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的初中學生,沒有一個未讀過朱自清的散文,其中的《背影》,的確是感人經(jīng)典。
中國人的父愛,在父權的陰影之下,難以直言的壓抑,無法宣之于口是兩代大男人的關系。
中國人的父愛和母愛不同,完全是兩種表達方式,冰心的《母愛》是母愛代表作:“媽媽,你為什么愛我?”“不為什么,只因為你是我的女兒?!?/p>
朱自清的《背影》中,父愛表達不著一字,寫盡家庭的衰落,父親的衰老,兩人無言交流,作者只能望著父親的背影默默流淚。
《背影》的厲害是充滿電影感,我有個編導朋友暗暗將父親跨欄爬閘買東西給兒子的情節(jié),改編進單元劇送機場面,拍出來依然感人。維他奶廣告把這個情節(jié)拍成爺爺買熱飲送給火車上的孫兒,當年是得獎之作。
為了兒子冒盡一切艱辛勞動,象征了父親為下一代付出一切,甚具戲劇張力。
因為這個白描場面,有說“攀越月臺欄柵”教壞學生,而棄讀《背影》,實在無理。
如果我們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批判舊時代的作品是不合時宜的,那么,《水滸傳》經(jīng)典之武松殺嫂,就不能讀,因為宣揚家庭暴力,私下執(zhí)法。這是武松的時代局限,你不能說,潘金蓮跟武大郎離婚就不會有悲劇發(fā)生了。
關云長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成問題,他可以出示劉備跟他簽的合約,不能跳槽。
《背影》中父親越過火車軌,在當時一日只有一班蒸汽火車的客觀條件下,并不構成今日的危險。我童年的時候,可以在香港沿旺角站路軌一路走到沙田。
用今日眼光批判一個世紀之前的作品,不是古人犯法,而是自己常識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