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鹿鄂溫克人是我國鄂溫克族的一支,人口不足200人(鄂溫克族總人口近三萬人)。解放以前從事農(nóng)耕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倫”;游牧于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通古斯”:使用馴鹿游獵這部分鄂溫克人被稱為“雅庫特”;解放以后經(jīng)過民族識別,通稱為鄂溫克族。
歷史傳說中也曾記載使鹿鄂溫克人是野生馴鹿的早期馴化人之一,被稱為“森林之舟”的馴鹿是他們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更使這個民族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使鹿鄂溫克人就在北緯51°以北,53°以南,以52°為中心,東京122°以西,120°以東茫茫如海的大興安嶺地區(qū)狩獵。這里交通不便,是尚未砍伐的原始密林地區(qū),也是高原藻澤地帶。野獸,野禽,野生植物種類繁多,獨有馴鹿的主要飼料:苔蘚類植物,還有數(shù)種草木和菌生物,是稀有的天然馴牧場和獵場。他們守著山林靠打獵為生,也飼養(yǎng)馴鹿,以“撮羅子”為家,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過著共同狩獵,平均分配與世隔絕的淳樸生活。同時也造就了他們勤勞勇敢,熱情奔放的性格。使鹿鄂溫克人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沒有文字,但夾雜俄語詞匯。在信仰方面他們和鄂倫春人很相似,都信奉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對火也敬重。所不同的是沙俄勢力東侵以后,東正教對使鹿鄂溫克人產(chǎn)生很深的影響。
每年東正教的“帕斯克(復活節(jié))”,使鹿鄂溫克人也到教堂做禮拜,新生嬰兒要到教堂接受洗禮,起俄式的名字。使鹿鄂溫克人的墓地也跟俄羅斯的非常相像,插有木制十字架。他們的撮羅子里敬奉的“瑪魯神”就是東正教的耶穌像。雖然使鹿鄂溫克人接受的是東正教的宗教形式,但是在他們的宗教觀念中仍然以原始宗教為主流。
“瑪魯”是祖先神的意思,每個“烏力楞”都有,平時“瑪魯”神掛在撮羅子后面的樹上,有時也掛在撮羅子里面對門的“瑪魯”席的上方,而這些地方都是不允許婦女接近的。到了60年代政府為了扶持鄂溫克獵民,從1961年開始收購馴鹿鹿茸,從此鹿茸的收入是使鹿鄂溫克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1965年,鄂溫克獵民遷到敖魯古雅河畔安家,成立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鄉(xiāng),部分人實現(xiàn)了定居。2003年使鹿鄂溫克人以生態(tài)移民的方式進入市郊的新定居點,禁獵也隨之來臨,但是失去森林和獵槍使部分使鹿鄂溫克人不能適應離開森林的生活,且圈養(yǎng)馴鹿的飼料問題沒有解決好,這樣隨著馴鹿一部分獵民又回到山林,重新開始了傳統(tǒng)的生活,他們被稱為“最后的狩獵部落”。這樣一群不足800頭馴鹿,一個不足200人的群體,依然保留著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隨著鹿鈴聲的遠逝,這個“微弱群體”——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引起了全世界的民族人類學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