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意味著身份,更意味著可稱道的教育方式。
家世教育是一種激勵
一直到我15歲前,母親都隱瞞家世。15歲那年,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回湖南老家祭祖,途中特地參觀了岳麓書院和愛晚亭。
那天,母親顯示出少有的激動,也讓我們知曉了自己的身世。那時社會上叫囂“知識無用論”“知識分子是臭老九”,但母親儼然以自己的家族為榮——母親名叫歐陽凰,湖南書香門第、歐陽家族之后,先祖歐陽厚均是清代著名的經(jīng)學家,執(zhí)掌岳麓書院27年,親授弟子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曾國藩、左宗棠。
我咋舌,難怪母親給人以知書達理溫良方正的印象,原來有家學淵源在此。
但她顯然不滿足讓我們“知曉身世即可”,在講了很多關(guān)于歐陽家族的歷史后,母親總結(jié)說:“出來尋根是要尋到我們的文化血脈,看看祖輩成就了什么,記住那些光榮和教訓。”
她的話讓少年的我心里涌起強烈的自豪感和說不出的惶恐,家世既是榮耀,更是一份責任?,F(xiàn)在社會上興起修家譜熱,但多數(shù)人熱衷的是尋找一個顯赫先祖,而不是將值得繼承的家學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
如今,我在國外時?;貞浐退伎寄赣H的一言一行,世家教育的成功處在哪里?從母親對我的教育細節(jié)可窺見一斑。
子女比前程重要
外公早年是鐵路部門負責人,母親繼承家業(yè)成為一名鐵路工程師,鐵路修到哪她便走到哪。我和弟弟無人照顧,很小就被送進幼兒園,稍大后,寄居于別人家。
我其實很為母親的工作自豪,她給我們樹立了一個知識分子報效祖國的榜樣。但我沒想到,母親有一天會為了我們放棄在鐵路一線的工作,申請調(diào)回三線工作。對才三十多歲正處于事業(yè)上升期的人來說,鐵路工程師一旦離開一線的工地,就意味著專業(yè)生涯的中斷。
調(diào)回成都后,母親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我和弟弟的身上。父親去非洲支援坦贊鐵路建設(shè),做人之道,幾乎全由母親授予?!吧賶巡慌?,老大徒傷悲”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話,她總希望我們在學習上領(lǐng)先一步,提前教給我好多數(shù)學知識。一元二次方程對小小的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個夜晚,母親就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教我每一步的演算過程,燈光下她耐心的講解,溫和的聲音,慈愛的表情我終生都難以忘懷。
后來“停課鬧革命”在家休學,我和弟弟的功課也沒落下一天。母親每天輔導我們的學習,給我們讀唐詩宋詞,為我們講解算術(shù)、歷史、地理。人們紛紛放下課本狂熱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母親卻總是告訴我們“知識無用”是沒有遠見的人才說的話,知識不僅有用而且無價。
等歷史翻開新的篇章,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科學的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條件的家長甚至開始選擇陪讀。而我的母親恐怕就是陪讀家長中的先行者。我感謝她提前40年的眼光和巨大的自我犧牲,否則,我和弟弟真的會在那段時期荒廢掉學業(yè),更不要提有今天的成績。
把愛書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去
母親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是孝道,二是對書的癡迷。
母親從年輕時身體就不太好,卻是個大孝女?;氐匠啥己?,她身兼三職:好員工,好母親,好女兒。她從湖南老家接來已七十多歲的外婆。
外婆有比較嚴重的癲癇病,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愉快的家庭氣氛。每個月犯病時,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倆守在床邊,親手服侍病人,再忙再累也從無怨言。而癲癇不發(fā)作時,外婆會和母親賦詩唱和,互相砥礪切磋詩技。這是大院里很難得的景致,是書香世家獨有的氣韻。
而對書籍的熱愛,是母親教授給我們的最寶貴禮物。她嗜書如命,收藏的大量書籍伴我度過了休學在家的日子,我在小學時代就閱讀了好多外面難找到的名著。除了看書,她還刻意培養(yǎng)我們對信息的占有能力,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母親就教我怎樣閱讀《參考消息》等資訊類的報刊。
12歲那年,我得到這輩子最貴的一本書。一本剛出版的英漢大字典。書是母親推薦給我的,在當年,4塊錢的定價可算“天價”,可她毫不猶豫就掏錢買了。我還記得母親當時說的那句話:“多學一門外語,就等于多了一雙眼睛,多開啟了一扇門。”
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學習方面是幸運的,在那個“不學ABC,照樣干革命”的年代,重視外語學習是需要眼光和勇氣的。
在母親的熏陶下,逛書店買喜歡的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這種好習慣已被我傳給了我的子女。這個傳統(tǒng)猶如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續(xù),還會延綿不絕地傳下去。
王輝耀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lián)誼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jīng)濟合作學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經(jīng)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海外聯(lián)誼會理事,北京市政協(xié)顧問。
著名的母親
孟母
中國古代母親的典范。孟母不只是注意兒子的起居冷暖,更重視環(huán)境對孩子身心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孟母三遷”的故事便是為了找到最合適的環(huán)境。
居里夫人
她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把女兒伊雷娜也培養(yǎng)成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女兒不足周歲時就引導孩子進行智力體操訓練,引導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通過幾年的觀察,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大女兒伊雷娜具備科學家的素質(zhì),小女兒艾芙的天賦領(lǐng)域是文藝。于是因材施教,讓大女兒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成為音樂家、傳記作家。
錢學森之母
錢學森的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shù)學天賦。應(yīng)該說,錢學森的超人天賦有來自他母親的遺傳。他的成就更和母親的教育分不開。
何香凝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女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杰出女性。她早年曾學習傳統(tǒng)中國畫,廖承志從小受母親熏陶,也喜愛繪畫。何香凝還熏陶出廖承志高尚的畫品和人品,更引領(lǐng)他走上革命之路。
老舍母親
老舍的母親是一位舊中國典型的勞動婦女,勤勞持家,自立自強。老舍曾滿懷深情地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著名的母親
分析:母親的智慧會“遺傳”
文/金 瑜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盡管許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母親也培養(yǎng)出了優(yōu)秀的孩子,但我相信,受教育越多、文化水平越高的母親在培養(yǎng)出優(yōu)秀子女上更占優(yōu)勢。母親在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的文化、觀念、思想傳遞給自己的下一代。
出色的母親首先是個出色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個體思維。母親的經(jīng)歷和知識構(gòu)成都會以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重要影響。每個母親都有屬于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有自己的生存技能,這些也會和母親的性格一樣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她獲得這些,是長期學習、積累的過程,涵蓋了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她的學習習慣、看問題的方法等等,這些一方面為她教育孩子提供了智力資本,一方面也要在不知不覺中熏陶孩子。
雖然有的母親文化不高,但她有很高的智慧,那是從生活中摸索出來的練達,也是孩子寶貴的“遺產(chǎn)”。
所以,母親和未來的母親們要完善自我,即使做母親這一職責要耗費我們相當多的精力,也不能放棄自我成長,相反這種努力是教育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