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玉米皮向來是用來作燒柴和漚糞的,然而就是這種廢料,在一位七旬老者手中,竟然神奇般地幻化成一幅幅色彩繽紛、意境幽遠的藝術(shù)品——玉米皮粘貼畫!
這位化腐朽為神奇的老人名叫劉懷信,今年已過七旬,是遼寧省臺安縣的一名退休教師。
臺安縣的工藝品加工業(yè)歷史悠久,當(dāng)?shù)剞r(nóng)民將柳條、玉米皮、麻線等尋常物什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出口到國外,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產(chǎn)業(yè)。
退休在家的劉懷信有一次到附近的親友家中去串門,看到親友全家人正在家中制作工藝品,染上色的玉米皮剪下的邊角余料扔得滿地都是。劉懷信看見普普通通的玉米皮染上色、三粘兩剪,便成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工藝品,非常驚訝和好奇,于是便將扔在地上的那些邊角余料玉米皮要了回來。到家后,他把這些厚薄不均、顏色不一的玉米皮仔細端詳一番,發(fā)現(xiàn)玉米皮紋路很具有美感,而且染上色后,層次分明,更加嫵媚動人。于是,他試著用這些邊角余料拼拼剪剪,又粘粘貼貼,做成了一幅別致的玉米皮粘貼畫。從此潛心鉆研。
他把自己關(guān)在小屋里,守著一堆玉米皮天天琢磨:玉米皮厚薄各異,紋路清晰,著色后層次感較強。為了凸現(xiàn)玉米粘貼畫的獨特魅力,在作畫前,劉懷信要根據(jù)畫面的內(nèi)容而對厚薄不均的玉米皮做一番遴選,然后再將合適的玉米皮染上不同的顏色,裁剪出各種形狀的圖案,再用襯托、重疊等手法將碎圖粘貼到一起;爾后,用玻璃將整個畫壓平、晾干、裝裱起來,一幅幅光彩奪目的藝術(shù)品就這樣誕生了!
如今,劉懷信的玉米皮粘貼畫已成為臺安地區(qū)的“民間一絕”,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部分粘貼畫作品還被外國友人高價收藏。
(責(zé)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