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汪文柏《陶器行贈陳鳴遠(yuǎn)》
汪詩中這一丸比珠玉還要珍貴的“陽羨溪頭一丸土”便是宜興的紫砂泥。江蘇宜興,古名“陽羨”,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靈,水土宜陶,砂壺宜茶。用這里的紫砂泥燒制的紫砂壺,歷來是愛茶之人的心儀之物。北宋蘇東坡?lián)窬右伺d時,“松風(fēng)竹爐,提壺相呼”,愛其茶、泉、壺,有“飲茶三絕”之說;明代李漁也有“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的贊譽(yù)。
宜興紫砂壺不似玻璃般晶瑩剔透,不似瓷器般光潔細(xì)膩,但它古雅樸拙,含而不露,暗合了中國文人的修身之道。宜興紫砂壺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為一體,體現(xiàn)著中國文人的綜合質(zhì)素。歷代文人愛紫砂,更愛將腹中文采、胸中意興都寄情于小小的紫砂壺中。紫砂壺被多情的中國文人譽(yù)為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fēng)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
紫砂壺的美,在于壺砂、壺色、壺形、壺款、壺章、壺銘以及其上的繪畫、書法、雕塑、篆刻,更在于它將這諸多形式融合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而一把上好的紫砂壺,它的銘刻又往往切茶、切水、切壺、切情,可謂天作之合,美妙絕倫。
這就是紫砂之美,這就是紫砂之韻……
紫砂壺的美會讓那些嗜壺者“不見則已,一見愛不釋手;不集則已,一集終生不休”,本期紫砂專題的作者中可能就有這樣的“壺癡”,且聽聽他們對藏壺的見解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