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一向沒有美劇熱,要論原因——我們不討論大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只從作品看來,其實大多數(shù)的它們不比美劇差——不過它們的好,好在四平八穩(wěn)與精雕細琢,也就是說,不夠刺激,不夠一瞬間引人入勝。
大多數(shù)的英劇,就像英式下午茶,不是用來看,而是用來享受。就好像欣賞一個從內(nèi)美到外的美人,她年紀不算小了,所以她的美,不在姣好的容貌,而在不凡的氣場,一種迷人的出場藝術(shù)。
商業(yè),不勢利
比起美劇的純商業(yè)化運作,英劇要文人氣很多。表現(xiàn)在,它的開始結(jié)束不受收視率的影響,也就是說,不管收視率的高低,電視臺覺得好一定會播放下去。
英國最大最有名的電視臺是BBC,BBC有很強大的制作團隊與簽約演員,多為迷你劇和電視劇,偶爾也會出品電影,會請來當紅的電影明星主演。比如最新一部BBC電影《明亮的星》,由《鋼琴課》的導(dǎo)演坎皮恩執(zhí)導(dǎo),當紅演員本·威士肖和艾比·考尼什主演。對于很多人來說,看到片頭BBC的標志對這個作品就有了信心。
BBC以外,還有一些電視臺例如ITV、Channel4、Five,相比起來,這些電視臺要顯得不那么“嚴肅”一些,他們的運作模式大都與BBC相差不遠,電視臺投拍,專業(yè)制作班底打造。近些年運作模式越來越向美國靠近,更加市場化。比如近兩年大紅的《皮囊》,第四季時就換了一家電視臺播放,而最近美國還買下了它的翻拍版權(quán)。
可以說,英劇商業(yè),但是不勢利。
古典劇為根,種類豐富
當然,不要以為英劇都很老套,其實它種類之豐富一點也不輸美劇。
分類一是BBC古典劇,它們最適合用來入英劇的門,而最常見形式是名著改編。比如《小杜麗》、《克蘭弗德》、《雀起鄉(xiāng)到燭鎮(zhèn)》、《奧斯丁的抉擇》、《傲慢與偏見》……英式優(yōu)雅的氣質(zhì)、克制的教養(yǎng)、理性的傳統(tǒng),當然,還包括它的某些狹隘觀念,一并以最豐富細膩的方式出現(xiàn)在這些劇中。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倫文化——這的確是一個有歷史有傳統(tǒng)的國度。
分類二是現(xiàn)代推理劇。世界上最著名的偵探就是個英國人(福爾摩斯),所以英國的推理劇一直以來層出不窮。光是《福爾摩斯》的連續(xù)劇就拍了好幾個版本,要是覺得美國才拍的那個小羅伯特·唐尼版的福爾摩斯不地道,大可找英劇來看。當然,美劇作為推理劇的后起之秀,的確在構(gòu)思上更精湛,比如《犯罪心理》和《犯罪現(xiàn)場》。英劇的推理劇則姿態(tài)更為輕盈,也就是說,不那么嚇人。歐洲人的心機的確沒那么深,懸疑的氣氛也不夠懸疑,所以喜歡重口味的一定會覺得不夠變態(tài)不過癮,英式推理劇可算推理劇中的小清新。但除了故事,她們的好看還在于那優(yōu)美的英國現(xiàn)代風情,英式生活方式的精致還原,只叫人覺得心曠神怡。英國的偵探更像一個藝術(shù)家,破案對于他們來說,是藝術(shù),而非工作。這類劇有:《馬普爾小姐探案》、《大偵探波羅系列》、《福爾摩斯探案集》、《福利斯特探案集》、《救世殺機》、《墨菲定律》……
分類三是情景喜劇。英國的搞笑劇其實歷史悠久,最為著名的就是那個“憨豆先生”了。其他還有《臨時演員》、《IT群英》、《布萊克書店》、《小不列顛》、《冤家成雙對》……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樂方式,如果小人物還有一個前綴詞是“英國”,那么就更有意思了。眾所周知英國人相對歐洲其他民族的人要嚴肅許多,當他們幽默起來,也總是格外“賤”一些。當然,觀看英式情景劇還有一個好處,可以了解更多英國及其歐洲的現(xiàn)代文化。最近很紅的《米蘭達》里就有這么一個情節(jié):米蘭達對她媽媽打招呼:“嗨,媽媽!”媽媽則回答:“不要那么熱情,我們又不是西班牙人!”
分類四是青春時尚劇,代表作是最近紅透半個地球的《皮囊》。本劇《大武漢》曾介紹過,而它如今已經(jīng)出到第四季,美國也正在翻拍它。這類劇一是好看,從演員到服裝,二是現(xiàn)實。畢竟90后都已長大成人,他們開始成為影視作品的主角,而尺度,也越來越寬。其他的同類劇有《中間人》、《飛天大盜》、《星級酒店》……只是它們的主角不是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