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峰會隕落 二十國峰會崛起
某種意義上,二十國峰會已經替代八國峰會,成為決定全球化發(fā)展方向的主要機制
特約撰稿丁果
在加拿大召開的八國集團峰會和二十國集團峰會已經曲終人散,包括主辦國在內的全球媒體都在檢討,這次主辦的兩大峰會,成果何在,誰是贏家?
毫無疑問,這次多倫多峰會,顯然有三個要角,中美之外,就是投入巨資的主辦國加拿大。加美是同盟國,又是北美鄰居,不管如何,渥太華都會給足美國面子。而中加之間,則在去年加拿大總理哈珀對北京破冰之旅后,剛剛回復元首外交。胡錦濤主席選擇在參加峰會前,對加拿大進行兩天的正式國事訪問。
然而,就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加拿大之前一天,加國情報局局長罕見地在加拿大國家電視臺采訪時暗指中國企圖操控加國政治,并點名卑詩省和安大略省都有政府官員“出賣”加國利益,為中國利益效勞,一下子全國震動。華人社區(qū)更是捏把汗,認為這是反華勢力的“臨門一腳”,要攪黃胡錦濤5年來的再度訪加,進而影響八國峰會和二十國峰會,讓中國吃一下“悶棍”。幸好,加拿大總理辦公室及時澄清,他們不知道局長所言何事,而各省省長也立馬責問局長指責根據何在,要他拿出證據,并對“違法”官員加以指控。情報局長自覺不妙,趕緊收回發(fā)言。
形勢比人強,胡錦濤哈珀雙邊峰會,達成14項成果,戰(zhàn)略關系進一步深化。隨后八國峰會,英國和歐洲主張加稅削減債務,而美國則要世界繼續(xù)維持刺激經濟計劃,讓復蘇的腳步走得穩(wěn)一些。而中國在會前宣布人民幣匯率彈性,不再緊盯美元,同時又與主辦國度了一個“政治小蜜月”,以至八國峰會無法對中國下手,對經濟問題形不成共識,只好拿北韓和伊朗問題來交賬,其余的問題則留待二十國峰會給出結論。
顯然,從某種意義上講,二十國峰會已經替代八國峰會,成為決定全球化發(fā)展方向的主要機制。人們記憶猶新,美國在年初曾經說服印度、巴西出面,代表新興經濟體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以平衡世界進出口,拉抬各國的就業(yè)率。全球媒體翹首以待,圍繞著中國匯率問題的二十國合縱連橫如何進行?
中國幸運的是,二十國峰會的當天,多倫多的抗議示威,演變成騷亂,而抗議的主軸不是人民幣匯率偏低,導致中國出口優(yōu)勢,以至美國和歐洲的失業(yè)率回不上來,而是集中在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海底漏油事件,導致美國和世界面臨巨大的海洋生態(tài)災難,而奧巴馬政府處理能力差,也成了“幫兇”。媒體的吸引力,被暴力示威和警方大規(guī)模抓人所吸引。
場外的緊張,掩護了場內的外交,在主辦國加拿大的穿梭努力之下,二十國集團除了日本之外,竟然一致同意在2013年,各國財政赤字減半,人民幣匯率問題則有待中國自己推動。
此次多倫多峰會,將八國集團的存續(xù)問題再次擺上臺面。雖然八國集團峰會依然用支持非洲建設、對付貧富差距的老調來展現其“政治正確”、“慈善心腸”,但因為其內部同床異夢,各唱各的調,再加上中國、印度等崛起,世界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八國集團已難以形成引導全球經濟健康發(fā)展的新方向。這次八國峰會的宣言,只能從經濟事務轉向外交事務,在譴責北韓和伊朗的問題上形成共識。
最尷尬的是勉強擠進這個富人俱樂部的俄羅斯,因為對“天安艦沉沒調查報告”持不同見解,反對用嚴厲詞眼批判平壤,但又礙于峰會前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梅德韋杰夫的“漢堡外交”,只好勉強表達同意,維持八國峰會的“面子”。
至于二十國峰會,顯然結果更為豐富積極。峰會避開涉及中國匯率改革及擴大內需的問題,手段就比以往八國峰會的“通牒式壓力”圓滑,而強調繼續(xù)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形成共識,在短時間里財政赤字“減半”,這就把重建世界經濟平衡發(fā)展的動因解釋得更為合理,而不是老一套的尋找替罪羔羊。
在這場峰會外交中,美國的影響力仍然在下降,華盛頓非但無法主導峰會的議題,在阿富汗戰(zhàn)爭的結束等問題上,也遭遇巨大壓力。而中國不但繼續(xù)成為峰會的主要角色,同時,靈活的手段,避免成為兩個峰會的批判目標。這有利于中國改革派在國內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的改革。不過,坦率而言,八國峰會喪失功能,二十國集團尚沒有“雄風崛起”,未來的全球格局仍然難免動蕩,各國的保證,也如法國總統薩科齊所言,脆弱且沒有約束力。