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曾于2009年第5(上)期刊登了1960~1970年代期間M16及M16A1步槍使用的各種附件。隨著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發(fā)展,美軍的各種裝具及附件也在不斷改進,本文旨在追擊美軍裝具的改進過程,對M16系步槍的相關附件作跟進解讀——
急速進化的美軍裝具
M16系步槍的性能在不斷改進中獲得提升。1982年,美軍采用了M16A1步槍的改進型M16A2步槍。歷經(jīng)1991年海灣戰(zhàn)爭的考驗,美軍以M16A2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M4卡賓槍,于1994年裝備特種部隊使用,后來也逐漸裝備一般部隊。之后,M16A2步槍又改進為M16A3步槍,繼而改進為M16A4步槍。而M4卡賓槍也被改進為M4A1卡賓槍。
在對使用武器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進的同時,各種裝具及戰(zhàn)術應用也隨之改變。特別是“9·11”恐怖事件發(fā)生后,美軍開始將作戰(zhàn)重點從與正規(guī)軍作戰(zhàn)轉移至城市巷戰(zhàn),因此美軍的個人裝具附件也隨著任務的變化而進行了改進。M16系步槍附件種類繁多,本文在此僅展示ALICE裝具、IIFS裝具及MOLLE裝具中的典型設計。
ALICE裝具中的彈匣袋
1972年,美軍將M16系步槍此前采用的各種附件整合在一起,稱為新型ALICE裝具系統(tǒng)。所謂ALICE,即AH Purpose Light Weight IndividualCarrying Equipment,意為多用途輕量化個人攜行裝具。整個裝具系統(tǒng)由一整套附件組成,如彈匣袋、手榴彈掛袋、指南針袋、水壺套、野戰(zhàn)包、槍背帶、懸掛帶等,全部附件裝在一個帶背帶的腰帶式裝置上。
ALICE裝具開發(fā)的目的是對美軍,特別是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個人野戰(zhàn)裝具進行統(tǒng)一。其特征是采用尼龍和塑料材料,實現(xiàn)了輕量化,更適合個人野戰(zhàn)使用。但是,ALICE裝具開發(fā)出來之時,正值美軍從越南戰(zhàn)場撤軍,再加上軍隊預算大幅削減等原因,ALICE裝具從裝備之初到1980年代前期,一直與舊式的M56、M67等裝具共同使用。
ALICE裝備部隊后也暴露出一些缺點,于是美軍開始針對這些缺點加以改良,改良后的型號于1980年代后期開始使用。為方便區(qū)分,改良前的型號稱為ALICE-1,簡稱LC-1;改良后的型號稱為ALICE-2,簡稱LC-2。
ALICE裝具中值得一提的是彈匣袋的設計變化較大。M16系步槍以前采用的彈匣袋多以盛裝20發(fā)彈匣為主,后來也設計了30發(fā)的尼龍制彈匣袋。LC-1中的彈匣袋即是在這種30發(fā)尼龍制彈匣袋基礎上改造而成的,一個彈匣袋可以攜帶3個30發(fā)彈匣。其口袋蓋鎖扣仍為大型塑料插扣,單手或戴手套操作都很方便。背面有兩個滑動式金屬扣,可以將彈匣袋穿在腰帶上使用。兩個金屬扣的中間還附有一個豎直掛帶,上面帶有一個按扣,可連接手槍保險帶。
打開彈匣袋口袋蓋,其里面印有名稱和編號等錦文??诖鼉炔吭O計比較繁瑣。山十可以收納3個彈匣,每個彈匣袋都附加有一個獨立的小蓋子。不過這3個小蓋子的設計并不實用,反而會對快速取放彈匣造成障礙。
該彈匣袋與原型30發(fā)尼龍制彈匣袋在外觀上最大的不同是其左右兩側的手榴彈掛袋設計。原型上的手榴彈掛袋比較簡單,僅有一塊加強尼龍和一個帶按扣的掛帶組成,使用時,將手榴彈插在掛帶中即可。但這種攜帶方法安全性不高。為了克服這一缺陷,LC-1中的彈匣袋將掛袋發(fā)計成了小口袋,不過這個小口袋的形狀比較特別,呈飛機機翼狀,且底部為鏤空設計,上方開口較大。從背面上開口的中間位置引出一個帶按扣的掛帶,可以在裝入手榴彈后扣在小口袋正面上方,使手榴彈的盛放更安全牢固。
LC-2中的彈匣袋外觀和尺寸與LC-1中的彈匣袋相比基本沒有變化,但由下使用的尼龍材料顏色比LC-1中的要深,因此整體顯得更暗。另外,手榴彈掛帶的前方固定位置相比LC-1下移了一段距離,使用空間變得更大。由于使用不方便,因此取消了LC-1中為每個彈匣袋附加的小蓋于,并且采用兩根細長的尼龍帶來進行空間分隔。但這種分隔方式仍然有所不便,因此在使用時,為了更方便地取放彈匣,而將這兩根分隔帶自行取下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IIFS裝具中的戰(zhàn)術負載背心
1980年代術,為了應對與傳統(tǒng)作戰(zhàn)形式大不相同的叢林戰(zhàn)、沙漠戰(zhàn)以及其他在各種不同地域環(huán)境內展開的戰(zhàn)斗,美軍更加注重機動性,因此多用途步兵戰(zhàn)車和直外機等機動性較好的裝備使用頻率更高,步兵所使用的個人戰(zhàn)斗裝備也隨之進化。于是,由ALICE發(fā)展而成的IIFS裝具系統(tǒng)(IntegratedIndividual Fighting System,個人綜合作戰(zhàn)系統(tǒng))誕生了。
IIFS裝具系統(tǒng)于1988年開始采用,其是以戰(zhàn)術負載背心(TLBV,TacticalLoad Bearing Vest)為基礎,加上更加系統(tǒng)化的背包等組成。其中,戰(zhàn)術負載背心很有特色,采用背心式設計,而不是ALICF裝具系統(tǒng)的腰帶式設計,穿著性更強。其將彈匣袋、手榴彈掛袋以及用于懸掛當時各種裝備的掛帶環(huán)進行一體化設計,更加實用。
戰(zhàn)術負載背心采用叢林迷彩尼龍材料制成,顏色與當時的軍服顏色相配套。其主要由4部分組成,分別為背心左胸、背心右胸、背心背部和背帶。其中背心左胸和右胸為對稱式設計,兩部分上方分別有一條掛帶各自與左、右背帶前方的塑料插環(huán)棚連,可調節(jié)長短。背心左胸的最右側和背心右胸的最左側各嵌有4個扣眼,可以用細繩分別與背心背部兩側的扣眼相連,方便組合與拆裝。背心左胸和右胸的上方和中間部分分別有兩個塑料插扣,穿著時,將這兩個塑料插扣扣合就可以將背心同定在胸前,并且通過調節(jié)與插扣相連的掛帶的長短,就可以調節(jié)背心的火小尺寸,非常方便。背心左/右胸上分別附有2個M16用步槍彈匣袋,這2個彈匣袋呈左右排列、豎直設置,其中2個內側彈匣袋中可以各盛放1個彈匣,2個外倒彈匣袋中可以各盛放2個彈匣,因此整個IIFS戰(zhàn)術負載背心共可攜帶6個彈匣。內側彈匣袋下方還各有1個手榴彈掛袋。彈匣袋門袋蓋內側、按扣上方附有一條橫向的魔術貼,使口袋蓋的扣合更加切實,有效避免意外打開、彈匣遺落的情況發(fā)生。
背心背部上方左右兩側各有一條掛帶,分別與左、右背帶后方的塑料插環(huán)相連,可調長短。這兩條掛帶下方分別有一個大型塑料D形環(huán),可以用來掛附小型背包。背心背部內側縫有該戰(zhàn)術負載背心的標簽,標簽上方印有產(chǎn)品名稱、合同編號,以及生產(chǎn)年份、使用材料等信息,下方印有清洗時的注意事項,十分詳細。
背帶部分發(fā)設計比較寬大,可以有效分散重量,使背負更加舒適。兩個背帶后部通過一個寬大的尼龍掛帶相連,以免在背負過程中左右移動。
戰(zhàn)術負載背心下方附有10個掛帶環(huán),其中背心左/右胸上各有4個,背部上有2個。掛帶環(huán)通過按扣固定,可以很方便地打開和扣合,用于攜帶當時裝備的水壺、刺刀、鐵鍬等附件,并且方便與ALICE裝具共同使用。
1990年,美軍對該戰(zhàn)術負載背心進行了改良,將改良前的型號稱為第1型,改良后的型號稱為第Ⅱ型。第Ⅱ型戰(zhàn)術負載背心與第1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所用材料由普通的尼龍變?yōu)闊粜窘q尼龍,耐久性更強。此外,為了更方便地取放彈匣,背心左/右胸上加附的彈匣袋不再采用豎直式的加附方法,而是設計有一定的角度,更方便使用。至于攜帶彈匣的數(shù)量則與第1型相同。背部背心內側標簽的內容與第1型相比略有不同,因為是改進后的型號,因此名稱中加入了“ENHANCED”(強化)的字樣。
還有一點不同的是,第1型中的背心左/右胸為整塊尼龍材料制作而成,因此穿著時透氣性不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第Ⅱ型中背心左/右胸采用網(wǎng)格材料制成,透氣性非常好。除了上述不同外,第Ⅱ型的其他設計與第一型的基本相同。
原本IIFS裝具系統(tǒng)預計于1993年前后配發(fā)美軍全軍,但是由于生產(chǎn)和加工成本等問題,在向美國陸軍、海軍陸戰(zhàn)隊等全面配發(fā)前,就改為配備MOLLE裝具系統(tǒng),因此IIFS裝具系統(tǒng)未在美軍中全面配發(fā),不過該裝具系統(tǒng)尤其是其戰(zhàn)術負載背心的設計,對各國單兵裝具的設計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MOLLE裝具系統(tǒng)
為了全面滿足一般部隊及特種部隊的各種需求,進行裝具的統(tǒng)一化,美軍于1997年開發(fā)了MOLLE裝具系統(tǒng)(Modular Light weight Load carrymgEquipment,模塊化輕量負載攜行裝具)。MOLLE裝具系統(tǒng)比ALICE裝具系統(tǒng)和IIFS裝具系統(tǒng)組合更加自如,整套裝具由背心、M16用30發(fā)彈匣袋、手榴彈掛袋、水壺套、背包等組成。此外,該系統(tǒng)還包括米尼米機槍使用的槍彈袋、M203榴彈發(fā)射器使用的榴彈袋等等,各種小口袋可以加附在MOLLE背心上的細長帶上使用,并可以自由組合。用,以免在背負過程中左右移動。
MOLLE裝具系統(tǒng)的最大特點,就是其模塊化的特性。其背心兩側不再像IJFS戰(zhàn)術負載背心那樣固定有彈匣袋、手榴彈掛袋等,而是在背心上均勻地分布有多條橫向的細長帶,細長帶上有多個隔斷,使用時,將所需要的彈匣袋或是手榴彈袋等加裝在這些細長帶隔斷上即可,可以根據(jù)需要自由組合,沒有特定的限制。背心左/右胸也是通過上、下兩個塑料插扣來固定在胸前,可以通過調節(jié)插扣掛帶的長短來調節(jié)背心的寬窄,適合不同體形的士兵穿著。
背心左/右胸的下方通過掛帶和插環(huán)連接有一條寬窄適中的腰帶。該腰帶取代了1IFS背心下方的10個掛帶環(huán),其上有兩條橫向細長帶,細長帶上面同樣帶有很多隔斷,可以用于掛附水壺、刺刀、鐵鍬等附件,只要將各種附件的掛帶穿過細長帶即可,并且加附附件的數(shù)量比IIFS背心更多。該腰帶通過連接在左右兩側的塑料插扣來扣合。
M16用彈匣袋
MOLLE裝具系統(tǒng)中的M16用彈匣袋有兩種,分別可裝人1個或2個彈匣,其都是以IIFS戰(zhàn)術負載背心上的彈匣袋為基礎設計的,采用帶有掛帶的按扣扣合,按扣上方設有一條橫向的魔術貼。為了可以加附在MOLLE背心的橫向細長帶上,MOLLE裝具系統(tǒng)中彈匣袋的背面與以往的設計有很大的不同。該彈匣袋的背面加附有兩條豎直的掛帶,每條掛帶的最下方各有一個金屬按扣,掛帶的寬度則與MOLLE背心上橫向細長帶的隔斷寬度相同。除了豎直掛帶外,背面還均勻地分布有3條橫向掛帶環(huán),每條橫向掛帶環(huán)上帶有2個隔斷,隔斷的寬度與豎直掛帶的寬度KMOLLE背心上細長帶隔斷的寬度均相同。將彈匣袋加附在MOLLE背心上時,僅需將彈匣袋背面的豎直掛帶交互穿過其橫向掛帶環(huán)和背心上的細長帶隔斷中,再通過豎直掛帶下方的按扣固定即可,結實可靠。同理,其他附件袋的背面也都采用這種設計與MOLLE背心相連。另外,這兩種彈匣袋背面第一根橫向掛帶環(huán)下方的右側均加附有一個標簽,標簽上的第一行為“MOLLE”字樣,下面為型號、編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