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歷朝歷代,吟詠端午節(jié)的詩詞,不勝枚舉。其中大都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或者描寫端午民風習俗的篇章。這些詩詞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古人過端午的情形。
唐朝文秀的《端陽》:“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講的是端午節(jié)流傳最廣、最多的一種起源與由來?!扒弦殉了溃税Р蝗?。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边@首詩滿含深情摯意,詩人為屈原的冤死深感憤懣。
張耒的《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贝嗽姴粌H指出端午節(jié)的起源是對屈原的懷念,而且還對屈原含冤投江深感惋惜。明朝邊貢《午日觀競渡》:“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更表達出對屈原愛國精神的崇敬之情。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不可或缺的活動?!皟砂读_衣?lián)浔窍?,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掄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碧拼娙藦埥涞摹陡偠筛琛罚瑥V為流傳。古時候,觀看賽龍舟的人非常多,大家的興致十分高漲,就連久居閨房的的婦人們也都梳洗打扮,前來觀看。詩人寥寥數(shù)筆,就將熱鬧與澎湃的競渡場面描寫得繪聲繪色,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在屈原的故鄉(xiāng),還有一種習俗,就是龍舟賽出勝負后,長輩們便會爭先恐后地去剪龍須,然后搓成繩,系在孩子們的手腕上,祈求健康長壽。
在民間,端午節(jié)是很隆重的節(jié)日。習俗里除了賽龍舟,更為重要的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插艾條、掛菖蒲等。艾條插在門楣,菖蒲懸于堂中,用來避邪驅蟲。長輩還會做一些精致的香包防病健身,掛在孩子的胸前、腰間,或者揣在口袋里?!颁爵[漁歌響,風和解粽香。”小島上漁家歡聲笑語,水面上的徐徐清風吹得粽香縷縷。蘇東坡還以“不獨盤中見盧桔,時于粽里得楊梅”來稱贊果脯粽子。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宋代陸游的《乙卯重五詩》彌漫了山野農家的煙火味,將平民百姓的端午節(jié)描繪得恬淡祥和,不覺讓人沉入詩中,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