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軍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蘇 鹽城 224000)
筆者所在醫(yī)院自2008年開始采用骶管麻醉聯(lián)合基礎麻醉用于小兒下腹部、會陰及下肢手術共計60例,麻醉效果滿意,手術順利,患兒蘇醒快,提高了麻醉安全性?,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ASA分級Ⅰ~Ⅱ級,無心肺疾患病例60例,年齡1~5歲,行擇期疝修補術、包皮環(huán)切術、鞘膜翻轉術、下肢骨折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等。將上述患兒隨機分為兩組:S組(骶管麻醉組)和K組(氯胺酮麻醉組),每組30例。
術前常規(guī)用藥: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5mg/kg于術前30min肌內(nèi)注射?;純壕诼樽韽吞K室內(nèi)行基礎麻醉:肌內(nèi)注射氯胺酮4~6mg/kg,待患兒意識消失后抱入手術室。吸氧,開放外周靜脈,全程監(jiān)測血壓、心率、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的變化。S組患兒取左側臥位,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線摸至骶裂孔,在孔的兩側可觸及骶角,兩骶角連線的中點,即為穿刺點。常規(guī)消毒后,用7號注射針頭與皮膚成30°~45°夾角向頭方向進針,刺破骶尾韌帶后繼續(xù)前進2~3mm,抽吸證實無腦脊液及血液,注射空氣阻力消失,分次緩慢注入0.25%羅哌卡因0.8~1.0mL/kg,測試麻醉平面滿意后手術。K組患兒以氯胺酮4.0mg/(kg·h)維持麻醉,遇到麻醉轉淺時(患兒皺眉、四肢扭動、哭鬧掙扎等),靜脈追加氯胺酮1mg/kg。兩組均輔助咪達唑侖0.1~0.15mg/kg靜脈注射,以維持患兒睡眠狀態(tài);同時均采用乳酸林格液8~10mL/(kg·h)靜滴補液。紀錄兩組氯胺酮的用量、患兒清醒時間(指停止靜脈維持藥至患兒清醒,呼之能應的時間)以及安靜程度(Ⅰ級:清醒愉快,無痛;Ⅱ級:清醒有輕度不安,輕痛;Ⅲ級:清醒哭鬧,疼痛。)以及術中并發(fā)癥情況。
兩組患兒的一般情況(年齡、身高、體質量及性別等),手術時間(0.5~1.0h)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術中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呼吸均無明顯差異(K組中有1例患兒曾有一過性心率減慢,血壓下降情況,判斷為內(nèi)臟牽拉反應)。
S組患兒氯胺酮用量、患兒蘇醒時間明顯少于K組;S組術中呼吸平穩(wěn),而K組有8例呼吸抑制,及時面罩輔助吸氧后好轉,且有1例喉痙攣發(fā)生,及時處理后無不良后果;術后在患兒蘇醒過程中,由于骶管麻醉的鎮(zhèn)痛作用,S組患兒明顯安靜于K組患兒見表1。
表1 氯胺酮用量、不良反應及蘇醒時間(±s,n=30)
表1 氯胺酮用量、不良反應及蘇醒時間(±s,n=30)
術后安靜程度(例)Ⅰ級 Ⅱ級 Ⅲ級S組 85±30 0 0 0 30±5 26 4 0 K組 160±38 8 1 0 60±16 5 5 20組別氯胺酮用量(mg)呼吸抑制SpO2≤90(例)喉痙攣(例)嘔吐(例)蘇醒時間(s)
小兒下腹部以下手術采用骶管麻醉有特別的優(yōu)越性:骶管解剖清楚,骶裂孔標志明顯,易于定位,穿刺成功率高。但由于小兒不能配合操作,因此必須先實施基礎麻醉(預先用藥使患兒意識消失的方法,常用氯胺酮,實施方式主要為肌內(nèi)注射)。
氯胺酮是唯一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和麻醉作用的麻醉藥,對各器官毒性作用小,可以重復用藥,廣泛應用于小兒麻醉。氯胺酮對呼吸影響輕微,但在注射速度過快,劑量過大,或輔助麻醉性鎮(zhèn)痛藥時,可造成明顯的呼吸抑制。同時引起唾液分泌增多,不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喉頭分泌物的刺激會導致喉痙攣。氯胺酮對內(nèi)臟鎮(zhèn)痛效果差,無肌松作用,不能抑制內(nèi)臟牽拉反射,故不宜單獨運用于腹部手術。另外氯胺酮還會引起急性胃擴張,可發(fā)生在術中或術后,系因唾液、胃液分泌增多,咽喉反射不消失,吞入大量氣體和液體而造成,應采取胃腸減壓治療。鑒于氯胺酮的代謝產(chǎn)物有藥理活性,易蓄積,可使蘇醒期延長,單獨、重復用藥會影響蘇醒時間[1,2]。
小兒骶管有豐富的靜脈叢,穿刺時容易損傷引起出血,同時對麻醉藥吸收也快,比較容易引起輕度不等的毒性反應。所以筆者建議使用20或22號靜脈套管針,穿刺方法同前,刺破骶尾韌帶后,將外套管輕輕旋入骶管腔。另外麻醉液中可加入1∶20萬腎上腺素減緩局麻藥的吸收(羅哌卡因有收縮血管作用,無需再加腎上腺素)。
綜上,小兒骶管麻醉復合基礎麻醉易操作,阻滯全,術中內(nèi)臟牽拉反應少;鎮(zhèn)痛完善,患兒蘇醒快,安靜少哭鬧,效果確切滿意,麻醉安全性明顯提高,值得推廣。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75-481.
[2]段世明.麻醉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