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上,我向孩子們講了知識的重要性,告訴他們知識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然后我對孩子們說:“假設(shè)老師這里有很多你們需要的知識,現(xiàn)在老師讓你們用自己所擁有的最心愛的東西和老師交換,你們愿意拿什么來交換呢?”
孩子們皺著眉頭想了好一會兒,開始回答我的問題。有的說要用自己的變形金剛,有的說要用自己所有的畫冊跟我換……當(dāng)輪到一個大眼睛的小女孩時,她囁嚅著說:“老師,我只有幾個蝴蝶結(jié),您不會喜歡的。但我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和您換。教美術(shù)的王老師說過,我的眼睛是全班最大的,也是最漂亮的?!?/p>
我奇怪地問她:“你為什么想到用眼睛和老師換呢?老師也有眼睛啊?!彼肓艘幌抡f:“如果您換上我的眼睛,就不用戴眼鏡了,也就不用老是用布擦鏡片了?!?/p>
剎那間,我被深深地感動了,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當(dāng)時正是冬天,因為室內(nèi)外的溫差較大,在教室里上課,眼鏡一會兒就被蒙上一層霧氣,我只好不停地摘下來用布擦。這一小小的細(xì)節(jié),卻被這個小女孩記在了心里。
我在班上熱情洋溢地表揚了小女孩,倒不是因為她愿意把眼睛換給我,而是因為她不但想到了自己最需要的,還想到了別人最需要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會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卻往往忽視了別人最需要什么。
(選自《小品文選刊》,有改動)
W博士感悟
我們身邊的親人、老師和朋友的需要其實并不多,有時或許只是一個燦爛的笑容、一聲親切的問候、一份默默的關(guān)懷,而這些對我們來說并不是太難的事情。讓我們用心發(fā)現(xiàn)他們的需要,做處處替他人著想的孩子吧!
【毛玉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