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樹皮文化在中國北方狩獵民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考證,樺皮文化為高緯度諸民族所特有,它產(chǎn)生于遙遠(yuǎn)的洪荒時代。直到本世紀(jì)上半葉,我國境內(nèi)的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還在生產(chǎn)生活中沿用,在文化人類學(xué)上有“活化石”之譽。鄂倫春和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樺皮制品的能工巧匠。他們?nèi)巳硕寄苡脴迤ず婉R尾或狍、鹿、犴筋捻成的線縫制各種所需用品,并在上面雕繪上各種花紋圖案。所制的樺樹皮器皿有碗、盆、火柴盒、水桶、針線盒、筷子盒、樺樹皮簍、樺樹皮船及撮羅子等。其形大小各異,裝飾風(fēng)格獨特。裝飾紋樣有幾何紋、動物紋、花草紋三種。幾何形紋飾,多水波紋、丁字紋、云卷紋、雙十紋、單回紋、雙回紋、半圓紋。形成獨具風(fēng)采的裝飾帶和適合紋樣,顯得花紋繁密,意曲甚佳。裝飾枝多為壓花、畫花、劃花,刻花和點刺花為主?;ú菁y和馴鹿紋在敖魯古雅狩獵鄂溫克人樺樹皮器皿裝飾中更顯風(fēng)格。此外,還有很多用途各異的樺樹皮制品,如用樺皮制作滑雪板(鄂倫春語“親娜”),用樺皮制的狍哨,仿狍崽的叫聲,誘獵母狍,和樺樹皮搖籃,樺樹皮做的神像等。
撮羅子
大興安嶺的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有一種適應(yīng)游獵生產(chǎn)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樺樹皮建筑形式,俗稱“撮羅子”,“撮羅子”外形如圓錐體,傘狀結(jié)構(gòu),用樹桿搭成傘狀骨架,底部是圓形。夏天圍長短不等縫合而成的長方形條狀薄樺樹皮,在傘狀的頂部留有氣孔。冬天則在樺樹皮上覆蓋獸皮御寒,門上則掛獸皮擋風(fēng)。
撮羅子的選址,是在地勢較高,陽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處。其搭造方法是用三五根約碗口粗細(xì)的木桿,相互交合搭成上聚下開的骨架,然后再用30根左右木桿搭在骨架之間捆綁固定,在南面(或東面)留出門,即基本成型。
木桿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還要覆蓋才能遮風(fēng)擋雨。按照季節(jié)的不同,分別用樺樹皮、草簾子和犴,狍等獸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層壓一層的圍子,綁在木桿上,門簾則夏用草或樹條編,冬用狍皮做成。撮羅子內(nèi)的空間,高約一丈,地面直徑一丈二三尺至一丈六七尺。如門向南開,則在室內(nèi)北、東、西三面搭設(shè)供人起居坐臥的鋪位。有的是用干草和樹皮直接鋪在地面上,更多的則是在約一尺高的森架上鋪木桿木板,上鋪草席或皮子,可以更好地防寒防潮。鋪和門之間的中央空地,是燒火取暖做飯的地方。
撮羅子不僅樣式原始,而且其使用風(fēng)俗也帶有許多古老觀念的色彩。撮羅子內(nèi)的方位是有不同等級區(qū)別的。北面(正面)是安放神位之處,最為尊貴。平時只有男主人和男性貴客才能在北鋪坐臥、如果供人起居,也只能是家中長輩,有的民族甚至規(guī)定,只有喪偶的男性長輩才能睡在北鋪,如果夫妻都健在或夫亡妻在,則只能睡在右邊的鋪位,此外。家中的主婦和未婚女孩允許到北面神位前,而其他已婚婦女則不能,因室內(nèi)中央是火位,她們不可以越過,火位兩邊的位置以右為上,兒子婚后與父母同住時,小兩口只能住左鋪,而且睡覺時應(yīng)是男在北婦在南。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是以北為尊,以男為尊。
樺皮船
用樺樹皮造船,是北方狩獵民族的一種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鄂溫克族稱“佳烏”。樺樹皮船在樺樹皮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豐富和發(fā)展了北方狩獵民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樺皮船窄而長,一般寬不到一米,長約五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兩頭翹起的骨架,用大張沒有孔洞的樺皮做船底和船幫。全船不用一根鐵釘,而是用松木削成釘,用以加固各部位。這種船可乘坐二三個人,用單槳劃行即可。劃行時聲音極小,劃著它出獵,有利于接近獵物,捕獲野獸。樺皮制品制作簡單,結(jié)實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而又?jǐn)y帶輕便。一只長長的樺皮船,一個人即可遇水渡之,上岸負(fù)之。樺皮船用途一是作為魚船,用來水上捕魚。二是作為狩獵工具。夏季夜間,鄂溫克族人乘著樺皮船隱蔽河邊,當(dāng)獵物到來時,將頭全部伸入水中時,獵人即快速劃船。用扎槍刺獲獵物。三是作為戰(zhàn)斗工具。清代八旗邊卡士兵巡邏時用以渡河,順流船速每小時約50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