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曾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奔僭O這個判定是正確的話,那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呢?試想在茫茫的大海中,每個人的周圍都是深不見底的水域,水域里藏匿著從未見過的怪物,誰也無法輕易逾越自己的港灣,到達別人的心靈孤島。
然而,我們卻又從來沒有放棄,放棄去嘗試,嘗試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找一個發(fā)妻或發(fā)哥相濡以沫著,不管是七年之癢還是金婚銀婚;又比如說開個微博天南地北地跟來自天北地南的IP瞎扯,無論是上班還回家的路上。對于后者,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微博已成為一種病毒,傳播途徑是網(wǎng)絡,孤獨則是其感染的最大誘因。
當人類文明的腳步跨過21世紀,當人類因為智慧而距離更近卻又因為危機而變得脆弱,我們開始不可避免地養(yǎng)成許多新的習慣:
我們再也不愿意跟門對面的鄰居拉拉家常,但我們卻樂意跟地球另一端的陌生人聊上整整一宿——當然也許這個人就在我們附近,而且到底是他還是她或許是它也不確定。
我們忙忙碌碌地從會議室到KTV房酒吧再到五星級餐廳,跟一幫幫的中產階級高談闊論觥籌交錯把酒言歡,卻再也無法忍受片刻的安靜讀一本寧靜的書。
……
這是一個異常冷漠的勢力型社會,這同樣也是一個全民嘰喳的沖動型社會,這更是是一個充滿著酒精、團購、非主流、給力、食品危機、輻射、3D以及天天特價的社會——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沒有溫情的孤島型社會。不管你承不承認、信還是不信都好,總會有人承認和相信的。
不可否認,微博的確是個好東西,因為它是現(xiàn)代科技文明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關系發(fā)展的延伸物。根據(jù)生態(tài)平衡原理,社會總是趨向于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一旦發(fā)現(xiàn)不平衡了,就會產生一些東西來達到這個目的,就像是一頭豬,成天被關在豬圈里,如果哪天不是形成豬的同盟造反,勇猛地沖出豬圈,誓死地攻擊人類,要不就是智力退化到愿意被圈養(yǎng)的程度。
然而,到底是因為什么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平衡呢?是日復一日的朝九晚五,還是回到家后的同床異夢?是急功近利的勾心斗角,抑或是無孔不入的中年危機?
加西亞的《百年孤獨》所講述的那個哥倫比亞故事,雖然早已久遠到失去了所有可以尋覓的印記,但那份跨越了百年的孤獨卻依舊如同那頭頂?shù)脑鹿庖粯?,時刻彌漫在我們身邊。眾所周知,地球已經逐步變成了地球村,而且很快地還會變成地球班、地球家,這意味著我們變得越來越近,然而我們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也再也聽不到別人的聲音了,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有些人甚至脫了衣服來說,有些人錄下視頻來說,還有人通過生命的代價來說……總之中國人是活的,辦法總是有的——這句話算不算是一種諷刺呢?
去年金球獎的最佳外語片《告白》里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為了獲得極大的關注,不惜把老師的獨生女兒給殺了,完事之后還在老師面前夸夸其談地炫耀,其冷血程度讓人發(fā)指。電影用了個人告白相互穿插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不同方位的視覺,從而很大程度刻畫了日本當代青少年的問題——要知道,這個問題沒有限制域,起碼在中國沒有。
我最近也會玩玩微博,關注一下平日就關注的行業(yè)知名人士,但由于魅力指數(shù)欠缺,故而粉絲用手指腳趾就能數(shù)清。但這不妨礙我覺得這個東西挺有意思,也不妨礙我藏匿在話語的洪流中,乘一葉思考的扁舟,自由地徜徉在其中。
眾所周知,微博除了具備營銷推廣等方面的作用之外,也可以用來讓我們排解郁悶、化解孤獨、獲得認可,甚至治療睡眠。然而,這種方式到底是建立在一種空虛的框架之內還是能夠真正溫暖彼此的手心之上呢?我想,每一個微博主都有自己的答案,即便偶爾這個答案不太堅定。
眾所周知,微博的老祖宗叫做Twitter ,這是一種鳥叫聲,而且還是原產老外。我們知道,唱歌的鳥兒可以獲得其他鳥兒的關注,但同時也容易被獵槍瞄準,然后當空射下,至于臨死前劃過其腦海中的到底是悔恨還是無憾呢,那就因鳥而異了。
其實我舉這個例子,并不是想說明擁有話語權的人容易給人暗算。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另外一個群體,沒有話語權的那個。道理只有一個,借用薩特來說就是——他人是你的地獄。然而在中國,真正相信有地獄的年輕人不會很多。至于這句話到底要怎么樣來理解呢,則屬于哲學的范疇了。很可悲的是,我們早發(fā)現(xiàn),活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有時候不需要哲學也能活得好好的。
曾幾何時,一本恢弘巨作《紅樓夢》,革命家看到了排滿,道學家看到了淫穢,才子佳人看到纏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如今微薄的產生和流行,商人看到了商機,政客看到了輿論監(jiān)控,明星看到了粉絲團,我卻看到了赤裸裸的孤獨:它是那么簡潔,有力,輕易便橫跨了960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