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結束后,法國陸軍手中的沖鋒槍稱得上是“萬國牌”,既有盟軍友情提供的司登(英國)、湯姆遜(美國)和M3(美國),又有比利時FNAB43、德制MP40、法國陸軍在東南亞所用的R5(司登沖鋒槍的法國版本)和法制MAS38。武器的繁雜,不僅僅帶來槍械維護上的麻煩,更重要的是事關國家榮譽。于是法國陸軍部的一個緊急計劃著手實施——MAT49出世了——
為榮譽而生
造成沖鋒槍種類繁多的局面,顯然與法國二戰(zhàn)中幾乎不戰(zhàn)而降有關。從這個角度看,戰(zhàn)后還繼續(xù)使用這些花樣繁多的武器就不僅僅是后勤保障麻煩的問題,而是事關國家榮譽的大事了。因此,二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事剛一結束,硝煙尚未散展.法國陸軍總部就指定其裝備技術部負責制定國產沖鋒槍的研制計劃。
1945年5月11日,也就是歐洲戰(zhàn)場勝利的第三天,法國陸軍新型沖鋒槍研制計劃就正式啟動。首先是進行槍彈口徑的選擇,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以其在性能及產量方面的優(yōu)勢勝出,被選定為新式沖鋒槍的制式彈種。此外,軍方對新式沖鋒槍還提出了諸多要求,比如該槍型必須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方式,“具有設計簡單、成本低廉、且容易大規(guī)模生產”等特性。在進行原型槍選型測試時,軍方又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拋殼窗處要有遮擋;使用折疊式(或伸縮式)槍托,彈匣座可折疊。這些要求總的說來并不過分,惟一讓人覺得費解的是法國人相當偏好折疊式設計,連彈匣座也要求“折疊”。
1947年,法國的三家國營兵工廠分別提交了各自設計的原型槍:國營查特勒爾特兵工廠(MAc)拿出了兩款原型槍——采用金屬槍托的MAc47與采用木制槍托的MAC48C4;國營圣·艾蒂安兵工廠(MAs)的原型槍采用鑄鑄造機匣,木制槍托;國營蒂爾兵工廠(MAT)的原型槍使用厚鋼板沖壓成型的盒狀機匣,金屬桿狀可伸縮式槍托。1948年,這些原型槍交給駐扎在東南亞的法軍試用。與此同時,又有一些兵工廠提交的原型槍也加入到選型測試中,如哈奇開斯兵工廠(Hotchkiss)的AME沖鋒槍和莫林·格林兵工廠的(Merlin Gerin)的MGD PM9沖鋒槍。經過包括實戰(zhàn)性能、制造工藝和成本等諸多因素綜合考量,1949年6月,蒂爾兵工廠提交的沖鋒槍成為法軍的制式武器,并被命名為MAT49 9mm沖鋒槍。
MAT49的設計者為蒂爾兵工廠的廠長德拉馬赫(Delamaire)和總工程師蒙泰伊(Monteil)。為降低成本,該槍在設計之初就確定大部分部件采用鋼板沖壓加工工藝。雖然這種工藝在二戰(zhàn)后這并非很難的技術,但當時法國人還沒有熟練掌握這種加工工藝。所幸德國的戰(zhàn)敗造成了大量武器工程技術人員外流,法國很容易就找到了通曉鋼板沖壓技術的德國工程師。MAT49引入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技術論證,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該槍帶有些許德國血統(tǒng)。
1950年1月,蒂爾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MAT49,隨后圣·艾蒂安兵工廠也加入進來。剛開始生產進度很慢,但隨著技術工人的操作逐漸熟練和制造流程的不斷簡化,生產速度開始加快。到了1952年,MAT49的產能開始穩(wěn)定在每月4 600支,后來更是達到了月產10000支的規(guī)模。同時,每支沖鋒槍的制造時間由最初的6小時減少到2小時。在生產過程中,對MAT49的改進也在繼續(xù)進行。進行這些改動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節(jié)約生產成本。
如前所述,共有兩個國營兵工廠生產MAT49。其中,蒂爾兵工廠從1950年1月至196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就產出700 000支;而圣·艾蒂安兵工廠只在1950年5月到1954年11月4日期間進行生產,共制造125 143支。
結構設計彰顯特點
MAT49在設計結構上具有自身明顯的特點。
MAT49的機匣、槍管護筒及彈匣座等部件均采用金屬沖壓工藝進行加工,只有少數(shù)部件需進行切削加工,這種工藝不但減少了生產成本及所需的金屬原料,同時縮短了生產時間,在維護和修理時也更為方便。
MAT49的機匣外形似長方盒,機匣組件由兩塊對稱的沖壓金屬板采用焊接方式對接而成。機匣右側前部設拋殼窗,拋殼窗上帶有彈簧驅動的防塵蓋,防塵蓋平時關閉以防污物進入膛室,當槍機后坐時自動打開以便拋出彈殼。拉機柄設在機匣左側,外露部分形似螺帽。槍管長230mm,與大多數(shù)槍械采用右旋膛線不同,該槍槍管采用4條左旋膛線,導程250mm。槍管外包有開孔的散熱護筒。
該槍采用包絡式槍機,其槍機結構比較特殊,外形為長方體,前端有凸起的柱狀機頭,機頭上附帶固定擊針。當槍機復進到位時,機頭伸入槍管尾端的凹槽內封閉彈膛,當槍彈出現(xiàn)早發(fā)火或遲發(fā)火故障時,這種包絡式槍機能起到防止炸膛的作用。
同機匣一樣,該槍的握把、發(fā)射機座和彈匣座也采用兩塊沖壓金屬板焊接的方式制造而成。握把后方設有握把式保險,用手握持握把時即可解除保險,從而扣動扳機實現(xiàn)擊發(fā)。
如同前述,其彈匣座采用折疊式。壓下扳機護圈前下方的解脫卡筍,可將彈匣座/彈匣向前折疊到槍管下方,此時彈匣座封閉供彈口以防止塵埃進入,同時也使槍機在復進過程中無法推彈入膛。需要射擊時,只需把彈匣座及彈匣向后展開至與槍管垂直位置即可,此時彈匣及彈匣座還可充當前握把使用。彈匣共有兩種型號,即32發(fā)容彈量的雙排標準彈匣和20或25發(fā)容彈量的單排彈匣。
槍托由一根較粗的鋼絲彎折而成,可在機匣兩側的定位槽內滑動。通過槍托固定鈕和槍托上的凹口配合可對槍托進行長度調整:當乘坐車輛或飛機等交通工具時可將槍托完全收縮;警衛(wèi)和儀式場合將槍托調至中間位置;而射擊時則可將槍托調至完全伸展狀態(tài)。
1962年后,蒂爾兵工廠根據(jù)生產和使用情況又對MAT49的結構進行了改進,主要改進是在原有的握把保險基礎上增加了扳機保險,采用這種扳機保險的MAT49的扳機左側均印有一顆五角星。除結構上的改進外,1962年后的生產流程也進一步簡化,槍管散熱護筒與槍身的固定方式由原來的點焊改為電弧焊,拉機柄也由原來的螺帽狀改為更加簡潔的鉤狀。
隨槍幾樣附件
MAT49的附件包括彈匣袋、槍背帶和清潔工具袋(含工具)。其中彈匣袋有多種顏色和材質,標準配置為皮質胸掛彈匣袋,可容納4個彈匣。不同顏色的彈匣袋供不同的軍種或部隊使用。棕色彈匣袋供陸軍和海軍使用,黑色彈匣袋配發(fā)空軍,紅色彈匣袋配發(fā)駐非洲部隊,白色彈匣袋供儀仗場合使用。此外還有供空降兵和突擊部隊使用的可容納5個彈匣的挎包式帆布彈匣袋,攜帶時較為舒適??哲姾髞硪才浒l(fā)尼龍材質的褐色彈匣袋,其規(guī)格與皮質彈匣袋相同。
這種彈匣袋攜帶時掛在胸前較高的位置處,雖然實戰(zhàn)時取用彈匣較為方便,但攜帶時并不舒服。
槍背帶為皮質,其顏色與彈匣袋相同。清潔工具袋也為皮質,內裝清潔工具、潤滑油罐和分段式通條。
國內外衍生版本
MAT49還根據(jù)巴黎警察局要求而推出了被稱作MAT 54(或稱MAT49/54)的警用型號,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固定木質槍托,槍管較長且全部包覆有散熱護筒,帶有兩個扳機(扣動前扳機為單發(fā)發(fā)射,扣動后扳機為連發(fā)發(fā)射)。MAT54還有一種短槍管型,稱為MAT54S.B.。該槍也采用固定木質槍托,但只能單發(fā)射擊,主要供裝甲部隊和監(jiān)獄警衛(wèi)使用。
MAT在國外還有一些衍生型號,其中比較知名的是越南生產的版本。在越南抗法戰(zhàn)爭結束后,越南人民解放軍通過繳獲及接收的方式獲得了大量MAT49。為使用更容易獲得的蘇制彈藥,越南對其進行了改裝,改裝后的MAT49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槍管長為270mm,較原槍管增加了40mm,并且射速也由原來的600發(fā)/分增加到900發(fā)/分。
足跡遍布多國
MAT49曾被法軍廣泛使用,在越南抗法戰(zhàn)爭、阿爾及利亞戰(zhàn)爭和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等戰(zhàn)場中,都可見該槍的身影。
法軍內部,該槍主要裝備陸軍和海軍的士官,而在空軍中基本上是全面配發(fā)。由于其外形緊湊,火力持久且堅固耐用,該槍深受陸軍機械化部隊和空軍部隊的青睞。
除裝備本國軍隊及外籍雇傭兵團外,原法屬殖民地也多有裝備,如阿爾及利亞、玻利維亞、柬埔寨、剛果、老撾、摩洛哥、越南等。
1979年,在圣·艾蒂安兵工廠推出FAMAS突擊步槍后,MAT49的生產便告終了。
優(yōu)長與缺點并存
MAT49無論是設計還是性能都十分優(yōu)秀。整槍堅固耐用,且故障率低,即使槍托處于伸展狀態(tài),外形也十分緊湊。當彈匣座向前折疊時,不但利于攜帶,也因無法供彈而避免了走火的可能,配合握把上設置的握把保險,使其具有出色的安全性能。此外,射擊時整槍操控感很好,采用點射時,對50m左右的目標也有相當高的精度,因此也就不難理解MAT49在當時的裝備范圍之廣。
但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MAT49外形粗糙,尤其是其伸縮式桿狀槍托,抵肩處只是兩根鐵桿,沒有任何緩沖墊之類的吸震裝置,抵肩射擊時特別不舒服,因此隨著技術進步及槍械設計觀念的發(fā)展,MAT49也就無可避免地被淘汰。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