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動漫”這種既能消解乖戾,又能放開想象的形式,從翻拍起步,絕對比翻拍、重拍電視劇強。
想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翻拍動畫片。
我不太看好翻拍電視劇,包括重拍,但是對翻拍動畫片,竊以為應無條件支持。
比如我曾批評過從歌劇電影翻拍的電視劇《洪湖赤衛(wèi)隊》,覺得里邊的人物實在不如電影。
再比如重拍的電視劇《紅樓夢》,就不僅是我一個人不高興了。
但如果是動畫片呢?
想象一下,如果按照今天所謂“動漫”里的那些人物造型,韓英、劉闖會是什么樣子?彭霸天、王金標又是什么樣子?黛玉、寶玉、寶釵以及王熙鳳、王夫人、賈母、襲人、秦可卿……天吶,可以有多少恣肆汪洋的造型啊!
注意,不是游戲《三國》里那樣的人物造型。我不玩游戲,不過看了一眼某家公司推到我桌面上的“關(guān)羽”,那造型跟我以往見過的實在沒啥兩樣。
《花木蘭》也不行,我是說美國人拍的那部動畫片,里邊的人物造型也都一般般,因為沒有脫出一般的想象。
動物造型好辦點兒——米老鼠、唐老鴨、《獅子王》,還有《小雞快跑》《玩具總動員》里的那些。相形之下,動畫片凡涉及人物,似乎都不行。
那應該是什么樣子?
“動漫”這個詞現(xiàn)在用得比“動畫”多,為什么?解釋起來要好幾天,就望文生義吧:“動漫”有“漫”,漫畫是什么樣子?“動畫”只是會動的畫,“動漫”不僅“動”還“漫”。
關(guān)鍵在“漫”。
說回來。像歌劇電影《洪湖赤衛(wèi)隊》一類的在特定年代里出品、為現(xiàn)代青年所難以理解的那些“暴戾氣”,如果一“漫”,就會立馬消解;而像重拍《紅樓夢》的導演李少紅想給予觀眾現(xiàn)代感的那些努力,隨便一“漫”就出來了——在日本動漫那兒純屬小菜一碟。
延展一點:最近的熱點之一是《山楂樹之戀》,張藝謀拍得很費勁兒,據(jù)說現(xiàn)在的青年人不理解那里邊的“史上最干凈的愛情”。我就想,如果翻拍成動畫片,就好理解了,靜秋也無須那么費勁兒找。
目前中國的動畫片,也包括整個動漫產(chǎn)業(yè),據(jù)說“不靈”。而如果拿出翻拍電視劇的勁兒,翻拍動畫片,我覺得一定能好。
這個想法,以及以上所有的胡思亂想,均來自于最近看了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做的動畫片《智取威虎山》——其實就看了一眼,而且他們也還沒做完——看到楊子榮、小白鴿、座山雕、小爐匠以及八大金剛等等人物造型,就動心了。想,我們這個還在不停地使用老祖宗的文化以及老前輩們的創(chuàng)造在做新產(chǎn)品的民族,利用“動漫”這種既能消解乖戾,又能放開想象的形式,從翻拍起步,絕對比翻拍、重拍電視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