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勝利后,袁世凱在立憲派、舊官僚和帝國主義的配合與支持下,竊取了革命果實。1915年他宣布恢復帝制,將“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帝國”,自稱皇帝,改元“洪憲”。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袁浪潮。12月25日,云南宣布獨立,通電全國,公開反袁,維護國會,并建立護國軍,出師川、桂、黔,發(fā)動了著名的“護國首義”。不久,全國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導致“中華帝國”迅速覆滅。在這一運動中,全國各地的回族志士均積極奔走在捍衛(wèi)民主共和的戰(zhàn)線上,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
在云南,有一大批回族志士、愛國將領加入了護國軍,旗幟鮮明地反對袁世凱的復辟行徑,為討袁斗爭的勝利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其中功績卓著者有趙鐘奇、孫永安、馬聰、馬鑫培、沙云仙、馬秀廷等人。
趙鐘奇,字毓衡,云南大理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生、同盟會會員。先后任蔡鍔護國軍第一軍第三梯團長和第三軍第一梯團長。1916年隨蔡鍔出師黔、川,討伐追隨袁世凱的軍閥勢力。他智勇兼?zhèn)?,與顧品珍部合力擊潰袁之爪牙周駿十六個縱隊,繼而占領成都,以功晉升陸軍中將,任督署參謀長。馬聰,字伯安,云南昆明人,畢業(yè)于云南武備學校。護國之役中,趙鐘奇、馬聰參加了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召集的重要會議,與會三十九人歃血盟誓,共定義舉,打響了討袁的第一槍。孫永安在此役中先后任炮兵團長、第一師第一旅中將旅長和軍政司長,他慨然將其多年經(jīng)營起來的炮兵精銳全部分調(diào)給護國軍的兩個軍。馬聰任護國軍第三軍第六梯團支隊長,參加作戰(zhàn),以功升陸軍中將,任第一混成旅旅長,自貢警備區(qū)衛(wèi)戍司令,護國之役告捷后,返回云南,曾代理云南督軍。
馬秀廷,曾在清末中法戰(zhàn)爭中建立卓越功勛,民國時授陸軍中將。護國軍出師討袁,廣東軍閥龍濟光與廣西軍閥陸榮廷聯(lián)合以雄厚兵力進攻云南,欲由羅平直搗昆明。時任普洱防殖邊統(tǒng)領的馬秀廷駐軍羅平三江口,占據(jù)滇、黔、桂三省要沖,“截隘堵險”,扼其進路,并在八達河打敗敵軍,迫使粵軍改道。不久,個舊、彌勒、丘北相繼失守。馬秀廷又督師截擊,攻克邱城,粵軍敗竄,以功獲二等紀念章。此外,云南昭通人,陸軍上校馬鑫培,任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團第一支隊營長;云南大理人沙云仙,任第一軍第二梯團第三支隊營長;以及昆明人王廷治、陸錦先,魯?shù)槿笋R一等都積極參加了護國戰(zhàn)爭。其中馬一,字倫元,秉性忠實,機敏有為。護國首義后,受唐繼堯派遣前往新疆聯(lián)絡云南籍督軍楊增新響應起義,結果被楊增新殺害于迪化(今烏魯木齊市)。
在上海,尹神武是又一位為護國運動獻出生命的回族義士,原名尹作棟,遼寧營口人。1910年奉天(今沈陽)甲種商校畢業(yè)后,選送日本留學,1914年畢業(yè)于日本明治大學政法系。在日期間,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回國后任中華革命黨上??偛繉嵭胁控撠熑?。當時,擁兵數(shù)萬任上海鎮(zhèn)守使的鄭汝成,為袁世凱死黨,革命黨欲除之。1915年11月10日,總部得知鄭汝成赴日本領事館祝賀天皇加冕,乃令尹神武策劃、組織刺殺。尹神武遣王曉峰、王銘山前往執(zhí)行,兩人擊斃鄭汝成后被捕犧牲。上海軍警懸賞一萬銀元搜捕尹神武。但他并不為之所懼,12月又參加了革命黨在上海發(fā)動的肇和艦起義和炮擊上海制造局的戰(zhàn)斗。后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敵人百般利誘,均遭到他的嚴詞拒絕。1918年5月11日尹神武英勇就義,年僅二十八歲。據(jù)《申報》報道,尹神武臨刑時含笑自若,毫無懼色。
在湖北反袁斗爭中,有武昌首義志士馬驥云等。1916年馬驥云在武漢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及其走狗王占元在湖北反動統(tǒng)治的斗爭。他和革命黨人身上都帶著涂了藥水的刀子,對反動派的走狗,哪里遇到就在哪里同他們干。馬驥云、呂書丹等殺死了走狗幾十個。經(jīng)過這種堅決斗爭,王占元的稽查長周三毛甘愿兩不相犯。
1917年9月,皖系軍閥段祺瑞竊奪中央政權,公然拋棄象征共和的《臨時約法》和國會。為維護民主共和的理念,孫中山毅然南下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宣布段祺瑞是“以偽共和行真復辟”的叛逆,隨之出師北伐,舉起了“護法”義旗。當時,回族知識分子蔡大愚在甘肅積極響應,策動、開展了甘肅的護法斗爭。
蔡大愚,字冰吾,四川成都人。早年留學日本法政大學,接受民主思想,加入同盟會。畢業(yè)回國后,熱心教育事業(yè),任四川嘉定中學教務主任、上海中國公學教員,創(chuàng)辦了北京清真第五小學。1912年11月,蔡大愚隨同甘肅提學使馬鄰翼到蘭州,改組甘肅官立法政學堂為甘肅法政專門學校(蘭州大學前身),蔡大愚任校長,協(xié)助馬鄰翼創(chuàng)辦蘭州回教勸學所,任副所長,負責實際工作,以國民黨特派員身份在甘肅籌建支部,宣揚民主,倡導自由。
1915年冬,袁世凱頒布洪憲年號,甘肅總督張廣建受封為一等子爵,帝制復辟聲喧囂于蘭州,蔡大愚在校長室失聲痛哭,頓足大罵袁世凱斷送了民國。護法運動爆發(fā)時,蔡大愚遂致力于推翻封建頑固勢力在甘肅代表張廣建的活動,以配合孫中山北伐。蔡大愚利用任北京總統(tǒng)府侍從武官馬廷驤的反張情緒,鼓動他動用其父馬安良的勢力,共同推翻張廣建,并準備在臨洮策動兵變。正當他們積極籌備起事之際,傳來了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的消息。蔡大愚即派法政專門學校畢業(yè)生師世昌前往廣州,尋求孫中山的指示和幫助。孫中山得知甘肅的行動計劃后,大為贊許,并發(fā)給師世昌密電本和路費,答應必要時幫助解決款械。蔡大愚、馬廷驤大為振奮,乃商議具體行動,決定在蘭州以法政學校為總部設聯(lián)絡點;狄道(臨洮)由師世昌通過在新建右軍中的同鄉(xiāng)鄭瑞青、趙學普,亦設聯(lián)絡點;河州方面由馬廷驤負責。準備就緒后,師世昌再赴廣州向?qū)O中山報告,孫中山同意蔡大愚的行動計劃,并發(fā)給委任狀。11月初,蔡大愚邀馬廷驤到蘭州,在法政專門學校召開秘密會議,布置具體行動,決定冬至節(jié)起事,屆時通電全國,響應孫中山,驅(qū)逐都督張廣建。但關鍵時刻,消息走漏,張廣建發(fā)通緝令懸賞兩萬銀元捉拿蔡大愚。蔡大愚在馬安良的護送下出走四川,甘肅護法運動遂遭失敗。甘肅護法運動是孫中山領導的廣東軍政府組織發(fā)動的護法運動的組成部分之一,蔡大愚的護法義舉雖未能成功,但它在封建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西北,傳播了革命思想,對閉塞的西北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回族革命志士積極參與護國護法運動實踐的同時,部分有思想的回族先進知識分子拿起了如椽之筆,猛烈抨擊北洋政府的反動腐朽統(tǒng)治,積極宣傳民主愛國思想。其中以北京的丁竹園、丁寶臣等人為代表,他們創(chuàng)辦報紙,撰文立說,抨擊時政,針砭時弊,同時宣傳民主思想,弘揚愛國精神。
丁竹園,名國瑞,號竹園。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于北京,自幼熟讀詩書,“賦性和藹,立志高尚”。青年時隨叔父研習中醫(yī),頗有造詣。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行醫(yī)于天津,疏財好義,救人無數(shù)。但他不滿足于“以醫(yī)濟人”,一邊行醫(yī),一邊關心國家大事,撰寫文章,在天津、北京的報紙上發(fā)表,以“憂世憂民之苦心,闡發(fā)公理,持論正大,規(guī)諫政府”,致力于“以言濟世”。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竹園目睹時局,感觸于心,自己創(chuàng)辦了《竹園叢話報》,旨在喚醒民眾,開啟民智。他猛烈地抨擊中國封建專制政治,同時也敏銳地感到中國社會正處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轉(zhuǎn)折之際,“遍地是饑民,到處生計窄,省省捐稅重,省省冗員多……好比無數(shù)的炸藥地雷,散發(fā)于二十二省的地面上”。
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丁竹園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撰文指出:“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變而為民主共和,自有中國以來,這總算是第一次萬象更新”,認為“掃除專制,滌蕩瑕穢,此根本上是一個求存求立的好機會”。當袁世凱竊取政權,冒天下之大不韙,實行獨裁統(tǒng)治時,丁竹園入木三分地指出:“要知國家改為共和,掃除專制,是求國利民福起見。不是專為改名目,亦不是專為改形式。人民所盼望的,是做官的不貪贓,不賣
缺,不賣法,不克扣軍餉,不位置私人,不鉆營運動,不依勢壓人?!薄案首鐾馊丝?,或名為救國而實亂國,或陽示改革而陰實破壞,或意氣用事不顧大局,或借端詐財魚肉百姓。”他明知言出禍隨,卻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仍坦誠直言,指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批判北洋政府的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禍國殃民,表現(xiàn)出了一個回族知識分子救國情殷的赤子之心。
而面對任人宰割的祖國,他向所有回族人大聲疾呼“清真教人宜速奮起”,指出:“目下,國基初定,外患頻來,凡我清真教人,宜速聯(lián)絡,或投身軍界,或捐助軍餉,為國家出力邊疆,折沖御侮。保國即是保教,愛國即是愛身。在中國清真教的人,奉的是清真教,可全是中國的國民……能把國家維持得強盛了,教門一定亦跟著發(fā)達。既是中國人,就當同心努力地維護我們國家大事。沒了國,還能保得住教嗎?”特別是他“保國即是保教,愛國即是愛身”的吶喊,成為二十世紀回族愛國的最強心聲。
丁寶臣是丁竹園的弟弟,具有愛國民主思想,初為京、津報紙撰寫白話演講稿,啟迪民智,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北京自辦《正宗愛國報》,首開中國回族辦報之先河。顧名思義,《正宗愛國報》以宣傳愛國思想,宣揚民主,啟蒙民眾,挽救民族危機為己任。其辦報的宗旨是喚起國人:“痛癢相關,彼此相顧,同心協(xié)力,共謀同種幸福,以國土為性命,人人發(fā)出一團熱力愛國如命……保衛(wèi)中華,萬萬年?!眻蠹堦P注國情,針砭時弊,傳播民主,言論自由,痛快淋漓,深受讀者喜愛。其兄丁竹園的文章,大量刊載于《正宗愛國報》,為其闡發(fā)愛國言論的主要陣地。1912年孫中山到北京,丁寶臣與報界開會歡迎,追隨孫中山革命。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于上海東站,孫中山發(fā)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墩趷蹏鴪蟆窂V泛報道各省反袁活動,激勵民情?!岸胃锩笔『?,孫中山東渡日本,袁世凱解散國民黨,積極準備復辟帝制。丁寶臣對于袁世凱倒行逆施的行徑極為憤慨,一方面揭露北洋軍閥欺壓百姓、禍國殃民的罪行;另一方面揭露、批判北洋政府假借民主推行封建專制,愚弄人民的行徑。他的言論激怒了北洋政府,袁世凱以“亂軍心罪”將其逮捕。1914年7月丁寶臣被殺害,年僅三十九歲,為中國的民主進步獻出了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