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必需從土壤里吸取多種營養(yǎng)元素,才能正常生長。這些營養(yǎng)元素即氮、磷、鉀、硅、鎂、鈣、硫、鐵、鋅、錳、硼、銅、鉬和氯。水稻如果缺乏任何一種或者幾種營養(yǎng)元素,在外部形態(tài)上就會表現出特有的病狀,這種病狀就叫做缺素癥,水稻得了缺素癥,植株就會生長發(fā)育不良,葉黃株瘦、穗小粒輕,導致減產,嚴重時甚至基本無收。
一、缺素癥狀診斷
1、缺鈣:植株矮,組織老化,病癥先發(fā)生于根及地上幼嫩部分,植株呈現未老先衰。幼葉卷曲、干枯。定型的新生葉片前端及葉緣枯黃,老葉仍保持綠色,結實少,秕粒多。
2、缺硫:返青慢,不分蘗或分蘗少,植株瘦矮,葉片薄,幼葉呈淡綠色或黃綠色,葉尖有水浸狀的圓形褐色斑點,葉尖焦枯,根系呈暗褐色,白根少,生育期延遲。
3、缺氮:缺氮癥狀首先出現在主莖的下位葉,以后逐漸向上部發(fā)展。癥狀表現為葉色從葉尖開始由綠變黃,沿中脈呈倒“v”字型向葉基部擴展,直至全葉失綠,枯黃,上部綠葉少,葉片小、窄、直立:分蘗少或無分蘗,稻株下部枯葉多,不封行或遲封行,穗小粒少。
4、缺磷:缺磷癥狀首先出現在主莖的下位葉,以后逐漸向上部發(fā)展。癥狀表現為先下位葉呈暗綠色,逐漸向上位葉發(fā)展,繼而老葉枯黃,嚴重時下位葉縱向卷縮,葉面上有青紫褐色或赤褐色斑點;植株長勢與正常情況下差異不明顯,但葉片直立,細窄,缺磷僵苗是苗期常見生理病害之一,表現為栽后生長緩慢,株型直立,不分蘗或小分蘗,群眾稱為“一柱香”,缺磷除土壤供磷不足外,低溫與陰濕的氣候條件也是誘因之一。
5、缺鉀:葉片從下位葉開始出現赤褐色焦尖和斑點,并逐漸向上位葉擴展,嚴重時田間景觀稻面發(fā)紅如火燎狀。株高降低,葉色灰暗,抽穗不齊,成穗率低,穗形小,結實率差,籽粒不飽滿。由于栽培季節(jié)、品種類型和土壤條件不同,癥狀有差異。一類是返青分蘗期發(fā)生缺鉀性赤枯病,或稱“青銅病”。第二類是缺鉀性褐斑病。第三類是缺鉀性胡麻葉斑病。
6、水稻缺鎂癥狀先出現在低位衰老葉片上,缺鎂癥大多數在生育后期發(fā)生,病葉從葉枕處成直角下垂。
7、水稻缺鋅引起的形態(tài)癥狀稱“紅苗病”、“火燒苗”。缺鋅水稻新葉中脈及其兩側葉片基部首先褪綠、黃化,有的連葉鞘脊部也黃化,以后逐漸轉變?yōu)樽丶t色條斑,有的出現大量紫褐色小斑,遍布全葉,植株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矮縮,嚴重時葉枕距平位或錯位,老葉葉鞘甚至高于新葉葉鞘,稱為“倒縮苗”或“縮苗”。幼葉發(fā)病基部褪綠,使葉片展開不完全,出現前端展開而中后部折合,出葉角度增大的特殊形態(tài)。如癥狀持續(xù)到成熟期,植株極端矮化、色深、葉小而短似竹葉,葉鞘比葉片長,拔節(jié)困難,分蘗松散呈草叢狀,成熟延遲,雖能抽出纖細稻穗,大多不實。
8、水稻缺錳新生葉片葉脈間綠色褪淡發(fā)黃,葉脈仍保持綠色,脈紋較清晰,嚴重缺錳時有灰白色或褐色斑點出現。
9、缺銅:缺銅癥狀一般在分蘗期的新生葉尖端首先出現,發(fā)白、卷曲,繼而是新生葉全部呈白色,細長、扭曲。老葉在葉舌處彎曲或折斷。分蘗多,呈叢生狀,但大多不能抽莖成穗或抽出的穗扭曲變畸形,不結實或只有少數結實。
10、缺硼:缺硼的癥狀在水稻的營養(yǎng)生長期不明顯,開花期雄蕊發(fā)育不良,花藥瘦小,花粉粒少而畸形,結實率顯著降低,生育期延遲。
二、防治方法:
首先要廣開糞源,增施農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中可吸收的中、微量營養(yǎng)元素。
適當調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鈣肥常用品種有石灰、石膏、普通過磷酸鈣、鈣鎂磷肥。鎂肥的品種有鈣鎂磷肥、硫酸鎂、氯化鎂、白云石粉等。硫肥主要品種為普通過磷酸鈣、硫酸銨、硫酸鎂和硫酸鉀。
1、防止缺氮 及時追施速效氮肥,配施適量磷鉀肥,施后中耕耘田,使肥料融入泥土中。
2、防止缺磷 淺水追肥,667m2用過磷酸鈣30kg混合碳酸氫銨25~30kg隨拌隨施,施后中耕耘田;淺灌勤灌,反復露田,以提高地溫,增強稻極對磷素的吸收代謝能力。待新根發(fā)出后,
3、防止缺鉀 補救時立鄧排水,667m2施草木灰150gk,施后立即中耕耘田,或667m2追氯化鉀7.5kg。同時配施適量氮肥,并進行間隙灌溉,促進根系生長,提高吸肥力。
4、防止缺鋅 秧田期于插秧前2~3天,每667m2用1.5%硫酸鋅溶液30kg,進行葉面噴施,可促進緩苗,提早分蘗,預防縮苗。始穗期、齊穗期,每667m2每次用硫酸鋅100g,對水50kg噴施,可促進抽穗整齊,加速養(yǎng)分運轉,有利灌漿結實,結實率和千粒重提高。
5、防止缺硫 注意施用含硫肥料。如硫銨、硫酸鉀、硫磺及石膏等,除硫磺需與肥土堆積轉化為硫酸鹽后施用外,其他幾種,每667m2施5~10kg即可。
6、防止缺錳用1%~2%硫酸錳溶液浸種24~48小時,或基施硫酸錳162kg,與有機肥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