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1931年至1937年在山東省鄒平縣創(chuàng)建了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從事鄉(xiāng)村建設實驗。
有一次,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來了一位四十來歲的留學生,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海歸”,是當時的青島山東大學聘來的。梁先生聽說他對西方文化頗有研究,就邀請他來演講。
吃過早餐,那個留學生就開始演講了,梁先生作陪。留學生首先大談西方文化有多么的優(yōu)越,西方社會是多么的文明,然后就對儒家文化表達不滿,說中國要富強,必須摒棄孔孟這一套舊文化,全盤吸收西方文化,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因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中國。
他的這一番言辭和梁先生一貫的主張大相徑庭。但梁先生認真地聽著,沒有反感的意思。
哪知這位“海歸”得寸進尺,對身邊的梁先生說:對先生在鄒平的鄉(xiāng)村建設仍然提倡繼承舊道德的事,本人不敢領教。說著,慢慢彎腰,當著師生們的面給梁先生行了一個跪拜禮——誰都知道這是羞辱之舉。當時氣氛凝重得很,幾百雙眼睛盯著梁先生,看他如何收場。只見梁先生心平氣和,面露笑意,以禮相待,拱手將這位“海歸”送出了門口。
鄒平有個醴泉寺,因為范仲淹少年時代在這里讀過書,很有名氣。一次梁先生來這里參觀,走到正殿前停了下來,看門口的一副清末學人寫的木刻行書對聯(lián)。這讓陪同的人員很高興,因為有幾個字大家都不認識,又不好直接問梁先生,就偷偷準備了筆墨紙硯,瞅機會請梁先生寫下來。
梁先生看了說對聯(lián)寫得好,書法也好。身邊的人趕緊請他重新寫一下作為紀念。梁先生也不推辭,一口氣就把這副對聯(lián)寫好了:宰相出山中,劃粥埋金,二十年長白棲身,看齊右鄉(xiāng)賢,依然是蘇州譜系;秀才任天下,先憂后樂,三百載翰卿著績,問濟南名士,有誰繼江左風流。
這副對聯(lián)五十六個字,但梁先生沒有看第二眼,揮筆寫就?,F(xiàn)場的人都被他過目不忘的本事驚呆了。
這次參觀,梁先生發(fā)現(xiàn)醴泉寺有些破舊,他就帶頭捐款,還爭取到了時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的支持,共募集到五千多元,歷時一年多,將寺廟修葺一新。
梁先生祖籍廣西,但普通話說得很好,九十多歲了還耳聰目明。他說從1953年開始,他就很少出門,一心在家里看看書,寫寫文章。記者采訪他問他長壽秘訣,他的回答很簡單:“少吃多動?!?/p>
九十五歲那年夏天,梁先生說了句“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就安然去世了。他的骨灰安葬在鄒平的黃山東南側,墓碑是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四周有費孝通、啟功、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先生題寫的挽聯(lián)、挽詞和挽詩?!?/p>
(責任編輯/呂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