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深感要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要解決課堂教學的低效問題。如果不徹底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育的目的就無從談起。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課堂改革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課堂改革增效力
學校要發(fā)展,就要有高的質量,而高的質量就要依賴于高效課堂,而不是靠教師加班加點、學生的超負荷超強度訓練。
新課程使我們更深層次地認識到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應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的作用是組織、引導、激勵。因此以課堂為突破口,積極進行課堂改革,用“七個一”的教育理念來打造新型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力,促進學生自主全面發(fā)展。
1 一案——“導學案”
導學案包括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拔、有效訓練、檢測反饋等環(huán)節(jié)。上課前學生預習“導學案”,上課時師生共用“導學案”,課后教師在“導學案”上填寫“課后反思”。
2 一式——“三四五”模式
抓好“三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后延伸;落實“四流程”,自主探索、梳理疑難,互助交流、解決疑難,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把握重點、有效訓練;上好新授課、復習課、實驗課等“五課型”。
3 一組——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基本單位。學習小組的劃分采取“小組交叉組合學習模式”。按照“介紹小組交叉組合學習、把異質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召集專家小組學習材料、專家教各自小組的成員、對小組的評價和認可”六步驟完成小組合作學習。
4 一能——教師調控課堂技能
教師對復雜多變的課堂情境和開放靈動的教學過程進行科學的調控,運用恰當的教學行為方式和教學藝術去促進學生最佳發(fā)展。教師掌握“激發(fā)動機的技能”、“導入新課的技能”、“活動變化的技能”、“反饋調節(jié)的機能”和“授課結束技能”。
5 一制——小課時制
每節(jié)課四十分鐘,短時間,大容量,高效率。采用“20-10-10”的時間模式,即學生自學20分鐘,教師精講10分鐘,有效訓練10分鐘,學生嘗到了先學后教的樂趣,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6 一本——反思記錄本
每位學生建立反思記錄本,把平時遇到的錯題整理到反思記錄本上,每月上一節(jié)反思課,學生交流本子,交流錯題,實現集體智慧大碰撞。
7 一卡——自主作業(yè)卡
有了課堂上的有效訓練。學生在課后就有更充足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作業(yè)內容和形式則完全由學生自主設計,采用作業(yè)卡制,作業(yè)卡將納入學生發(fā)展性評價,作為成績的一部分。
二、課程改革顯魅力
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學校要積極構建科學生態(tài)的課程結構體系,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整合、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方面大膽改革,實現課程的開放性和系列性,使課程內容在組織方式上縱橫交錯、相互聯(lián)系,使學生在課程選擇上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充分彰顯了新課程的魅力。
1 課程設置——我的課程最科學
課程設置以“學生發(fā)展”為中l(wèi)心,打破固有的課程設置模式,按學生最佳發(fā)展期設置課程,注重初高中課程的銜接。
2 課程開發(fā)——我的課程我采選
開發(fā)德育類、社團活動類、生態(tài)文明類以及經典名著類等校本課程,學生在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自由選擇學習哪門校本課程,大大彰顯了校本課程的魅力。
3 課程整合——我的課程真精彩
我進行課程綜合化的探索與實踐,進行初中綜合社會課程的研究,進行心理課、班會課的整合研究,推進不同學科的綜合性學習。
三、研修改革提能力
學生減負,就是給教師加壓。給教師加壓不是加負擔,而是提供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教研環(huán)境,我和其他教師進行校本研修。提升大家業(yè)務能力,促進我們專業(yè)成長。
1 青年教師“拜師學藝”
我們組織剛入校的青年教師人人拜師學藝,堅持引路子、結對子、壓擔子、出點子、結果子的“五子”方針。
2 骨干教師“師徒結對”
我們聘請外地專家、本市名師為師,選拔思想素質好、業(yè)務能力強、基本功扎實、有培養(yǎng)前途的骨干教師為徒,在專家名師的指點下,促使骨干教師盡快成名。
3 全校教師“決戰(zhàn)課堂”
學校設立“賽馬場”,組織全校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讓更多的“新人”冒出來,選拔好“苗子”,參加各種教學活動。
四、評價改革現活力
學校建立多元、主體、開放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實事求是地對學生的行為表現予以肯定鼓勵或否定批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學習行為、勞動實踐的習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1 考試評價——等級成績
除紙質考試外,實行口語表達能力測試、實驗操作測試、動手實踐能力測試等“多樣評價”和成績特別優(yōu)秀免考、不滿意再考、不合格補考等“多次評價”方式。
2 成長評價——特色記錄
設立學生成長特色記錄袋,學生把自己的標志性成果,如小論文、小發(fā)明制作、文學藝術作品、音像制品、設計方案、研究報告、學習策略方法總結、榮譽證書、社團考評、社區(qū)服務實踐報告等裝入袋中。作為畢業(yè)時綜合素質考評的重要依據。
3 壓力評價——幸福指數
學校定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進行幸福指數問卷調查,調查的課題包括“作業(yè)負擔重不重”、“學習壓力大不大”、“睡眠充足不充足”“是否喜歡學校生活”等。通過調查,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狀況,為以后新課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四項改革的思考
(1)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使教師以自我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真正變“講堂”為“學堂”。
(2)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互助交流,真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徹底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改變了學生的交流方式與互助意識,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3)課堂教學注重了科學的教學模式。融入了創(chuàng)新的課程資源。
(4)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方式,減輕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改變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減少了師生之間的對立。變對立為合作。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西書院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