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龐國翔
鶴年堂
——掩映在密林中的精神文化大講堂
文◎龐國翔
在濃蔭密布的重慶市江津區(qū)白沙鎮(zhèn)黑石山聚奎中學內(nèi),一塊碩大的石包上建有一座仿羅馬歌劇院式的別致建筑,這就是曾經(jīng)享譽西南的學術(shù)圣地——鶴年堂。
鶴年堂建筑面積1417平方米,為土木磚石結(jié)構(gòu),平面呈長方形,屋頂為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9間,西為門廳,東為休息廳,中7間為禮堂。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大廳,上層為參會者聽講之用。室內(nèi)結(jié)構(gòu)又分兩大部分,西端一間為門廳,兩側(cè)設小門進入大廳,大廳西端有一舞臺。如今看來,修建這樣的建筑算不上什么高難度,可是在當時比較封閉的環(huán)境下,卻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鶴年堂始建于1928年,當時江津尚無修建這種建筑的技術(shù)人員。巧的是,重慶城里正在修建華瀛大舞臺,其施工隊伍中有一批來自上海的技師技工。于是,監(jiān)修鄧縭仙從中聘請高手來到江津黑石山。這年3月,以甘棟梁為“掌墨師”開始動工修建鶴年堂,兩年后建成。堂門上“鶴年堂”3字和堂外石壩上所立三棱石碑上“奮乎百世”4字由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書寫。鶴年堂莊嚴肅穆,民國時期被稱為川東第一大禮堂。
鶴年堂歷經(jīng)80多年風霜,是中國文化由20世紀跨入21世紀的見證者,也是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家園。
1929年底,鶴年堂建成后,聚奎學堂立即開辦初中班。“九一八”事變時,聚奎初中已經(jīng)達165人,高小150人??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為避日機突襲,鄧氏家族開辦的新本女校由溜馬崗遷到黑石山與聚奎中學為鄰。于是,鶴年堂就成為聚奎中學與新本女校合用禮堂。
鶴年堂得到了頻繁的使用,兩校每周的周會都在這里舉行。每次周會,老師都會登堂演講,教育學生發(fā)揚自辛亥以來的愛國精神,呼吁抗日救亡。當時的鄧少琴(后來成為著名史學家)、吳芳吉(后來成為著名的愛國詩人)等作為優(yōu)秀的學生代表,曾幾度登堂演講。
◎掩映于密林中的鶴年堂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我國華東大部分地區(qū),一些外地文人陸續(xù)避難入川。這年夏天,著名思想家、國學大師、愛國人士梁漱溟先生來到這里,數(shù)次登堂演講,深受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下學期,著名加拿大國際友人、學者文幼章來到鶴年堂,用英語作支持中國人民將抗日戰(zhàn)爭進行到底的演講,教師吳漢驤全場同步翻譯。這是第一個來白沙鎮(zhèn)公開演講的外國人,在全縣引起了轟動和強烈反響。演講時,全場掌聲經(jīng)久不息,聽眾大開眼界。但觀眾的熱情也有一次例外——
1938年春,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師來鶴年堂演講。不想這位牧師大談中國無法戰(zhàn)勝日本,中國對日方只能求和,這才是出路。他在臺上才講幾句,全場空氣頓時凝結(jié)。突然,一位聽眾跳上堂臺,對他厲聲駁斥。隨后又有幾個青年知識分子上臺繼續(xù)駁斥。弄得這位牧師無地自容,只得灰溜溜地離去。這時,堂前臺下高呼起“抗戰(zhàn)到底”的口號,滿場聽眾無不熱血沸騰。這是鶴年堂建成以來到此演講者中,第一個被聽眾趕下臺的人。
不久,以“青年救國義勇軍”為主角的集會在鶴年堂舉行?!扒嗄昃葒x勇軍”由青年學生代表王西浦、蒲正淵發(fā)起組成。當天,軍樂隊奏起了《義勇軍進行曲》,接著,這個古典的羅馬式禮堂中又持久地回響起《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畢業(yè)歌》、《碼頭工人》、《回春之曲》等抗戰(zhàn)歌曲。經(jīng)過一番儀式后,“青年救國義勇軍”由鶴年堂出發(fā),分組走向白沙、李市、羅壩等地,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以后,“救國義勇軍”長期開展軍事訓練,時刻準備上前線殺敵救國。事實上,他們中的許多人員以后確都奔赴到了抗日前線,有的考上了抗日空軍飛行員,如鄧祖培(后在印度殉難)、劉子英(后起義)等等。蒲正淵(后改名田心)走出鶴年堂后,于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去了延安,1941年被分配到綏遠大青山抗日根據(jù)地工作。
1939年夏天,寓居江津的陳獨秀應鄧氏邀請來黑石山小住避暑。時聚奎中學校長周光午得知后,特請他給全體師生講演。10月2日,陳獨秀身穿藍布長衫,外套馬褂,腳蹬布鞋登上了鶴年堂講臺。他以慢而有力的話語,從匡衡鑿壁偷光的掌故說起,勸告青年學生要珍惜光陰,努力學習,為民族作貢獻。繼而講到當前日本妄圖霸占中國,全國人民要一致對外,爭取抗戰(zhàn)勝利……陳獨秀講演約40分鐘,師生們聽得津津有味。講演完畢后,學生們站立兩旁,熱烈鼓掌歡送他。陳獨秀——這位早年叱咤風云的人物、著名的政治演講家在這鶴年堂作了人生的最后一場演講。
1940年,從淪陷區(qū)遷來江津避難的機關(guān)和學校越來越多,如國立編譯館(當時全國最高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之一)、中央圖書館(全國最高圖書文物保管單位)、女子師范大學(全國唯一的女子師范高等學府)、大學先修班、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等等。一時間,“津沙壩”文化教育機構(gòu)林立,人文薈萃。這些機構(gòu)在此較為穩(wěn)定地開展一些業(yè)務學術(shù)活動。許多文化名流先后到鶴年堂登臺亮相,或演講、或講學。他們除聯(lián)系實際進行抗戰(zhàn)宣傳外,還從自己的學術(shù)專業(yè)出發(fā),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講學,擴大了當?shù)厝罕娞貏e是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們的視野。
1944年4月9日下午,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來到鶴年堂對聚奎中學和新本女校師生進行“節(jié)約獻金抗日救國”演講。高大的馮玉祥站在講桌前似一座鐵塔,穩(wěn)穩(wěn)實實。沒有主持人,也用不著多余的介紹,他開門見山地講了話:“同學們,你們捐了錢、獻了物,幫助國家買飛機、買大炮,打日本鬼子。我馮玉祥萬分地感謝你們,全中國人民感謝你們!到時候買回了飛機,一定在機翼上寫下幾個大字。一架寫‘聚奎號’,一架寫‘新本號’,讓兩架飛機飛臨黑石山鶴年堂上空,叫它盤旋幾圈,讓你們看看你們捐錢買來的飛機!”大家歡呼雀躍,熱情奔放,感到無比自豪與榮耀。馮玉祥將軍在白沙鎮(zhèn)募得700多萬法幣,這是當時籌募的最大一筆款項,超過自貢和樂山。后來,馮玉祥還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叫《最愛國的集鎮(zhèn)——白沙》,盛贊江津人民的愛國熱情。
◎鶴年堂內(nèi)部
新中國成立后,因各鎮(zhèn)鄉(xiāng)都辦起了中小學校,黑石山聚奎中學的學生減少,除一些重大文化活動在此舉行外,鶴年堂很少使用。到1960年,由于禮堂的抬梁開始朽壞,考慮到安全問題,更是停止了使用,堂室內(nèi)兩旁看臺改為教師宿舍。
鶴年堂被閑置40余年后,2007年5月29日,經(jīng)當?shù)卣S修和改造后的鶴年堂以嶄新的面貌再次投入使用,迎來了中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潘寅林及其夫人、著名的鋼琴家鄧蓉。他們夫妻倆既是到此義演,也是回娘家。原來,鄧蓉的父親就是當年新本女校的校長。潘寅林和鄧蓉以“紅色浪漫”為主題,演奏了《梁?!?、《千年鐵樹開了花》、《母親教我的歌》、《愛的致意》等經(jīng)典樂曲。歷經(jīng)滄桑的鶴年堂,響起了高雅和諧的新樂章。
也就是從此時開始,江津地方宣傳文化部門陸續(xù)邀請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等名流來鶴年堂演講,被人們稱為“聚奎大講堂”。古老的鶴年堂煥發(fā)出了新春,成為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我近期得到一份曾來鶴年堂演講的人員名單(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職務與頭銜為當時所有),特將此附后,以饗各位。
1949年前:
梁漱溟: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
文幼章:著名國際友人、著名學者;
陳可忠:化學家、國立編譯館館長;
蔣復璁:博物學家、中央圖書館館長;
謝循初:女師學院院長、心理學家;
唐圭璋:詞學家、《全宋詞》的獨立編者;
盧 前:曲學家、世稱金陵才子;
胡小石:文史學家、中央大學教授;
魏建功:文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隋樹森:翻譯家;
曹靖華:翻譯家;
邰靜農(nóng):文史學家;
馮玉祥:著名愛國將領;
陳獨秀: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
曹 芻:大學先修班主任;
勞君展:女師學院院長;
余雪曼:書法家、文學家。
1949年后:
程天民:中國工程院院士、病原學和防原醫(yī)學專家;
鄧敬書:著名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
鮮于煌:著名教授、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領銜導師;
陳義華:著名教授;
劉漢秉:中央黨校著名教授、中國市場研究會副秘書長;
鄧若曾:中國女排前主教練;
鄧鵬作:美籍華人、美國海波因特大學著名教授;
黃春平:航空系統(tǒng)和彈頭專家、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火箭系統(tǒng)總指揮;
梁 衡:著名文化學者、《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
楊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