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肘子”是四川的一道名菜,大多以為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東坡所創(chuàng),卻不知這道佳肴原是出自蘇東坡原配妻子王弗之手。
王弗是蘇東坡老師王方的女兒,16歲嫁給蘇東坡為妻。當時,蘇東坡也只有19歲,還在王方創(chuàng)辦的書院里讀書。兩人成親后,蘇東坡繼續(xù)跟岳父學(xué)習,經(jīng)常苦讀到深夜。王弗常勸他早點歇息,蘇東坡就是聽不進去。后來,王弗發(fā)現(xiàn)丈夫因勞累過度,腿腳發(fā)軟、四肢無力,就到寺院請教精通醫(yī)術(shù)的老方丈。老方丈聽完蘇東坡的病癥后,取出紙筆,寫下“以臟補臟,缺啥補啥”8個字。王弗看罷,明白了老方丈的意思。
回到家里,王弗叫丫環(huán)下山到岷江對面的集市買一塊豬肘子。丫環(huán)買回一塊3斤多重的肘子,王弗想親手燉給蘇東坡吃,就屏退丫環(huán),先把肘子洗凈,放到鐵鍋中清燉。王弗守在灶前,一邊往灶膛里添加柴火,一邊醉心地讀著詩書。她讀書著了迷,添柴成了習慣性動作,根本沒注意鐵鍋里的動靜。不知過了多久,她看書看累了,抬起頭來,聞到一股濃濃的焦煳味兒,這才想起鍋里的肘子,趕緊取出灶內(nèi)未燃盡的柴火,用水澆滅。
王弗揭開鐵鍋蓋一看,鍋中清水早已熬干,上好的豬肘子被燒得焦煳煳的。這下如何是好?王弗突然靈機一動,從廚房里找出蒜、生姜、干海椒、蔥等,放到菜板上剁成細末,裝入碗中,又加入豆瓣、辣醬和少許紅糖、醋、鹽等,然后攪拌和勻,其顏色和燒焦的肘子很相似。王弗將這些佐料淋到肘子上,蓋住其焦煳處,希望能蒙混過關(guān)。
恰巧這天,王方前來探望女婿蘇東坡的病情,被蘇東坡留下吃晚飯。
用餐時,王方和蘇東坡坐到餐桌前,桌上擺了滿滿一桌菜,有涼拌菜、紅燒菜、白宰菜、泡咸菜、煎炒菜等,被燒焦的肘子也一起擺在桌上。蘇東坡聞到一股味兒特別的清香,尋著這香味兒目光落到了肘子上,便動箸拈起一塊,放進嘴里細細咀嚼。蘇東坡以前從未吃過這道菜,便問妻子王弗:“這道菜叫什么名字?”王弗聽了,以為燒焦的肘子敗了丈夫口味,低頭不語。王方也動箸拈起一塊肘子,細嚼起來,覺得味美無比,就對女兒說:“吾兒做的這道菜色香味俱佳。好,很好!今后仍照這個方法做,我請親友們一起來吃。這個肘子是我女兒做的,還沒定名,就叫‘王弗肘子’如何?”王弗聽父親這么一說,一下子驚喜起來,忙笑著道:“取這名字好?!碧K東坡也附和說:“父親才高八斗,博古通今,定的這個名很得體,很得體!”
就這樣,王弗每天都做一道“王弗肘子”給蘇東坡吃。漸漸地,蘇東坡腿腳發(fā)軟、四肢乏力的癥狀消失了,整個人紅光滿面,精氣神兒特別好。
后來,凡是到蘇東坡家的客人都要吃“王弗肘子”,這道菜很快就傳開了。
再后來,“王弗肘子”伴隨著蘇東坡的足跡,傳遍大江南北。人們不知其緣由,出于對蘇東坡的尊敬和愛戴,就把這道菜稱為“東坡肘子”。如今,“東坡肘子”幾經(jīng)演變和創(chuàng)新,早已成了川菜的代表菜之一,卻鮮有人知道它是王弗的“作品”。
(責編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