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峰,王洪江,張雋開,譚 廣,王忠裕
(大連醫(yī)科大學 附屬第一醫(yī)院 普外二科,遼寧 大連 116011)
殘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也稱胃手術后胃癌,其定義至今尚無統(tǒng)一的意見。通常將殘胃癌分為狹義殘胃癌和廣義殘胃癌。前者是指因良性病變性胃切除術或胃空腸吻合術后,經(jīng)過若干年殘胃內(nèi)發(fā)生的癌。后者則認為不論胃良、惡性疾病,凡實施過胃切除術若干年后,殘胃又發(fā)生的癌。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自1999~2009年期間收治殘胃癌患者共32例,現(xiàn)將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并報告如下。
廣義殘胃癌的定義為:首次手術無論為良性疾病或惡性疾病,術后需間隔10年以上,殘胃發(fā)生的癌[1]。按照此標準共收集32例殘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
1.2.1 一般資料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1999~2009年收治殘胃癌患者32例,男29例,女3例,發(fā)病年齡50~87歲,平均年齡(66.31±9.63)歲。原發(fā)疾病為消化性潰瘍 27例,胃癌 5例。前次手術方式:B-I式吻合5例,B-II式吻合26例,Roux-en-y吻合1例。本次殘胃癌發(fā)生部位:吻合口22例,殘胃側4例,未記載6例。發(fā)病距前次手術時間156~600個月,平均(375.75±131.47)月。
1.2.2 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xiàn)首發(fā)癥狀為,上腹不適28例,貧血16例,反酸、噯氣1例,惡心、嘔吐4例,吞咽困難3例。
1.2.3 分期和病理學資料
按TNM分期,32例中,T1者2例,T 2者2例,T 3者16例,T 4者6例,未記載6例;N0為12例,N1為5例,N2為5例,N3為2例,未記載8例;M0為22例,M1為4例,未記載6例。I期4例,II期8例,III期7例, IV期7例,未記載6例。病理為腺癌30例,腺癌合并印戒細胞癌2例;其中高分化13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2例, 6例不詳。
1.2.4 診斷和治療方法
32例全部經(jīng)胃鏡和CT確診。胃鏡下病灶大小(3.18±1.16)cm。胃鏡報告HP陽性10例,陰性6例,未記載16例。反流陽性12例,陰性7例,未記載13例。根治手術20,姑息手術10,2例未手術。根治性切除率為62.5%。殘胃癌治療方式:殘胃全切加Roux-en-y吻合 24例,殘胃部分切除加Roux-en-y吻合2例,剖腹探查2例,造瘺術2例,未手術2例。聯(lián)合臟器切除5例,分別為結腸3例,脾臟2例,膽囊1例,小腸1例和胰尾1例。手術中腫瘤大小(4.51±2.47) cm。手術時間(3.62±1.41)h。住院天數(shù)8~25 d,平均(26.06±10.5)d。輸血14例,輸血漿18例。
應用spss16.0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使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復發(fā)時間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采用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檢驗,Cox回歸法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發(fā)病距前次手術時間156~600個月,平均(375.75±131.47)月,其中消化性潰瘍(411.56±109.47)月,胃癌(182.40±26.02)月,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F=4.920,P=0.034)。按5年時間間隔內(nèi)的良、惡性疾病各自所占的比例如圖1所示。
圖1 各時間間隔內(nèi)32例GSC良、惡性疾病所占的比例
通過電話和通信的方式,32例中隨訪22例。其中死亡10例,存活12例。1、3、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71%,61%,36%。生存曲線見圖2。
圖2 32例殘胃癌病人的生存曲線
殘胃癌TNM分期和手術是否根治是影響殘胃癌預后的相關因素(圖3,表1)。Cox回歸多因素相關分析影響預后的因子只有手術是否根治(χ2=14.622,P=0.007)。
圖3 殘胃癌根治和姑息手術的生存時間曲線
表1 影響殘胃癌預后的相關因素Log-rank檢驗結果
殘胃癌的發(fā)病過程比較長而且復雜,影響殘胃癌發(fā)生的因素較多,其根本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殘胃癌主要有以下特點:男性多見,報道男∶女比為4~9∶1,可能與男性精神壓力大,潰瘍病發(fā)生率高有關。本文男性病人為29例,女性病人僅3例。一般來說,胃大部切除手術后時間越長,殘胃癌的發(fā)病率越高。有研究表明殘胃癌多發(fā)生于術后10~15年,本文病人選取標準為胃大部切除術或遠端胃癌根治術后10年以上。胃癌術后殘胃癌的發(fā)生時間較潰瘍疾病明顯縮短,本組病人多集中在術后10~20年,而潰瘍疾病后發(fā)生殘胃癌隨著每5年時間間隔而穩(wěn)步增加,多集中在術后30~35年,這與Tanikawa等報告的結果一致[2]。前次手術為B-II式吻合術的病人有26例。這種術式對胃腸道生理結構改變較大,術后堿性膽汁、胰液和腸液反流。如無空腸側側吻合,反流液須經(jīng)胃腸吻合處才能進入輸出腸袢,對吻合口和胃黏膜刺激很大,容易引起癌變。本文病人中有12例病人在行胃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反流征象,22例殘胃癌發(fā)生在吻合口部位。有報道指出,不同胃腸吻合術后反流程度有差異,反流量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B-II式吻合、B-I式吻合、Roux-en-y吻合[1]。本組病人中B-I式吻合5例,B-II式吻合26例,Roux-en-y吻合1例,但限于前次手術時期的流行術式和醫(yī)生的個人喜好,尚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與殘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本組病人術前胃鏡檢查提示Hp陽性者10例(62.5%)。Hp是殘胃黏膜發(fā)生慢性活動性炎性細胞增殖的原因之一。胃大部切除術或遠端胃癌根治術后,胃竇的切除導致胃泌素分泌減少,胃泌素能夠刺激胃泌酸部位黏膜和十二指腸黏膜的DNA、RNA的合成,從而對黏膜起到營養(yǎng)作用,促進胃黏膜血流增加,促進損傷黏膜愈合,增加胃酸分泌,抑制腸道細菌。胃黏膜的抗損傷機制的減弱,導致殘胃癌的發(fā)生可能增加[3]。
殘胃癌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不適、貧血、反酸、噯氣、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消瘦、乏力和腹瀉等。胃部手術病人如出現(xiàn)上述癥狀,應警惕殘胃癌可能,及早進行消化道造影和胃鏡檢查。消化道造影的確診率為50%~70%,低張氣鋇造影能夠明顯的提高確診率。殘胃癌好發(fā)于吻合口,因為殘胃的形態(tài)和功能發(fā)生了改變,極易漏診,尤其是微小病灶。胃鏡的確診率可達90%以上,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手段[4]。另外CT等其他影像學檢查也可協(xié)助殘胃癌的診斷。為了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作者認為,行胃切除術的病人應定期進行胃鏡隨訪,特別是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首次胃切除15年后,殘胃癌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因此無癥狀者也應定期行胃鏡檢查。
殘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根治性手術。隨著近年來檢查手段和治療手段的進步,殘胃癌的手術切除率和根治率有了明顯的提高。對于早期殘胃癌可行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和黏膜下層剝脫術。除非殘胃癌已經(jīng)發(fā)生了腹膜播散、肝門侵犯、重要血管浸潤、胰腺廣泛累積等,要盡可能行根治性切除、聯(lián)合臟器切除和轉移灶切除。姑息手術也能為放、化療提供條件。對于晚期病例,可實行腹腔溫熱化療,術中埋植化療裝置,便于術后化療,對腹水的控制和環(huán)節(jié)疼痛,提高生活質(zhì)量。
本組病人的1、3、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71%,61%,36%,與文獻報道類似[5]。通過單因素生存分析,是否行根治性手術和殘胃癌的分期,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改善殘胃癌預后的關鍵。
[1] 陳凜,王寧.殘胃癌的流行病學及預防有關問題[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0): 806-807.
[2] Tanigawa N,Nomura E,Lee SW,et al.Current state of gastric stump carcinoma in Japa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nationwide survey[J].World J Surg,2010,34:1540-1547.
[3] 徐建敏.16例殘胃癌的臨床分析[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23(2):115-118.
[4] Park JH,Lee JH,Rhee PL,et al.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remnant gastric cancer:points to be considered[J].Gut Liver,2007,1(1):22-26.
[5] Thorban S,Bottcher K,Etter M,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gastric stump carcinoma[J].Ann Surg,2000,231(2):18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