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近日成了網(wǎng)友關注的焦點,繼被爆出市委宣傳部要求宜春學院組織師生為“感動中國”的本地候選人投票后,又發(fā)通知號召公眾為“中國好人榜”的另一本地候選人投票。投票本來是最公平的競選方式,但在各種力量的干預下,在很大程度上僅剩下一個外在形式,其價值內(nèi)核已經(jīng)被拋棄了。
“人性本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在我國歷史文化的沿革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觀點認為人心是向善的,只是在世俗的感染下,有些人抵抗誘惑的能力不夠,于是被污染了。這個命題進一步告訴我們?nèi)思热皇亲儔牡?,那自然能夠變好。如何使人變回原來的善,就需要為廣大民眾樹立一些學習的標桿,并號召大家以之為努力對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表明這一含義。
理解到這一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是“感動中國”還是“中國好人榜”的評選,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要為大家設立一群榜樣,讓社會大眾感受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切切實實存在著這么一批道德高尚的人,并使大家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地向其學習。要達到這一點其實并不容易,因為這要求對“感動”與“好”的評判標準應當是公眾所普遍認可的,所以才要設置公眾投票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公決的程序,將民眾個人的道德判斷整合成為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
但是宜春市的“刷票”做法恰恰跟“感動中國”和“中國好人榜”的評選初衷開了一個玩笑,因為他們并沒有把這些道德模范當作是讓公眾學習的標桿,反而將其作為提高本地知名度的工具。如此一來,惠民工程就被異化為了政績工程,參與投票的公眾也沒有搞清楚這些道德模范的閃光處在哪里,因為在他們完成投票的過程中,并不加入自身的價值判斷,僅把此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這種“刷票”方式一旦推廣開來,結果將是:通過“民選”得出的榜樣,實際是經(jīng)過地方政府策劃的“官方代言人”,他們本應體現(xiàn)的社會價值淹沒在強行附著在其身上的行政訴求中。
對于這種本末倒置的行政干預,宜春市不但做了而且還通過正式的政府發(fā)文并在網(wǎng)絡上公布信息,可以看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身的行為有任何不妥之處,也許在他們看來為“自家人”投票有何不妥?然而這背后體現(xiàn)出的卻是他們“政治全能主義”的思維方式,所謂政治全能主義就是指政治機構的權力可以隨時地、無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會每一個階層和每一個領域的指導思想,政治組織將經(jīng)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全部納入到他的管轄范圍,政府成為了民眾最主要的寄托。這種思維方式其實是危險的,因為它實際是在用政府的行政邏輯來取代公民的獨立思考。
那么這種思維方式產(chǎn)生的根源在哪里?筆者認為問題在于他們對政府的正當性認知上出現(xiàn)了偏差。我們都知道,新中國的建立使“人民當家作主”不再是幻想,而人民作主的題中之意在于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因此政府的正當性來源于人民的認可,政府是人民權利的實現(xiàn)中介和保障機構。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官員的人事任免往往是決定于上級領導,因此在他們心目中,政府的正當性并非來自于民眾,而是來自于上級領導機關,因此為上級領導作出政績變成了其行政的基本動因,根本不需要考慮這些政績是否切實維護了民眾的根本利益。
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小政府,大社會”,即政府的職能不斷縮減,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公民權利實現(xiàn)的保障上。當公民的個體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掘,公民可以通過權利的行使在社會上找準立足點,通過自身的力量推進社會的進步,所謂民主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公民能夠做自己的主。但是,民主不僅是一種制度設計,更是公民對權利行使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習慣。須知,習慣不會自然養(yǎng)成,需要政府給予充分的引導,多給公民一些機會來鍛煉自己行使權利的能力,在諸如“感動中國”這樣的投票活動中,少一些行政干預,多一些鼓勵支持,當公民的權利意識培養(yǎng)起來,我們的社會也就發(fā)展起來了。
(作者為媒體觀察員)
政治全能主義就是指政治機構的權力可以隨時地無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會每一個階層和每一個領域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