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通過課堂上時刻發(fā)生的行為和互動所進行的相互影響,相互溝通的活動。其不可預測性及不確定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課堂“意外”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更需要一種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只有教師不再過多地受完成教學進度和課時壓力的限制,才能更多地根據(jù)當時的課堂情況“即席創(chuàng)作”,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靈活處置教學預設,激發(fā)學生思考,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捕捉到“未曾預約”的課堂精彩,實現(xiàn)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
下面通過本人的課堂反思來探討如何利用課堂生成,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在高三試題講解課中有這樣一題:
一只雌蜂與一只雄蜂交配產(chǎn)生F1代,F(xiàn)1代雌雄交配產(chǎn)生的F,代中,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種,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種,則親本的基因型是( )
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
學生分析這類問題會感到非常棘手,其實學生只要理解雄蜂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知道雄蜂只含一個染色體組,而自然界中絕大多數(shù)的動物是二倍體的。我希望學生能從染色體組的角度更深層次的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便提問:一個染色體組就含有生物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全部遺傳信息,可以控制生物性狀,為什么自然界中幾乎全部的動物是二倍體的?有什么意義呢?
我預設的答案有:①從受精作用看,如果母方得到是A(正?;?,而從父方得到的是a(異?;?,子代依然可以表現(xiàn)正常。②在生物的變異中,如果發(fā)生的是隱性突變也不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活。③兩套遺傳信息是有性生殖的基礎,通過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子代可以產(chǎn)生更多的變異。因此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進化中就更能適應環(huán)境。
然而學生有不同的解答,下面是部分學生解答。
學生1:如果是兩套遺傳信息,就意味著父母各給一套遺傳信息,這兩套遺傳信息結合成子代。如果是一套遺傳信息的話就不能進行有性生殖了。如果個體含四條染色體,在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配子時,卵細胞含1、2染色體,而精子必須含3、4染色體,這樣受精才會保證有全套遺傳信息,如果精子也是1、2染色體,受精卵就少了3、4染色體所攜帶的遺傳信息?!?/p>
教師:你是這樣想的(我意識到這個學生沒弄清楚減數(shù)分裂的本質。但也沒有細究。然后就問),其他同學有什么不同的解釋嗎?
學生2:……
反思這段課堂教學,覺得對學生1的回答處理欠妥,改進如下:
教師反問:三倍體香蕉為什么不育?(提示學生無同源染色體不能減數(shù)分裂)
教師再問:雄蜂合同源染色體嗎?能正常減數(shù)分裂嗎?
學生:不合(說明減數(shù)分裂的本質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雄蜂不能正常減數(shù)分裂。(雄蜂是如何減數(shù)分裂的?學生此時渴望了解)
教師:單倍體雄蜂的精母細胞也經(jīng)過兩次連續(xù)的細胞分裂——減數(shù)分裂。第一次分裂時出現(xiàn)單極紡錘體,僅在細胞的一極擠出一個無核的細胞原芽體,不發(fā)生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第二次分裂時則按正常的方式進行,但這次實質上相當于一般的有絲分裂,而不是真正的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結果每一個初級精母細胞形成兩個精細胞,各有原來的單倍體染色體數(shù)。
我們來解決剛才的問題。雄蜂是由親代雌蜂產(chǎn)生的卵細胞直接發(fā)育而來,雌蜂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所以通過F2代的雄蜂的基因型,可推知F1雌蜂的基因型為AaBb,再由F2雌蜂和雄蜂的基因型,可推知F1雄蜂的精子基因型為ab,可知F1雄蜂為ab,依此類推,可知,親本雌蜂為aabb,親本雄蜂為AB。
反思當時的課堂教學,如何利用好學生的意外解答,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其一、教師要調整面對課堂意外生成的心態(tài)
預設和生成是一對矛盾,課堂上會不斷產(chǎn)生始料未及的意外。比如在提問時,教師希望學生能答對自己預設的答案,而當學生提出的新的“意外”答案,教師往往不能很好地對待,此時教師要端正心態(tài),以學生為中心,耐心細致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分析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從而作出積極而有針對性的反應,巧妙地將“意外”納入到教學當中。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精彩。
其二、教師要不斷地反思,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師應當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勤于教學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教學反思不是簡單的回顧,它強調教師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課堂,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其三、捕捉課堂“意外”,“生生互動”解難題
課堂上的有效交流,不僅是師生之間的思維的互動,也是學生之間展示思維的活動,并與他人分享溝通的過程。在有些“意外”回答中,如果教師一時還沒想好如何評價,可以請其他學生先評價,學生的想法可能會對教師有所提示,并能為教師爭取思考的時間。同時可抓住學生爭執(zhí)焦點,營造交流氛圍,然后讓不同意見的學生分別講述思維過程,引導他們分析哪種思路更合理,從而找到解題思路。雖然學生的思維剖析不及教師講解簡潔明了,但更有利于相當水平的同學理解。便于全體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促進有效教學。
小結:教學過程既是知識、信息傳輸反饋的過程,也是精神、智慧、情感交流融會的過程。當教師面臨課堂意外生成時,首先要端正思想、改變思維方式;其次要巧妙地運用教學機智,同時又能有意識地將“素質教育”的諸種元素貫穿進去,使課堂意外轉化為天賜的教學機會。再次做學生忠誠的傾聽者,分享他們的思維火花,營造出和諧課堂氛圍,讓教學活動成為生成教學智慧和增強實踐能力的過程。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