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兔導讀:
小朋友,春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爸爸忙著貼對聯(lián)、掛燈籠,媽媽忙著搟面片、包餃子;家家戶戶在大門口放鞭炮;夜晚還有五顏六色的焰火……瞧!那邊草地上正坐著一群外來務工子女,他們在聊自己家鄉(xiāng)特有的過年民俗呢,大家也來聽一聽吧!
張穎:我是南京人。我們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盤素菜,叫“十香菜”。菜以冬腌咸菜為基礎,配以胡蘿卜、金針菇、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干、千張、面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在以葷菜為主的年飯家宴中往往最受歡迎。燈節(jié)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jié)或上元節(jié)。燈節(jié)前后歷時十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jié)最盛,從笪(dá)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后來集中掛燈區(qū)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jié)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說的就是我們南京人燈節(jié)期間的習俗。
陸育杰:我的家鄉(xiāng)是中國花燈之鄉(xiāng)——重慶秀山。小時候,我們大家一起回奶奶家過年,然后大人們一起買菜、做飯。我們小孩子就負責在廚房里嘗菜的味道,我總是趁這個機會偷吃。奶奶會在吃完飯后給我們發(fā)紅包。最深刻的記憶是,奶奶那時候身體很好,總會親手糊很多不同的花燈,我還收藏了一只奶奶親手做的兔子燈呢,它可是我的最愛。
陳燦:我是廣州人。我們廣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就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已為世人所矚目,是我們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jié)前夕,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qū)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樓,扎起花架,四鄉(xiāng)花農(nóng)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涌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
時晨宇:我的家在江西南昌,除夕的年夜飯是我們南昌人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一般都有十幾道菜,比較講究的應該有十八道菜,每道菜都有獨特的含義:炒青菜象征“青青吉吉”,炒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紅燒全魚表示“年年有余”,炒米粉象征“糧食豐收、稻米成串”。還有一道南昌獨有的特色菜——“和菜”,它是由肉絲、筍絲、芹菜、豆角、大蒜、胡蘿卜絲、黃花、墨魚絲等和在一起炒成,象征著“和氣生財”。
沈慧琳:我的家在江蘇揚州,我過年大多是在外婆家過的。外婆家有一個很大的院子,每年過年下雪時,我們幾個好伙伴就跑出去打雪仗。為了找塊好的雪地,飯都顧不上吃就跑出去了……如果沒有雪,我們就放鞭炮,過年期間的重點就是玩。
周貝貝:我們河南人,大年初一,拜年是頭等大事。我們把周圍的鄰居家逛了個遍,瓜子花生從不少拿。拜年幾乎是按順序地串張家到李家,于是李家的當家的就和張家人去了劉家!依次串下去……最后再三三五五回到各家。
席日煒:我是河北人。我們河北人在年三十晚上,炒上很多的菜,一家人分男女兩組,坐在一起喝酒、暢談,當然我們小孩子喝的是飲料。飯桌上,大家都把一年來高興的事、不高興的事說出來,共同總結(jié)一下過去,謀劃下一年的家庭大事,好不暢快!還要向父母長輩敬酒,到鄰家走一走,敬一敬酒!
陸少華:我的家鄉(xiāng)在江西撫州,我們撫州人以儺舞祈福歡慶佳節(jié)。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是我們撫州人歡慶春節(jié)的儺舞時光。在我們撫州石郵,春節(jié)和儺舞是密不可分的。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傳承,儺舞已經(jīng)融入石郵人的每一個細胞里了。在這個節(jié)日里,沒有比親身體驗儺舞更為重要的了。跳儺舞期間,全村都籠罩在一種虔誠的氛圍中,頭人帶著儺班,管理村里的大小事務。其實,這時的大小事務,就是讓所有村民盡情體會一年的收獲和快樂,同時也為來年祈福。如今,隨著各種方式的傳播,石郵村因儺舞而驟然間名聲大振。法國、日本、韓國及國內(nèi)大批學者、攝影師,每年春節(jié)都如候鳥般如期而至,樂此不疲,為的就是一睹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的儺舞。
有一首歌的歌詞這樣寫道:“一年四季春最好,一年忙完盼過年。千家萬戶溫情涌,天南地北喜團圓?;丶衣?,多溫馨;歡聚的時刻,多甘甜。親情無價,其樂融融,我們一起過年?!钡拇_,新的一年我們都增加了一歲,新的一年也給我們帶來了無限憧憬,讓我們一起趁著這大好時光奮發(fā)努力,去迎接更加輝煌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