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白菜的苦澀,在舌根久久未散,它提醒你,世間苦樂無常,縱是一切皆苦,也要細(xì)心嘗透,讓香氣在腦際升華,自有頓悟一刻。
小孩子愛吃糖。人愛糖分是天性,因為糖是身體動力的來源,所有飯面主食,最后在身體里都會分解為葡萄糖,由血管運送到每一部位。
往法國餐廳吃大餐,菜單里有一味“苦白菜”,放在口里,狀似清淡的白菜,竟然是苦的。本來想著誰要嘗這種奇怪的苦澀味,但細(xì)心再嘗,那清香中淡淡的苦,又是另一番滋味。
人長大后,開始不嗜甜,甜味其實很單調(diào),少時愛吃的甜膩太妃糖,現(xiàn)在嘗來,直覺庸俗不堪。
千味嘗過,人們開始不求那原始的糖分落肚的快感,吃,不是為了生存,也是一種體驗。
于是,口味改變,少時不吃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放進(jìn)口里。兒時永遠(yuǎn)不碰的腥味淡水魚、怪味韭菜、苦瓜絲瓜、辛辣麻辣,開始不抗拒,甚至懂得欣賞。人生在世,就是要嘗盡不同的滋味,何用固守基因指揮著的沖動。
幾萬元一支罕有紅酒真的好喝嗎?幾百元一口的藍(lán)鰭吞拿魚腩真的肥美得值這個價錢嗎?物以稀為貴,貴在其獨特的味道,味不在乎好,只在乎奇。
吃,是為了不平凡的體驗。
苦白菜的苦澀,在舌根久久未散,它提醒你,世間苦樂無常,縱是一切皆苦,也要細(xì)心嘗透,讓香氣在腦際升華,自有頓悟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