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戲曲史、昆曲史學家,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是我父親的老朋友,也是我家的常客。每次來都是騎著一輛自行車,帶著一大包書籍資料。盡管已是79歲高齡,依舊精神矍鑠。學術活動頻繁,交流思維敏捷,談吐聲音洪亮,上下樓腿腳靈活。言語神態(tài)里,透著昆曲的水磨腔韻,盡顯儒雅敦厚的學者之風。
作為我國昆曲研究的泰斗,吳教授與一般學者不同之處是,他既深入研究昆曲的理論和發(fā)展史,又親身實踐昆曲的演唱和表演。年輕時虛心拜師,學習昆曲,曾得到昆曲大師俞振飛等名家的指點。他的昆曲教學和講座別具特色,常常是一邊講解理論一邊演唱昆曲。評點賞析,融為一體;生動精彩,余味無窮。
吳新雷先生與白先勇先生在美國關于《中國和美國:全球化時代昆曲的發(fā)展》的著名對話,從全球化視野談昆曲藝術,談昆曲興亡的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提升昆曲的國際影響,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吳教授一生以昆曲為伴,隨著年事漸高,對昆曲的養(yǎng)生作用,也逐漸有了深刻的感悟和體會。一次和我娓娓談起,從聽曲養(yǎng)生、看戲養(yǎng)生、唱曲養(yǎng)生到昆曲治病,竟然是理論引領,實踐佐證,相互映照,自成體系。讓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1 聽曲養(yǎng)生昆曲經(jīng)典的水磨調,輕柔婉轉,細膩綿長?!奥晞t平上入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之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被譽為“東方音樂寶藏”。不論你是用心聆聽還是無意間入耳,都會被那曲調的柔曼空靈漸漸吸引和沉醉。霎時間滄?;没沤裢?。那舒緩輕悠的曲調,仿佛在一點一滴地洗去周遭的浮躁,心中水磨般的漣漪,一痕一波地悠悠漾開,心緒漸漸變得無比寧靜。自然起到靜養(yǎng)生息、修身養(yǎng)性的功效。
2 看戲養(yǎng)生“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是《牡丹亭》中杜麗娘繾綣春光無限發(fā)出的感慨?!安贿M劇場,怎知幽蘭之美?”這是觀眾在看過昆曲之后,驚其玲瓏典雅而發(fā)出的贊嘆。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調之中,都是詩、書、琴、畫、舞、樂,融成一體而升騰成的舞臺景象。昆曲的表演講究“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舞臺表演如詩如畫,華美細膩,讓觀者為之銷魂。觀賞昆曲,既是一種高雅藝術的陶冶,也是一個修養(yǎng)身心的享受。一些喜劇,如《風箏誤》、《三笑緣》、《游殿》、《借靴》等,令人笑逐顏開。至于小丑插科打諢,詼諧風趣,巧笑百端,都是讓人在歡笑之中獲得身心的愉悅。
3 唱曲養(yǎng)生演唱昆曲,首先要練習運氣吐字,學習用橫膈膜與腹部肌肉收縮來控制所吐出的氣息,調節(jié)所發(fā)出的聲音。就是運用丹田之氣來控制發(fā)聲,相當于做氣功的“養(yǎng)氣”和“氣息的運行”。用科學的原理解釋,就是鍛煉肺活量,練習腹式呼吸。昆曲的音域極寬,從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22個音程。例如小生唱《八陽》傾杯玉芙蓉,要達到高音5。唱曲吐氣時,要特別注意緩慢運氣,有節(jié)奏地吐氣,才能將昆曲唱得圓潤流暢。同時,昆曲將四拍的曲調放慢成八拍,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行腔優(yōu)美,聲調委婉。演唱昆曲的過程,就是在一邊做氣功,一邊自我陶醉。因此,喜愛唱昆曲的人,一般都比較長壽。著名昆曲人倪傳鉞享年103歲,上海的昆曲泰斗俞振飛,高壽94歲。
4 昆曲治病吳新雷教授在編寫《中國昆曲大辭典》中,特地列上一個詞條——昆曲治病。當今醫(yī)學界通行音樂療法,科學的實踐確認,音樂愉悅的旋律,能治療機體的疾病,這并非奇談怪論。早在晚清時期,寓居南京的蔡氏就已經(jīng)運用昆曲治病了。蔡滋齋(1841~1908),晚清洋務派官員之一。同治十年奉上諭派往江蘇,居家南京。他酷愛昆曲,常請?zhí)K州昆班伶工來家,為子女拍曲踏戲。他本人專工小生、老生、旦角和丑角的戲碼,曾粉墨登場;暇時親自為夫人和子侄授曲。一門上下以及親友等均善度曲。每晚均有吹、唱小敘,家中形成了一種濃郁的昆曲氛圍,以致于嗜曲成癖,而發(fā)展為以曲治病。他平時如臥病在床,一般都不肯延醫(yī)吃藥,而是教子女圍坐床前,細吹細唱,病即痊愈。如果這樣還不能奏效,便進一步邀請昆曲專業(yè)演員來房中演唱,他聽得高興了,病也就好了。他的經(jīng)驗是小病小唱,大病大唱。用現(xiàn)代醫(yī)學原理解釋,就是用樂曲調節(jié)情緒,治療身心疾病。
吳新雷教授的博引旁征,為他的昆曲養(yǎng)生之道,又添佐證。
吳教授一生摯愛昆曲、研究昆曲,對昆曲有著文化朝圣般的生命投入。而昆曲在給予他藝術享受、學術滿足的同時,在他年事漸高的今天愈發(fā)顯示出健身養(yǎng)生、益壽延年的作用,也許這是昆曲給予他的另一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