于被害人有過錯的案件,指出被害人的過錯,促使原告方做出讓步等。調解率達63%,賠償金額100萬元。⑦
(四) 吸納阿訇參與行政方面的調解
阿訇參與行政方面的調解具體包括三方面。其一,阿訇參與行政訴訟的調解。由于《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guī)定賠償訴訟的范圍不明確,調解的效力模糊不清,也沒有其他專門的制度、法律規(guī)定,所以有關賠償訴訟的民間個人參與調解并不理想,阿訇參與到賠償訴訟的調解過程中也就很難實踐。但涉及回族群眾的賠償訴訟并不是沒有,尤其是有關回族地區(qū)的秩序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糾紛,阿訇在這方面自有其發(fā)揮的意義。其二,阿訇參與治安調解。治安調解的法律依據(j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的規(guī)定,治安調解的對象實際屬于違反治安管理的民間糾紛,但范圍限制在“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而且“情節(jié)輕微”方面,它主要出現(xiàn)在家庭、鄰里、青年人群體、族里和村社等社群之中。若經阿訇的勸解說和,糾紛得到解決,也可避免治安處罰,能促進社會關系的穩(wěn)定。其三,阿訇參與行政調解。參與行政調解由于涉及到公法事項,官方一般都不太積極,因此阿訇發(fā)揮的空間不大,調解的社會作用不明顯。
在中國,官方要在超大規(guī)模國家的多元社會中實現(xiàn)權力下沉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制度運作吃力或成本高昂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及偏遠地區(qū)。同時,當前中國社會轉型出現(xiàn)的問題和矛盾與社會發(fā)展交疊糾纏,甚至影響到了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和諧。那么,通過一套源自于族群內部的民間權威來解決矛盾,不但能處理好本民族的內部關系,避免小事變大以及延展或滋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也能降低國家維持社會秩序所需的制度成本,減少因正式制度執(zhí)行導致的民族地區(qū)的不適應,彌補制度缺陷及其不足⑧。所以,民間個人調解機制有其存在的現(xiàn)實性、社會作用以及法治價值,阿訇調解在寧夏的民間實踐與官方合作的成功經驗就具有啟發(fā)意義。
其一,應改變認為法治來自國家的觀點,認識到法治絕非大詞化或通過官方建構形成的系統(tǒng),而是可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的制度結構。
其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而延展到基層社會)對解決糾紛的訴求是功利與現(xiàn)實的習慣機制而不是我們設計的一套理想。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方式解紛主要考慮經驗、傳統(tǒng)及本地情景,官方系統(tǒng)要顧及到這個層面。
其三,要充分對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民間個人調解的合理性、實用性與合法性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揚棄選擇,吸收符合法治精神、法律規(guī)定并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的民間個人調解成分加以改造,把這些民間資源運用到法治建設中。
其四,對糾紛當事人而言,制度供給的權力性質及其來源差異并不重要,只要符合低成本高收效、方便簡潔、熟悉實用、靈活多樣的制度供應原則,都可能被優(yōu)選。因此,官方調解完全可按照上述原則獲得“買方市場”青睞,減少與民間個人調解在同地區(qū)的競爭共生帶來的壓力。
其五,通過民間個人調解誘致正式制度的變遷,在人民調解、民事調解、民事附帶刑事調解、行政調解等方面與民間個人調解合作,把民間個人調解的過程、技術與策略運用到官方系統(tǒng)中,從而引致正式制度在考慮民族地區(qū)的特殊情況方面進行一種契合當?shù)厍榫暗母牧肌?/p>
注釋:
① “圣訓”與《古蘭經》一樣對伊斯蘭社會和穆斯林有強制的約束力,其作為法的位階僅次于《古蘭經》,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guī)范更為具體和龐雜,尤以婚姻家庭為甚。道理上完全可以“圣訓”為依據(jù)解決糾紛,但一些阿訇對“圣訓”的內容不了解,再加上“圣訓”集眾多,實用其比較混亂。在調解糾紛時一般都不太涉及。
② 西吉縣2008年上半年共受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324件,審結314件,結案率達到96.91%;其中調解、撤訴301件,調解結案率92.90%。見http://www.nxxjfy.gov.cn/,最后訪問日期:2009年7月3日。
③ 典型例子是同心縣南關清真寺康有喜,堅持運用法律法規(guī)和民族宗教政策,妥善調解處理發(fā)生在周圍群眾中的矛盾和糾紛。據(jù)有統(tǒng)計的資料證明,僅2002~2004年三年中,經康有喜調處的矛盾糾紛多達300余起。參見李進祥:《回鄉(xiāng)唱響和諧曲》,載《朔方》,2008年第2期。
④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賀蘭法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4784件,委托調解441件,調解成功331件,且當事人無一反悔、上訪。賀蘭縣法院通過全縣5個鄉(xiāng)鎮(zhèn)、1個街道、6個社區(qū)、12個清真寺調委會為基礎建設調解網絡,已形成了覆蓋全縣的民事訴訟糾紛委托調解大格局。參見潘從武:《賀蘭法院委托長者阿訇調解,331件案調結無反悔》,載《法制日報》,2009年4月15日。
⑤ 中國民事訴訟的當代實踐表明,以法院委托調解為典型形態(tài)的司法ADR無論在立法、理論和司法層面都獲得了全面的承認。作為“三明治式的司法”,委托調解制度拓展了民事司法的外延,使得法院司法職能的行使方式和技術變得靈活而豐富多彩。參見肖建國:《司法ADR建構中的委托調解制度研究》,載《法學評論》,2009年第3期。
⑥ 海原縣人民法院結合民族地區(qū)特點,2007年開始大膽探索重大案件多元化調解方式,在全縣特聘11名宗教界知名人士參與訴訟調解。僅實施兩個月,由宗教界人士參與的14起案件均調解結案。參見周崇華、劉學軍:《海原特邀宗教參與訴訟調解》,載《長安》,2007年第8期。
⑦ 見《中衛(wèi)市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載《中衛(wèi)日報》,2009年1月9日。
⑧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深,民間權威已逐漸發(fā)生變遷。其一是內生秩序的權威多元化。村支書、村主任、家族長老、阿訇等權威一起構成內生秩序中的非正式權力格局。阿訇并非是內生秩序中糾紛的唯一調解人,事實上存在著權威調解的競爭關系。所以阿訇的調解已出現(xiàn)分流的趨勢。其二是正式糾紛解決的趨勢在增加,去法院打官司已是基層社會的基本常識??梢?,阿訇調解機制受到了來自民間和官方的雙重挑戰(zhàn)。
[1] 何兵. 程序正義與民間調解[N]. 法制日報, 2002?10?31(22).
[2] 范瑜. 糾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3] 馬明賢. 伊斯蘭法的整合機制[J]. 亞非論壇, 2003, (2): 93?97.
[4] 耿龍璽. 淺談伊斯蘭法的發(fā)源地位[J].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3, (5): 6?11.
[5] 李浩, 劉敏, 方樂. 論農村糾紛的多元解決機制[J]. 清華法學,2007, (3): 52.
[6] 何巧云. 回鄉(xiāng)吳忠: 打造最平安地區(qū)[N]. 法治新報,2009?06?19(3).
[7] 李浩. 委托調解若干問題研究[J]. 法商研究, 2008, (1): 56.
Abstract:It’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community of Hui Nationality, The Mediation Dispute mechanism of(MDMA) Akhond appropriate to Hui National resources, which has own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the religion and culture. It is uncertain to the procedures of MDMA, which has a flexible and multi-style features. It’s harmony and compromise main results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of Imam. The entity is multi, with the status of all the different rules of origin. On the course of Mediation, which is applicable to different cases. The Mediation Dispute of Akhond can tolerant more, in addition to no-explicitly opposed and cooperate actively to absorb the Akhond of formal system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ity, The Mediation Dispute of Akhond Which is imperfect, especially the rule of law and social stability need further guidance. Mediation as private individuals, has important social role and the rule of law values, we should be part of the resources as the rule of law to be absorbed and used.
Key Words:The Mediation Dispute of Akhond; Procedure elements; Entity elements; Dual legalization
The Mediation Dispute mechanism of Akhond (MDMA) in Ningxia
YI Jun
(Law School of Nor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 China)
D90-052
A
1672-3104(2011)02?0095?07
2010?07?02;
2010?09?0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西部農村法治建設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09XJC820001);寧夏高等學校學術研究項目西部地區(qū)村落習慣法及內生秩序的變遷研究(2009JX012)
易軍(1979?),男,云南永善人,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法律社會學.
[編輯: 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