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由于缺乏現(xiàn)代工業(yè)基礎,俄軍及早期的蘇軍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基本都需要進口。在蘇共奪取全國政權后,決策層決定實現(xiàn)軍用裝備的國產化,并為之投入巨大精力。美制M1911手槍的蘇聯(lián)克隆版——托卡列夫TT-30/33系列手槍,就出產于這一時期……
托卡列夫小傳
托卡列夫于1871年出生在一個哥薩克家庭,其幼年在羅斯托夫的哥薩克駐軍軍營中度過。他幾乎未接受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但從小就對機械和技術非常著迷。1885年,托卡列夫接受了當?shù)伛v軍司令部開辦的職業(yè)教育,并作為學徒進入鍛工車間實習。一年后,他就在機械方面展現(xiàn)出驚人的天賦,于是被送到新切爾卡斯克軍事技術學校深造。托卡列夫不負眾望順利通過了考試,學習槍械制造。畢業(yè)后被分配至第12哥薩克騎兵團,成為一名槍械修理兵;不久后,又作為預提干軍官學員參加了準尉軍官軍校的學習。1907年,新任一級準尉的托卡列夫來到俄輕武器設計師向往的殿堂——位于列寧格勒奧拉寧巴姆的軍官射擊學校學習。在那里,他接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自動槍械,并以此為起點開始了輕武器的設計。1908年,托卡列夫的第一件作品設計完成。1913年,他進入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監(jiān)制槍械。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徹底改變了他按部就班的生活,期間他作為軍械軍官直接參戰(zhàn),直到1916年才又回到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
一戰(zhàn)后,蘇維埃革命勝利,托卡列夫和他后來的良師益友費德洛夫一起于1920年進入圖拉的TsKB-14設計局,從事槍械的相關工作。在這之后的20多年里,托卡列夫共設計出自動/半自動步槍、卡賓槍、沖鋒槍、手槍等總計達27款槍械。1944年,為表彰他對紅軍武器設計的功勛,蘇聯(lián)政府為他頒發(fā)了二等蘇沃洛夫勛章;此外,他還獲得一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四次列寧勛章、兩次紅旗勛章和斯大林獎金。1968年,托卡列夫在家中病逝,享年97歲。
TT-30前身——M1930艱難出世
1928年,炮兵工業(yè)委員會為蘇聯(lián)紅軍挑選各類槍械時,托卡列夫也帶著自己設計的輕機槍參與了競選。但由于他在輕機槍設計方面缺乏經驗,其槍械存在結構過于復雜、易發(fā)生卡彈等故障而最終被淘汰出局。一年后,托卡列夫吸取教訓,決定揚長避短設計自己更為拿手的手槍,于是M1929手槍誕生了。該槍分兩種型號,一種是大型戰(zhàn)斗手槍,還有一種是小型自衛(wèi)手槍。兩款手槍均配用7.62×25mm手槍彈。M1929大型戰(zhàn)斗手槍由于彈匣容彈量達22發(fā),故將彈匣采用輕機槍彈匣那樣的微彎設計。但這種大容量微彎的彈匣使得握把的設計處于尷尬的境地——為適應彈匣的形狀,不得不將握把設計成向前傾斜的式樣,從而導致持握不便。除了怪異的握把外,該槍330mm長的槍管及其術質前護手也極反潮流,但卻賦予了它堪比沖鋒槍的戰(zhàn)斗性能。至于小一號的M1929自衛(wèi)手槍則是M1929戰(zhàn)斗手槍的緊湊版,但其槍管長達180mm,也較普通手槍槍管長;該槍取消了木質前護手。
經過數(shù)輪挑選,兩種型號的M1929手槍均存在人機工效差、故障率高、體積大等缺點,需要重新進行修改和完善。
但托卡列夫并未再在M1929手槍上下功夫,而是重新開始了新一輪設計。他當時意識到借鑒經典設計是推出優(yōu)秀手槍的捷徑。當時,半自動手槍領域基本是歐、美制手槍的天下,因此通過仿制歐美手槍而開發(fā)出適合蘇俄紅軍使用的手槍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在這樣的設計思路下,他首先以美制柯爾特M1900手槍為藍本,并綜合了自己設計的M1929手槍的特點,設計出一款新的戰(zhàn)斗用手槍,但此“混合”產品并不成功。
次年,托卡列夫將目光轉向了著名的斯太爾M1912手槍。不過,托卡列夫為新仿制的手槍重新設計了一套擊發(fā)機構。該擊發(fā)機構需要在握把內安裝較長的擊錘簧,但由于當時手槍彈長度和體積都較大,握把內根本沒有空間布置這樣的彈簧,因此不得不將其掛在擊錘組件上。此次模仿雖較前次成功,但仍不令人滿意。
其后,托卡列夫又以勃朗寧設計的M1911手槍為基礎仿制成M1930手槍。M1930手槍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復進簧纏繞在槍管上、外形類似FN M1910手槍;另一種的復進簧與M1911手槍一樣位于槍管下方——這就是一代名槍TT-30的前身。
托卡列夫發(fā)現(xiàn),以往供彈部分的故障多出在彈匣口部,那里長時間承擔較大的壓力,輕微的變形和扭曲即可導致槍械性能不可靠。托卡列夫吸取了這些經驗,采用高強度的鋼板制作彈匣口部,并將其與彈藥接觸的表面磨光以減少卡彈故障。M1930手槍并未設計M1911手槍那樣的手動和機械兩套保險機構,而是取消了手動保險,只保留了擊發(fā)機上的機械保險。另外,M1911手槍上擊發(fā)機和擊錘上的三根彈簧也被簡化成兩根非對稱彈簧。M1930手槍的分解也極簡單,分解后的零件不超過40個,沒有多余的銷釘和螺絲,一切都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
中標再改進
1930年6月25日~7月13日,紅軍軍事委員會進行最后一次手槍挑選性試驗,以最終確定紅軍軍官配備的手槍。參選的手槍包括托卡列夫M1930手槍、科羅文的TKB-160式手槍和普里諾特斯基設計的手槍;此外,還挑選了來自各國生產的手槍,如M1895轉輪手槍、毛瑟C96手槍、魯格P08手槍等在內的14種名槍作為參照和對比。
每支槍各發(fā)射500發(fā)槍彈進行常規(guī)條件和極端條件下的射擊,設置了最惡劣的環(huán)境,如沙塵、泥漿、雨水、過分潤滑、無潤滑等,每支槍在完成上述條件下500發(fā)彈藥的射擊后,經簡單維護后立即開始1000發(fā)彈藥的可靠性射擊試驗。在經過殘酷、嚴格的試射考驗后,軍事委員會最終宣布由托卡列夫設計的復進簧位于槍管下方的M1930手槍勝出,成為未來紅軍配備的制式手槍。
M1930手槍雖然勝出,但也并非毫無缺陷,軍事委員會對該槍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提高射擊精度,改進瞄具,在擊錘組件上增設保險凹口以增加額外的保險功能,降低扳機力等。
托卡列夫根據(jù)這些改進意見對M1930手槍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為減小扳機力,必須弱化扳機簧和擊發(fā)阻鐵簧的簧力。但擊發(fā)阻鐵簧彈性的削弱又造成另一個問題,即阻鐵上端待發(fā)面及其尖端不能很好地扣合擊錘上的保險卡槽和待發(fā)卡槽。特別是在擊發(fā)時,擊發(fā)機的震動有可能使保險桿旋脫正常位置,造成擊發(fā)機故障。為解決這一問題,托卡列夫獨創(chuàng)性地將保險桿與擊錘傳動桿用銷釘連接而構成一個整體。為增強這種單一保險的可靠性,托卡列夫用減小擊發(fā)機和擊錘保險各部件的公差、使各部件更緊密接合以增大摩擦力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他還重新設計了M1930手槍的擊錘結構,由雙頭改為單頭,減小了擊錘的質量。早期7.62mm手槍彈的底火藥敏感性較低,需要質量較大的雙頭擊錘賦予擊針更大的能量;但在M1930手槍服役的時代,底火藥的性能已大有提高,無需再用這種雙頭擊錘,另外,擊錘質量過大,還常常造成擊針擊穿底火而導致故障。新替換的單頭擊錘質量較小,且易于生產。
1930年12月23日,軍事委員會決定對修改后的M1930手槍進行最后一次冬季野戰(zhàn)試驗,日期定在1931年1月7日。試驗選在莫斯科附近的射擊場,當時,蘇聯(lián)紅軍的很多高級軍官都到現(xiàn)場觀摩,M1930手槍也不負眾望,試射取得了圓滿成功。1931年2月12日,該槍開始大批量預生產,以進行裝備前的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部隊試用。次日,蘇聯(lián)紅軍后勤部門負責人宣布:“托卡列夫M1930手槍及其7.62mm手槍彈將批量裝備紅軍”,同時,蘇聯(lián)紅軍向圖拉兵工廠訂購了1000支M1930手槍及36萬發(fā)手槍彈。1932年,又增訂了1 000支M1930手槍和50萬發(fā)槍彈。很快,蘇聯(lián)內務人民委員會亦宣布為其部隊配備全新的托卡列夫M1930手槍,并正式將其命名為TT-30手槍。
TT-33手槍成功問世
正當圖拉兵工廠開足馬力為紅軍軍官生產TT-30手槍時,1933年,托卡列夫又開始著手進一步簡化TT-30手槍,以提高其性能。托卡列夫重新設計了握把背部,簡化了扳機簧的設計和槍管的制造,并為該槍進行減重。經過改進后,該槍全槍質量進一步降低,結構也進一步簡化。改進后的新型手槍于1934年定型,并被命名為TT-33 7.62mm手槍。TT-33定型之時,TT-30已進入大規(guī)模生產階段。而TT-33在后來的生產中又分化出兩種型號,分別是TT-30 I型和TT-30Ⅱ型。兩個改型僅在生產工藝上做了微調,實質變化并不大。
TT-33手槍雖然定型較早,但其生產、列裝卻被數(shù)次拖延,直至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局勢的危急促進該槍進入全面大規(guī)模量產階段。單單1941年第四季度,向圖拉兵工廠訂購TT-33手槍的數(shù)量就達到了6萬支。
二戰(zhàn)爆發(fā)初期,蘇聯(lián)西部軍工企業(yè)加速向烏拉爾山脈以東遷移。1942年第二季度,當東遷的第622兵工廠逐漸收攏零散的設備和工人,成為后方生產TT系列手槍的大本營,其產量在短短6個月時間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6萬支!1943年,蘇聯(lián)獲得美國租借法案的支援,622廠得以更換更先進的美制機床和設備,原計劃1年內將生產100N支TT系列手槍。然而,由于工廠大量雇用老幼婦孺,在1944年產量也只達到31.5萬支。戰(zhàn)時,622工共生產了96.15萬支TT系列手槍,如此之高的產量亦是犧牲其生產標準后的結果。戰(zhàn)時生產的TT系列手槍大量采用扎制零件,最大限度地縮減了復雜工藝,槍支表面殘留著工具的刻痕,拋光也被忽略,有些批次甚至連握把兩側的酚醛塑料護板也被簡化成木質或其他材料。
當1945年衛(wèi)國戰(zhàn)爭結束后,TT系列手槍仍在大量生產,但產量已較1943~1944年大幅下降,制造工藝也逐漸回升至戰(zhàn)前水平。
盡管TT系列手槍在蘇聯(lián)生產的精確數(shù)字已不可考,但仍可大致推算出其規(guī)模,戰(zhàn)前生產約6075支、戰(zhàn)時生產了約96萬支,戰(zhàn)后則生產了約18萬支,總計達174萬支。
TT系列手槍在波蘭
當1944~1945年蘇聯(lián)紅軍在東線發(fā)起大反攻時,TT系列手槍也隨之流傳到了中東歐諸國,其中波蘭使用TT系列手槍最具代表性。
流入波蘭的TT系列手槍的確切數(shù)量已不得而知,官方資料上也只記載著1944年10月26日,新成立的波蘭人民軍中擁有38 534支TT系列手槍。除波蘭軍隊外,活躍在波蘭德占區(qū)的共產黨游擊隊和后來成立的波蘭內務安全部門都曾大量使用TT系列手槍。
波蘭解放后,波蘭共產黨決定在本土仿制TT-33手槍。1945年1月21日,波蘭人民軍軍械裝備部門就開始奔赴各地的軍工生產企業(yè),評估生產TT-33手槍的可能性,同時做好先期生產的準備工作。至1946年10月,波蘭生產的第一批TT-33手槍終于下線,并作為禮物饋贈給波蘭軍事及工業(yè)界的高級官員。波蘭版的TT-33手槍與蘇聯(lián)原槍幾乎完全相同,只有握把護板稍有區(qū)別。戰(zhàn)前蘇制TT-33手槍的握把護板上刻著五角星,戰(zhàn)時為簡化生產則取消了該圖案,代之以防滑的溝槽,而波蘭的TT-33握把護板上則刻著三角形的圖案。
到1955年,波蘭累計生產TT-33手槍22.5萬支;1960年代中期,波蘭庫存的TT系列手槍還被改裝成滑膛信號槍,專門配發(fā)給飛行員。后來,隨著波蘭自制的P64 9mm手槍列裝,TT系列手槍慢慢淡出波蘭現(xiàn)役,但直至1989年華約解散、波蘭共產黨被迫下臺前夕,少量軍事輔助部隊和警察繼續(xù)使用著TT系列手槍。如今,在波蘭的私人保安公司中,仍可見到不少保安員使用這種手槍。
編輯 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