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已經不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網絡時代“人人都是科學家”。
只是普通天文愛好者的德國人丹尼爾·格布哈德特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居然成為了“深空”中一顆中子星的發(fā)現(xiàn)者。這得益于丹尼爾參加的一項名為Einstein@Home的計劃。
這一工程量巨大的計劃是由美國天文物理學家發(fā)起的,最初用于尋找引力波(時空的波紋)。世界各地的愛好者都可以參與到項目中,通過互聯(lián)網下載美國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所獲取的射電天文學數(shù)據,并在自己電腦上通過項目自身的軟件去進行分析和搜索,并將結果返回項目組的服務器。
隨著志愿者隊伍的逐漸牡大,僅僅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天文觀測數(shù)據已經難以滿足志愿者的需求,于是,志愿者可以從所在地附近的天文臺所獲取數(shù)據。
丹尼爾是德國美因茲市一所大學的計算機系統(tǒng)工程師,他的工作就是為大學整個計算機網絡提供技術支持,他舉手之勞下就可使處于閑置狀態(tài)的計算機用于該項目的數(shù)據處理。
就這樣,一顆中子星的“蹤跡”便被他操控的計算機所注意到,但丹尼爾對此并不知情?!佰欅E”信息被傳輸回項目組服務器,經過美國天文物理學家測算無誤后,才寫郵件告知丹尼爾所取得的驚人發(fā)現(xiàn)。此后,“門外漢”丹尼爾的名字走進了科學殿堂最高榮譽的圣地——《科學》雜志。
“這一結果證明:普通志愿者可以參與到嚴肅的科研工作中來?!痹诘つ釥柡驼嬲奶煳奈锢韺W家一起站在科研成果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時,在《科學》雜志上撰寫這一新發(fā)現(xiàn)論文的物理學家本杰明不無感慨地說道。
網絡的出現(xiàn),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人手和規(guī)模,他們正在試圖將科研工作變得“大眾化”,甚至是“庸俗化”,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庸俗化”,才會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
“庸俗化”的科學
蛋白質折疊問題被列為“21世紀的生物物理學”的重要課題,而且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生物學問題。
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學家約翰·貝克始終堅信“門外漢”能推動這一科研工作的進展。在這一信念下,他多年來一直招募志愿者參與科研工作。網絡“爆炸”后,為了吸引更多的“門外漢”參與他在蛋白質折疊結構領域的研究工作,他有了新點子。
2008年,他策劃了一項名為“Foldit”的網絡游戲,將科研徹底地“庸俗”為游戲,借此來招募“門外漢”。
貝克游戲向玩家提供了蛋白質3D立體模型,玩家可以在屏幕上旋轉、放大蛋白質模型,并且調整蛋白質折疊結構,結構進行優(yōu)化調整的過程中玩家將會相應地得到評分,只有評分達到一定數(shù)值時才能進入下一關(一個新的蛋白質折疊模型)。復雜的蛋白質結構模型在游戲中如同“積木”一般有趣,玩家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塑造自己心中最完美的蛋白質。
人類自身的三維匹配本能正是解決難題的關鍵,用一種“自然”能力去解決另一種“自然”問題,對此約翰·貝克深信不疑。眾多玩家與生俱來的三維平衡能力的確幫助了約翰·貝克改進了科研軟件的算法。
Foldit游戲的玩家中,雖然很多人對蛋白質生化特性知之甚少,但其天然本能卻能得到比計算機軟件推算的更完美的蛋白質結構,正是這一點有力地推動了科研的進展。如今,貝克用全球玩家的集體智慧所收錄的數(shù)據證實了這一觀點,不久前,關于蛋白質折疊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的論文已經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這和無數(shù)玩家的努力密不可分。
考斯特就是在Foldit游戲的眾多玩家之一,他白天在商場售賣電動按摩椅,晚上坐在計算機旁,儼然是一名生化學家在解決世界級的科學難題??妓固夭⒉痪邆涮嗟幕瘜W知識,衡量蛋白質折疊對他而言就是漂亮程度。
“直覺和經營使我能夠勝任這項研究,我將大量時間投入到這一工作中去,從最初的玩到最后沉迷其中?!笨妓固卦诤髞砗蜕瘜W者一起享受榮譽時說道。
無疑,在《科學》雜志文章中出現(xiàn)名字是對所有志愿者的最大獎勵,也是對Foldit游戲的最好廣告。目前,已經有超過50000人同約翰·貝克共同推進這項科研,這其中不僅僅有志愿者,還有世界各地的專家和學者。
,
“這項工作所取得成就將很快被應用到實踐中去,可能我們要研制出新的藥品。”對于這項工作的未來,約翰·貝克自信滿滿。貝克的成功之處在于:他讓科學通過網絡“庸俗”到市井之中,吸納了無數(shù)平民的智慧和付出。
科學的大趨勢
除了對未來意義深遠的科研工作外,平民科學家們正在通過互聯(lián)網,為時下的各種決策提供意義重大的數(shù)據支持。
2002年,美國康奈爾大學鳥類學者創(chuàng)建的eBird項目,通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將觀察到的各種鳥類活動信息加載到位于康奈爾大學內的服務器上。非專業(yè)的愛好者把自己錄下來的觀鳥視頻傳到網上,鳥類學家則由此跟蹤鳥的數(shù)量、遷徙等狀況。無論身處何地,志愿者都在為科學采集數(shù)據。
目前,eBird項目的規(guī)模已經相當巨大,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收錄了1000萬條相互獨立的鳥類活動記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fā)生后,美國政府對這一項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可以掌握受油污所害的鳥類活動的信息,就能準確評估出漏油所帶來的生態(tài)破壞規(guī)模。
“我們已經號召志愿者盡量觀察墨西哥灣受到油害之苦的鳥類活動信息,如果沒有眾多志愿者的支持我們無法做到?!痹擁椖控撠熑酥徊假嚩?沙利文向外界透露道。由于這一項目所凸顯出的重要意義,項目開始獲得美國政府的支持,項目數(shù)據存儲被允許使用美國官方全球最大的科研計算機平臺。
什么使得學術研究越來越大眾化呢?
首先,隨著數(shù)據采集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包括社科類)越來越趨向于計量化。而互聯(lián)網和手機網絡的高密度覆蓋,使得普通民眾成為數(shù)據采集的最好的終端。
美國和德國的城市噪音研究項目組,已經正在計劃通過招募志愿者通過手機網絡來偵測城市各區(qū)域的噪音指數(shù)。
其二,由于現(xiàn)代科研項目越來越龐大,所涉及的學科領域也日趨龐雜,工作量也在日益增大。普通科研機構已經難以負擔這樣的工作,于是,通過網絡來招募擁有某些特殊技能的人才參與項目研發(fā),以及向公眾分擔一些工作量成為了項目突破的關鍵所在。
盡管如此,西方國家政府很少干預教育和科研資源,評估指標和衡量標準掌握在民間科學團體手中,民主、平等、制約壟斷的學術氛圍和普通民眾的公民參與意識也在潛移默化地推動科研項目走向民眾階層。
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同樣也將廣泛地促進科技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