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施舍小恩惠者,大凡都不受人待見;說到接納小恩小惠者,大凡也會受人詬病。為什么?一般來講,施舍者可能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企圖通過這一行為過程,更便利地收獲或攫取一些自己想得到的東西。這不是明爭,是暗奪,它屬于使用“卑劣的手段”的范疇,因此,激起人們的憤慨和指責(zé)也就在情理之中,至于接納者,從心理角度和行為狀態(tài)來分析,都免不了有陰暗之嫌。別人的東西你為什么要拿?不該伸手時為什么要伸手?其實,一切都是貪念在驅(qū)動,而貪了小的便宜,則會讓心理防線逐漸失去平衡,以致最后成為施舍者的幫兇。至此,公正就會潰破,道德就會失守,當(dāng)然,我們社會培植起來的許多秩序也會變成一片“亂碼”。正是如此,小恩小惠之舉,在許多人心里就烙上了負面印記,甚至成了一大公害。老實說,這未必就沒有道理,由小恩小惠開始籠絡(luò)人心,到最后實施欺詐之道,形成俘虜之術(shù)的事例太多了。如果我們想舉例說明,真可謂多如牛毛,積如塵沙。就說生意場上,我們總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總希望在真誠、真心中完成一次次交易,但事實是我們無法操控這一切,且常常會在這一過程中陷落。比方說購置商品,賣者往往喜歡把買者稱之為“上帝”,賣者為了讓“上帝”心情舒暢,又總會施舍一些小恩小惠,諸如“買一送一”、“虧本拋賣”、“節(jié)日降價”等等,但等買者買回了家,卻發(fā)現(xiàn)皆為假貨、劣貨、冒牌貨。驚呼上當(dāng)之余,卻已身入陷阱,無力自拔了。這里,我們指責(zé)賣者無德,但也該給買者當(dāng)頭棒喝:小便宜貪圖不得,那是誘餌!其實,小恩小惠作為一種不良手段,何止在生意場恣意橫行,生活中的每個層面都可以窺探到它滲透能力的強大。前不久讀了一本書,書名叫《韓桂芝的雙面人生》。韓桂芝是誰?一個家喻戶曉的貪腐官員。如今,挖出幾個貪官不稀奇,但書中總結(jié)的韓桂芝“四個一”的行賄技巧,卻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即用一些“小恩小惠”去感動,用一場場“春風(fēng)化雨”去滋潤,用一點點“雞毛蒜皮”去接近,用一些“小禮小物”去俘虜。如此這般,施舍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直白里講,這些所謂技巧,其關(guān)鍵詞還是“小恩小惠”。至此,它對生活和人生的破壞性與顛覆性也就暴露無遺了。有句成語叫“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我們說“小恩小惠”就是這個“蟻穴”,恐怕也是較為恰當(dāng)?shù)摹?/p>
不過,我們要全盤地否定“小恩小惠”,且欲將它掃入拉圾箱而后快,其實也有失公允,也過于武斷。小恩小惠如何去用,用過之后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其實,是由一個人的品德來決定的。在形而下的品德的支配下,它可能釀成一場災(zāi)禍,而在形而上的品德的推動下,它又可能激發(fā)出幾許美好。其實,這樣的事例也很多,比方說某個家庭出現(xiàn)了天災(zāi)人禍,左鄰右舍捐出點錢財,這是“小恩小惠”吧?但它傳遞、表達的卻是一種愛心。如此“小恩小惠”,我們拋舍嗎?當(dāng)然不能。再比方說某位企業(yè)的總裁,總喜歡帶著員工在冬季賞雪,在春季踏青。這也算“小恩小惠”吧?但是,如果它能由此化解員工的工作壓力,有利于員工的身心健康和增加企業(yè)的凝聚力,這又有什么不好呢?對比起那些把員工當(dāng)牛使的老板,這位總裁不是更有人情味嗎?我們說無恩之威是強權(quán),而恩威并用不就是員工們所期待的嗎?如此“小恩小惠”,多多益善啊!
小恩小惠的妙處,也可以惠及婚姻的。一般來說,婚姻是激情的產(chǎn)物,而激情又是具有周期性的。這種周期性的出現(xiàn)有很多原因,諸如所謂的七年之癢、工作壓力等等,但如何讓婚姻總散發(fā)出春天一般的清新味道,其實“小恩小惠”也是一種不錯的選項。如果是生日,我們不忘給妻子獻上一束玫瑰花;如果是情人節(jié),我們不忘給妻子送出一盒巧克力……不錯,這是小恩小惠,但更是溫馨和溫暖。假若如此,能寵得妻子歡心,能換來婚姻美滿,我們有什么理由拒絕施舍這種小恩小惠呢?
小恩小惠是一種手段,它本身可能并無原罪,更多時候是人強加給它的。小恩小惠是否可以正本清源,其實,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