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喪葬習俗,各支系大同小異。
老人死亡后,鳴槍放炮以示悲哀,通知村內(nèi)親朋家有喪事,村內(nèi)親朋知道后,及時到場幫助料理后事。派人向死者后家報喪,同時扭死母雞一只(俗稱落氣雞),以祭奠死者亡靈,其子女在死者未落氣前要抱住死者,聽死者最后給后人留下的遺囑(俗稱接氣),并用紅紙包好銀子放入其口內(nèi),(俗稱含口銀子),同時子女跪拜在死者前面燒錢紙3斤6兩。然后子女用熱水為其凈身,表示子女對死者尊重,同時也表示洗除死者在塵世間的煩惱和罪過。意為人潔身而來潔身而去。
凈身完畢后,更換壽衣,壽鞋,壽帽,要去除衣服上的扣子。以棉紗線按死者的年齡減去子女個數(shù)后,所剩的數(shù)目的根數(shù)束成腰帶。穿戴完畢后,移放在靈床上。
死者在當日之內(nèi)入殮,八殮后,棺材四周要用松香溶化嚴實封閉。八殮前,棺底按照死者年齡一歲一碗放草木灰,灰上鋪棉紙數(shù)層,上置被蓋入殮,入殮時死者后家人必須到場,瞻仰后確認正常死亡方可入殮,八殮后棺材大頭要朝屋內(nèi)停放,棺材縫隙要用棉紙封好。在棺材下面點一盞長明燈。
在發(fā)引前不能熄滅,同時請彝族“畢摩”擇吉日出殯安葬,出殯安葬時間確定后,派人向親友報喪,本地彝族稱“趕親戚”(也叫報喪)。一般只趕主要親戚。如死者的后家,女婿家、舅家,其他親朋不會專門告知,得知消息后,均會自發(fā)參加出殯葬禮。
“趕親威”一般去二人,在路途中帶有葉的樹枝到所趕親戚家。示意到出殯時,可以帶葉數(shù)的人參加出殯安葬儀式,到親戚家門前要休息一會兒方可進入其家,親戚看見樹枝后即知是報喪訊。遞給報喪者一碗清水,報喪者接水后即將水反潑于身后,以示把死者亡靈拒之門外,并告訴出殯安葬時辰,報喪者必須在親威家吃頓飯。飯前還需先向門外潑水飯一碗以示對死者的敬意,讓其先用餐。待報喪人走后,及時準備參加出殯葬禮的有關(guān)事宜,到時邀親朋參加出殯和安葬儀式。
彝族喪俗活動較為復雜,一般是三天。
發(fā)引兩天前,在喪主家附近選一塊寬敞場地,措建一個青棚,青棚一般用青松樹搭建,大小一丈左右見方,無青松地區(qū)也可以用栗柴樹、香樟樹代替,但在正中必須加一棵青松,上面裝飾其它木材,竹、過山龍等所飾。
青棚從中用毛草分成兩隔,一隔停放死者棺材,棺材上面覆蓋后家和女兒所帶來布料。一隔供男孝子磕拜謝禮用,棚腰處箍以竹篾編制成的花蓮,六十歲以上的滿繞,六十歲以下的半繞。飾以四寸許的圓柏樹和刺黃柏木片若干,青棚本地稱為喪棚。
發(fā)引前的前兩天把青棚搭好后,把棺材移置喪棚,本地彝族稱“出喪”。從家有喪事后,孝子們頭戴白布,腰系麻繩,俗稱“戴孝”。當晚殺?;驓⒇i拜祭死者,在宰殺前,把要宰殺的牛和豬拴于青棚上,孝男孝女要跪拜在青棚前,孝子們用兩指在牽牲口的線和繩上各刷三次,以示把該牲口交付給死者。爾后在畢摩帶領(lǐng)下,將牲口牽上繞青棚三圈,再由畢摩交代亡者。
出殯后子女要晝夜守候在靈旁。第二天中午,在喪棚周圍掛出三樹花錢,桌上供有酒飯菜,畢摩頭戴小篾帽,帽頂掛一方白布,坐于棺材大頭側(cè)的凳子上口誦經(jīng)書,其聲如歌。在離青棚不遠處,親朋來的路邊,放一個升斗,里面裝滿玉米或者大米,供插香使用,放一方桌,桌邊上釘兩個帶有權(quán)的木樁和一根橫杠。橫杠上串有豬(牛)頭、腳,尾、心肺,象征一頭整豬(牛)交付給死者。
引發(fā)前一天,死者的子、侄媳婦要在喪棚后站成一排(俗稱“站場”)。每個站場人后家要來2人為其罩傘,穿上彝族傳統(tǒng)服飾,頭戴鳳冠,身披霞披,面前掛銀墜牙簽,同時還戴上各種佩飾,穿戴整齊,男孝則在青棚空地一邊,等待給來拜祭亡者親戚朋友謝禮,死者老伴坐守棺邊。下午喪主舉行家祭。前來拜祭親朋好友,不分次序陸續(xù)進場。來拜祭親友邀約若干人同來上祭,少者自己家人來,多者近百人,祭拜時一般有祭幛、酒,肉飯類拜祭。
一般不用果碟,拜禮特親近者送屠宰好的整豬,活羊、活雞,活鴨,活鵝,同時親朋除幫助搬運所送拜禮外,還要進行把式,舞獅表演。進場時火槍鞭炮齊鳴,把式獅子共舞。大號、小號與鑼鼓齊鳴,非常熱鬧。進場時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玩大刀者,首先要用大刀把升斗上的毛人砍飛,即該親友家的把式表演開始。若是死者后家到來,主家祭拜必須帶眾孝子到寨子邊跪接。
晚上祭拜(也稱回喪),主管的人帶著孝子幫忙親朋人,敲鑼打鼓。抬上一壇米酒、大米、豬油,煙絲、茶葉到上祭者住所跪謝請其晚上再來祭拜。同時各倒三碗酒,作揖三次互敬,在分別作揖三次送上所帶來東西,作為夜宵之用。回喪時必須由老后家先進場,其余不分主次。回喪除祭拜亡者外,更主要是在青棚周圍玩把式、舞獅。
一夜陪伴已故者,意在親朋明天將永遠離開,在離別之際不舍晝夜陪伴,告慰他的靈魂。在表演過程中,特別是有多家親戚同來時間,往往各使出絕技吸引觀念,相互競賽。
表演結(jié)束孝男還要再次迎接老后家來守喪。
守喪時,喪主要供食物+在飲酒宵夜時間,相互用歌聲表達對亡者的哀道。如是亡者在世時,子女不孝,后家往往借此機會批評其子女。直至天將拂曉方散。天將曉前,畢摩按照傳統(tǒng)習俗口念《送魂經(jīng)》帶著孝男孝女和敲鑼打鼓鳴嗩吶的親朋,孝男孝女各手持一柱點燃的香繞喪棚三圈,繞畢,所有孝男孝女在靈前舉行跪拜儀式,拜畢敲鑼打鼓鳴嗩吶,沿死者將要安葬方向死者亡魂送去,直至村外,表示把死者靈魂送去他剛?cè)サ牡胤健H缓箪o靜回到喪家,途中不得大聲喧嘩。
發(fā)引前,要把帶有豬肉扇子骨送給死者的舅家,雙方互敬互拜,表示交牌,以示親戚關(guān)系可以到此結(jié)束,但大多數(shù)仍然保持原有的親戚關(guān)系。
午飯后,站場女孝的卸妝,放下三樹挑錢,畢摩手持寶劍刀邊念誦有關(guān)經(jīng)文邊砍棚,搭眾的人把喪棚推倒,然后抬棺上路。途中孝男孝女三次伏在地上,讓棺材從上面通過,前兩次面向村外,最后一次面向村內(nèi),(俗稱“搭橋”)。
沿途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火炮,前往墓地方向,邊走邊選擇適當?shù)胤叫菹ⅲ瑫r向死者的女婿討酒喝,邊喝邊唱,俗稱“喝姑娘酒”。在送葬過程中,彝族人不丟紙錢,因為彝族本為云南土著民族,這里的土地是彝族人首先擁有。不需要丟買路錢。在陰間也能夠暢通無阻。
葬地的選擇一般聘請風水先生選擇吉地。安葬時,挖穴深一般50厘米左右,因為地勢而言,可以適當改變深有淺,常以墳頭同對面山巒取同一水平為準,下葬前,在墓穴內(nèi)地面用米寫下“榮華富貴”吉語,放一只公雞入內(nèi),若啄米視其首先啄那一個字的米,以示后人的發(fā)展方向。
死者葬下的當晚,孝男孝女要向墳地送香火飯菜。送到村頭,次日晚送到半路,第三晚送到墳地處。
出殯次日,要請后家人燒喪棚,畢摩要為死者制作靈牌,用布和五色線纏裹,做成亡者靈牌,畢摩將靈牌交給死者長子或者叔伯,鄭重其事的背上樓掛在梁上供奉,結(jié)束亡者喪葬儀式。
(編輯 齊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