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把刀與韓寒有什么共同點?
他們都是年輕有為又暢銷的小說家;他們都寫了很多書;他們都以特立獨行的姿態(tài)活在自己的社會中,喜歡他們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也很討厭;他們都很會賺錢;他們都多任務,九把刀除了寫小說,還拍電影、拍廣告,改編自己的作品,到處演講……,至于韓寒,他還是個賽車手;他們都很有自信與個人風格;他們都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和這個世界戰(zhàn)斗;他們都喜歡創(chuàng)作,對創(chuàng)作持有高度熱情;他們都是意見領袖。
筆者很愛看他們寫的隨筆,韓寒的隨筆有一種冷靜和客觀,或許你不喜歡或不贊成他的論點,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自成一家之言,不隨波逐流,能自行思索,這是身為創(chuàng)作人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格特質(zhì),唯有如此才能威武不能屈,說出真正想說的內(nèi)心話。
至于九把刀,他的隨筆不像韓寒寫些公共事務,而多半是談他自己生活的大小事,例如去哪里演講,看了什么電影,和好朋友吃飯,簽售會的現(xiàn)場之反思等等。
或許嚴肅的大人只會在乎文章里怎么那么多臟話,文藝圈的人則在意他的文字修辭怎么這么糟,但筆者卻認為,九把刀的隨筆真正重要的是他傳達的“熱血”,也就是他面對寫作與人生的態(tài)度。他的熱血,不是史丹利那種搞笑的熱血,雖然九把刀也很愛在隨筆里搞笑,但藏在那些看似胡搞瞎搞背后的卻是非常嚴肅而認真的人生觀,他深知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而且努力不懈地去追求。
或許正因為這樣,才會讓他在小說還賣得很爛的時候,有兩家出版社愿意努力地支持他。比起其他出版社吝于投資本土創(chuàng)作人,寧可砸大錢購買海外版權書進行出版,筆者覺得這些人更了不起,更是認真地在做出版。
雖然很多文藝圈人討厭九把刀,但是,九把刀畢竟是社會學系畢業(yè)的,念了那么多書,怎么可能不知道該知道的事情,他知道很多問題是社會結構造成的,不是個人該負責的,僅這點就已經(jīng)比很多人強了。
到30歲時,九把刀已經(jīng)出版了41本書,不僅如此,他還拍過電影、廣告……。別以為他的書一出版就賣得很好,其實他也曾經(jīng)幫出版社賺了一倉庫的庫存。九把刀寫作前7年,沒有一本書第一次印刷能超過2000本的,但他沒有放棄,堅持不懈地將熱情傳遞到讀者心里,慢慢地,讀者接受了他,才逐漸成為了臺灣最暢銷的作家,作品銷售量以10萬計。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買九把刀的書,不見得是喜歡他的小說,而更多的是喜歡他這個人。他所傳達的對文字的熱情以及努力不懈地朝自己的目標邁進的精神,筆者覺得是這股熱情感染了他的讀者,讓讀者們愿意掏錢買書支持這位作家,繼續(xù)寫下去。
筆者的一個教會界的暢銷作家好友施以諾老師說過,作家之所以能讓讀者掏錢買書,不僅只是他寫的東西(羅琳的書能賣成那樣,其時也和她的貧窮致富傳奇多少有點關系),還因為這個人的人格魅力。
我們社會有太多明明很有能力寫作品,卻因為嫌稿費少,嫌一起刊登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差,而放棄寫作的創(chuàng)作人。不寫作,算什么創(chuàng)作人,就算得過再多文學獎,作品水平比九把刀高一百倍,也不會那么容易得到公眾的認可。創(chuàng)作這條路,是得在作品完成之后才能一較高下的,沒有作品的人,沒有資格在那里叫囂。
無論如何,那份熱情和努力,是那些不管喜不喜歡九把刀作品的創(chuàng)作人都應該要好好學習的。如果搞不懂九把刀為什么走紅,只困于“作品論”的話,他們永遠都不會懂為什么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會這么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