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教室里又傳出了一陣驚天動地的鬼神般的狂笑。不用說,這一定是地理老師“小豬”在上課。
雖然朱老師年紀不小,可同學們總是喜歡和他親近。大概是因為朱老師的幽默細胞比較多。地理課也就成了最流行、訪問量最多的課程了。
朱老師的名字還出自一首詩呢。“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朱老師的大名就叫朱龍標。
初次見到他是在公元2009年9月1日14點10分。初見就覺得他特親切。認識了幾天,漸漸發(fā)現(xiàn),原來他是個“老頑童”呢。因此跟我們混熟后,他的親切、憨厚更是深得人心。我們這幫學生竟幫近50歲的他起了個外號“小豬”。
朱老師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能“侃”,但決不是信口開河。朱老師上課滔滔不絕,從世界氣候談到丹麥哥本哈根的氣候大會;從世界人口談到美國南北戰(zhàn)爭;從亞洲地理談到海地、智利的大地震……我們在朱老師的幽默、詼諧的語言中享受著輕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正是學生們向往的“尋他千百度”的“夢”。
下課后,朱老師還總愛站在辦公室的窗口,自我陶醉地吹著嗩吶,嗩吶的樂聲也在整個校園中回蕩。大家一聽到朱老師的嗩吶聲,就都圍在窗口,一個個都笑成了一朵花兒??吹轿覀?,朱老師也吹得更賣力了,兩撇立起的眉毛,隨著節(jié)奏如音符般跳躍在舒展的眼睛上方。這給“小豬”慈祥的臉上添上一種喜劇效果,惹得我們捧腹大笑。
其實,“小豬”老師只是一個普通的一員。在我們學校里,每一節(jié)課都是一種音樂,每一個老師都是演奏家,他們和學生們共同譜寫著校園五彩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