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生日將至,給他買點什么呢?
父親來這里3年了,背井離鄉(xiāng),只是為了照顧我的生活。親恩比天大。別人的父親會打牌,會抽煙,會到處游山玩水,會去廣場跳舞。他一樣不會。他幾乎沒有嗜好,除了勞動,成天忙忙碌碌,買菜做飯,洗衣服擦地板,像一臺永不疲憊的機(jī)器。
父親不僅過分勤勞,而且過分節(jié)儉。如果他早上出門,晚上回家,午飯都舍不得吃,頂多在街上買一個兩毛錢的饅頭。他寧肯胃疼,也不愿花錢心疼。他從不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總是拿著針線盒縫縫補(bǔ)補(bǔ)。
這種節(jié)儉起初是不得已,后來是習(xí)慣,現(xiàn)在已經(jīng)深入骨髓,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父親在農(nóng)村長大,17歲喪母,作為長子,他和他的父親要用幾畝薄田來養(yǎng)活五六個弟妹。吃飯時,最小的弟弟在飯桌上掉一粒米,就得挨上一耳光。草根湯、地瓜粥,一吃十幾年,吞噬掉孩子對美食的想像、對美的向往,胃和品位都在貧窮的潰瘍里先天發(fā)育不足。
后來他奮發(fā)拼搏,開店賺錢,送孩子上大學(xué),蓋起了四層的小樓房。但無論生活境遇怎么變,他只是愈加勤儉。
這種勤儉就像壓榨器,把父親幾乎壓榨到只有一個核:只干省錢的事和掙錢的事,只花萬不得已的錢。
我周末要去公園玩兒,他會說,我們以前從沒有周末!門票還要兩元呢。
我提水果回家,他會說,我們小時候沒有吃過水果,這水果比菜還貴!
……
我說,拜托,爸爸,你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xiàn)在金融風(fēng)暴,消費也是愛國!
父親眼睛一瞪,說,時代再怎么過去,我都是你爸爸!小輩都得聽長輩的!
我閉口。
多次“戰(zhàn)爭”下來,父親有所軟化,不再用節(jié)儉的標(biāo)尺要求他人,偶爾也去逛公園,給我買冬棗買核桃,但對自己仍舊一毛不拔。
這次父親的生日,我不會放棄嘗試。
前幾年的嘗試,都失敗了。
頭一年,我給父親封了個紅包,父親原封不動地把錢又存了回去。
第二年,我給父親買了雙品牌布鞋,父親至今沒有穿過。問起來,父親就說,今后回老家再穿!
今年,我想好了,就給他買個泡腳的木桶。他總是腳后跟疼,慢慢就愛上了用熱水泡腳。我看過中醫(yī)書,腳后跟疼是腎虛的表現(xiàn)。要帶父親去醫(yī)院,他堅持不去。
那就買個木桶吧。我在網(wǎng)上查詢,又去店里考察,買了一個香柏木浴足木桶,228元。這和父親的付出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只要父親身體舒坦,錢算個啥。
我把沉重的木桶提回家,放到他的臥室。父親回家后,視而不見。我嬉皮笑臉地問他喜不喜歡。他冷著臉說,我今后都不泡腳了成不成?
這是冷幽默?不,這就是我的父親。
父親到底沒有用那個古色古香的浴足桶,依舊用邊緣破損的塑料盆。我到底無法用物質(zhì)來取悅父親,只能用而立之年的順從來回報他的付出。
日子越來越少,但我還來得及想盡辦法,稍稍補(bǔ)償父輩過分辛勞的歲月……這也是一場博弈,將屈服于綿綿不絕的嘗試、耐心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