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細雨綿綿,周遭十分寧靜,我端坐在福州石鼓名山松濤樓辦公桌前,獨享著雨中風(fēng)景,陶醉于窗外傳來的松濤聲聲。憶起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感到自己工作在名山名寺也算是得天獨厚。石鼓名山是國務(wù)院命名的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千年古剎涌泉寺為全國漢族地區(qū)重點寺廟,臺灣四分之三佛教的祖庭。桌前擺放的電腦反復(fù)播放著毛阿敏演唱的歌曲《歷史的天空》:“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歌有靈犀一點通。
石鼓名山與臺灣佛音相連。近年鼓山涌泉寺舉行大型法會,臺灣名僧法師多達六百之眾云集鼓山,拜謁祖庭,談經(jīng)論道。此時我坐擁鼓山,不禁懷想起了記憶猶新的臺灣,懷想臺灣的九份,懷想臺灣九份的陶笛聲……
記得赴臺期間那天傍晚,臺北旅行社的胡導(dǎo),把我們福州旅游交流分團的大陸同胞帶到了臺北的一個地方。他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就叫九份,臺灣歷史上曾經(jīng)繁榮輝煌、沸沸揚揚的九份。它曾是臺灣的淘金中心,輝煌過近百年。九份坐落在臺北縣瑞芳鎮(zhèn),是一個環(huán)山面海的山城小鎮(zhèn),一個曾經(jīng)充滿故事與輝煌的小鎮(zhèn),也是一個如今人們懷舊的好去處,特別是文人、藝術(shù)家向往憧憬的地方。
據(jù)《臺北縣志》記載,清朝初年九份陸路尚未開通,一切物資供應(yīng)均由海路運作,由于村落中有九戶人家,所以購物送貨時均要備上“九份”,久而久之,“九份”便成了這個地方的地名。清光緒年間,人們在九份發(fā)現(xiàn)了金脈,于是原來人口稀少、平靜荒蕪的小山村,忽然間就熱鬧繁榮起來了。數(shù)以千萬計的淘金工舍棄家鄉(xiāng),蜂擁而至,頓時聚集了三四千戶淘金人口。這座黃金小城,聚落人口最高時達四五萬。淘金工每天錘擊山體,采集金沙,然后到溪谷中反復(fù)淘洗,搜集殘留于指縫中的沉淀的屑末。日本人占領(lǐng)九份后,在原淘金工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一些新淘金工,他們是一些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的英國軍人及其他盟國軍人,成為這里淘金的新奴隸。日本人不但要他們淘金采砂,從肉體上壓榨他們,而且要他們效忠天皇,從精神上奴役摧殘他們。那時大量黃金被輸往日本,九份的產(chǎn)金量達到巔峰,最多時是以噸來計算的,金礦含金量最高達九成以上。入夜從海上遙望九份聚落,山城燈火輝煌,燦如天上的街市,時人稱之為“亞洲金都”、“小香港”。
九份因生產(chǎn)金礦而繁榮興盛,也因為金礦開采殆盡而沒落衰退。沒有不散的筵席,也沒有不空的金山。百年金都百年淘金夢。九份的金山終因金脈的枯竭而褪色,喧鬧的小鎮(zhèn)復(fù)歸平靜。但是九份獨特的鄉(xiāng)土魅力,和歷史天空的悠遠韻味仍然散發(fā)出誘人的魅力。特別是每年都有許多畫家、雕塑家、陶藝家聚集在九份山城,緬懷過去,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時至1990年,臺灣著名導(dǎo)演侯孝賢執(zhí)導(dǎo)的電影《悲情城市》,以九份為背景,獲得威尼斯大獎,使九份又重見光芒。2001年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取景九份,那神秘少女的街道使九份知名度再度高漲。
對九份淘金夢取而代之的是九份的山城美景和九份老街。
走進九份,首先迷人的是山海風(fēng)光。九份攜高山屏障,與基隆山遙遙相望,面對遼闊的太平洋,藍天白云,碧海青山,如詩如畫。
九份的懷舊景觀主要聚集在基山街、豎崎路及輕便路等街道。天色漸晚,細雨不絕,我們沒有那么充裕的時間和悠閑的心情閑庭信步,在舊道口下車后,就只能先奔九份最熱鬧的基山街。基山街,又名“暗街”,為九份的主要街道。大部分的商家都聚集在這里,擁有很多風(fēng)味小吃。雨天的“暗街”更暗了。但是仍然人流如潮,摩肩接踵,但絕無叫賣和音樂的喧鬧聲。門埕、女兒墻以及覆了柏油的屋頂因自然環(huán)境需要衍生了特別景觀。行走時你往往感覺像走在住家的屋頂上。我們這些雨中的旅人腳步匆匆。這里房屋緊挨,店門相對不過三米,不見天日,屋檐交接處,旅人擠擠挨挨,有時不得不合攏雨傘,淅淅瀝瀝的梅雨從屋檐縫隙處落下,落在旅人頭頂、衣裳上……
街道兩旁有百余家小店面,傳統(tǒng)小吃、民藝店,應(yīng)有盡有。小吃是城市性格的風(fēng)味符號。滿街飄香的著名小吃,包括香口有勁的賴阿婆芋圓,古時風(fēng)味的阿蘭草粿及草籽粿,軟嫩外皮的紅糟肉圓……悲情城市菜館與阿妹茶酒館是在電影《悲情城市》中出現(xiàn)過的代表性懷舊小吃店,餐桌老式古樸,特別是悲情城市小吃店門口張貼著許多有趣的臺灣俗話諺語,店內(nèi)陳設(shè)著各種各樣的老式拙樸家具。你可以隨著人流慢慢地走,細細地看,喜歡什么就停下來問問價錢,人多卻無嘈雜之聲,令我們五官開放,色香味俱全,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
基山街內(nèi)有很多舊式紀(jì)念藝術(shù)品。九重町客棧就是九份舊式建筑中的佳作,橘黃色燈光給人以懷舊的印象。尤其令人駐足聆聽的是聲聲陶笛。那古樸動人的音色音韻,正好襯托出九份歷史的滄桑悠久。我原以為陶笛就是中國的陶塤,就是作家賈平凹先生作品《廢都》描寫的西安古城的塤。后經(jīng)請教專家,其實不然。原來陶笛是源自意大利的一種吹管樂器,狀似潛艇,有哨口,十按孔,通常用陶土燒制而成,使無形的泥土成了有形的胚胎,卑微的泥土成了高貴的藝術(shù)。陶笛外形輕巧,攜帶方便,音色優(yōu)美,指法單純,小顆的聲音清脆響亮,大顆的音色低回婉轉(zhuǎn)。臺灣式陶笛,常規(guī)的形狀像一個水滴或心形樣式,也有各種變形的陶笛品種。臺灣的子雷先生和游學(xué)志先生對臺灣陶笛文化發(fā)展貢獻很大。循著陶笛笛聲,我們來到陶笛專賣店。那藝術(shù)短笛聲聲入耳,低回婉轉(zhuǎn),如訴如泣,撼動人心。據(jù)說陶笛店里那吹奏陶笛的藝人剛獲得藝術(shù)金獎,門口和墻上掛著耀眼的獎牌獎匾,店主藝人正如癡如醉地陶醉于陶笛聲中呢。
豎崎路是九份獨特的“豐”字道路,是九份絕無僅有的階道——有一條漫長的石階梯,在早期是重要的交通與補給路線。這里有很多舊式建筑,茶館和咖啡店聚集。走在豎崎路上,聽著臺灣歌手陳綺員的歌曲《九份的咖啡店》,感到特別心曠神怡。茶坊酒肆大多通透著大窗戶,窗外是電影長鏡頭般蜿蜒不絕的山巒,氤氳著藍色煙嵐,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交相輝映。露臺外可以看到九份最著名的建筑——全臺灣最古老的升平戲院,還有廟中廟“福山宮”,“五番坑”礦坑。九份有大大小小的金礦坑80多個,坑道猶如蜘蛛網(wǎng)般四通八達,還有礦業(yè)博物館等,均反映百年前九份的輝煌。
九份沒有賓館,也沒有酒店,但卻有很多可供住宿的民居。選擇一個面海的房間住下,夜闌人靜,倚窗觀賞那漁火閃爍的美麗港灣,可享受山城夜晚的寧謐,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溫馨,淡化游子羈旅的寂寞與孤獨。
我此時在鼓山上思緒綿綿,懷想臺灣的九份?!稓v史的天空》低回婉轉(zhuǎn),懷舊的陶笛聲再一次縈繞在耳……責(zé)任編輯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